巨人們:索尼創新「已死」


昔日的索尼創造出無數令人如數家珍的硬體傑作,索尼創始人盛田昭夫被封為「經營四聖」被後人頂禮膜拜,連約伯斯都是索尼產品的忠實粉絲。正因為有如此輝煌的歷史,當下的索尼才更加令人唏噓。

三、索尼生死時速原因:國家無力,索尼無依
日本整體經濟的衰落,失去的20年使索尼在國際競爭中得不到政府有力的支援,無法像三星一樣實行舉國體制,無法得到政府的大幅補貼和優惠政策。因此,在與三星、蘋果等「巨頭」的競爭中全面落敗。而面對新興市場國家,華為等企業龐大的國內市場,本土化的運營模式,索尼也束手無策,無法在國家政策層面得到任何的後援,這本質上是日本政府對待國內企業發展的短視、保守,是日本國家綜合實力下降的必然結果。一流的國家產生一流的企業,曾經被譽為「經濟巨人,政治侏儒」的日本,正走向全面矮化的蛻變。索尼只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小的犧牲品。

人才無有,索尼無望
索尼等日系企業廢棄終身雇傭制,大量減少雇傭正式員工,即使經濟情況好轉也只是雇傭臨時工、派遣社員、飛特族等名義下的非正式雇員。有統計說,日本企業2003年雇傭的正式員工為3500萬,非正式員工則為1500萬,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是非正式員工。2005年正式員工更減至3333萬,非正式員工增至1591萬。當新一代的日本青年喪失了戰後日本人的創業精神,是日本社會成為像日本三浦展說的日本已經是《下流社會》,早在30年前就已出現「中產階級崩潰論」,只是經濟高速增長迷醉了全日本,直到它像泡沫般破裂,形成15年的「平成蕭條」,大家黃粱夢醒時,才發現日本已經成了「下流社會」。

這樣的社會成員只是淪為企業的工具,不可能有任何自我創新的意識,更加可怕的是喪失了成功的自信。沒有一流的雇員,沒有優秀的技術工人,沒有活力的青年,任何企業都無法在人才的競爭中勝出。而反觀,蘋果、三星等企業將人才視為企業的根本,尊重創新、尊重自我,用人理念的高下立判。中國企業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培養了大批的創業型人才,雖然從模仿開始,產生了「山寨手機」等模式,但在這發展的必經之路上,磨練了隊伍,站穩了市場,正向國際化的人才培養機制上前行。未來的競爭必將是人才的競爭。索尼的失敗本質是人才的失敗。

管理無創,索尼無解
從1995年左右開始,索尼公司逐漸實行績效主義,成立了專門機構,制定非常詳細的評價標準,並根據對每個人的評價確定報酬。但是,因實行績效主義,職工逐漸失去工作熱情。公司為統計業績,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而在真正的工作上卻敷衍了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傾向。由於未能擺托企業領導人代際傳承過程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權利鬧劇,索尼的諸多經營戰略、組織架構調整及人事安排,遂淪為了權利爭鬥的道具。

畸形的權利爭鬥催生出畸形的管理模式。在不斷的企業結構調整、機構名稱變更之外,索尼又引入了「EVA」業績評價標準,為了在財務報表上打出漂亮數位,滿足業績考核評價指標,各事業部門絞盡腦汁,紛紛停止了投入週期長、見效慢的產品研發,爭相賣掉不能快速創造利潤的資產,甚至包括關鍵性技術資產。至此,「技術的索尼」流變成了「逐利的索尼」,技術與生產競爭力由此全線下降。並不是績效主義害死了索尼,反觀同樣在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實行績效主義的三星,因為其適應亞洲企業威權管理的模式,適應韓國特有的舉國體制,迅速趕超日系、電子企業,而華為、海爾等中國企業作為小學生一般邯鄲學步,也創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管理模式。因此,績效主義無所謂好壞,只有是否能夠適應企業自身的特點,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才能在競爭中勝出。

筆者認為,索尼的管理之敗,敗于保守僵化,敗于驕傲自大,沒有最好的管理模式,只有更好的管理模式,沒有最佳的管理模式,只有最適合的管理模式。索尼不能調整自身的管理,也正是日系企業的通病。曾經的輝煌成為今日發展的絆腳石,曾經的老師是否可以放下身段從頭學起,將是索尼管理變革無法逾越的難題。

總之,索尼的生死時速,索尼的「病因」,本質上是創新「已死」。當整個國家以模仿和微創性為立國之根本,終將無法逃脫東施效顰的命運。當國民喪失鬥志,企業雇員老無所依,青年滑向下流社會,索尼人才上的創新短板也不可避免。當索尼躺在曾經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時,其管理的缺陷也將向黑洞般無線放大。索尼成于創新,敗于創新,任索尼們如何逃避,創新的缺欠都將導致「巨人們」走向毀滅。索尼的今天給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企業,每一個國家都敲響了警鐘。當下的時代是一個永不停息創新的時代,無論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都應與時俱進。唯有創新才能發展,唯有創新才能常青。創新吧,「巨人們」!奮進吧,「巨人們」!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董毅智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