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互聯網時代跟隨者的里程「悲」


縱使作為社交行業的領頭羊Facebook,也不得不接受終將老去的事實。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等新、潮、酷的產品的誕生,逐漸走向舞臺的中央,原有一代的社區產品開始受到挑戰。就像代溝和紀元一樣,時空的差別,總讓新一輩既依賴又想逃離上父輩們、叔叔阿姨輩們活躍的Facebook,開始垂青Instagram,Snapchat,WhatsApp。年輕、新奇、有趣,給人與使用Facebook完全不同的體驗,以至於當這些新興社交應用的消費者與Facebook的消費者交流心得時會有一種優越感。對於他們來說, Facebook已經老了,已不再有足夠的吸引力,至少使用時長和活躍度上大大降低了。不過對於Facebook來說是件可喜可悲的事情,可悲的描述已經說了,可喜的事情自然就只能略有安慰的說Instagram和WhatsApp同其歸屬一家。

而被標籤為「跟隨者」的Google+不太好過也就可想而知了。日前,前Google+設計師梅西納認為谷歌一反常態採取了一個相當保守的路子來打造Google+,很擔心它可能失敗,因而畏手畏腳,試圖簡單模仿Facebook,而不敢嘗試變革傳統,甚至認為Google+已經「迷失」了。

梅西納的一席話之所以會引發大量的關注,原因在於他在設計Google+上戰功卓著,而且在矽谷,由於他在網路社區、社交網路以及使用者身份保護等工作上的出色表現,而倍受尊敬。某種程度上,愛之深恨之切,梅西納的批評顯然是希望Google+未來不要沉淪,能誘發「第二春」,再劈新天地。

Google+為何「迷失」? 不過含著金鑰匙的Google+之所以會迷失,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移動互聯網時代的1/99規律。也就是在某一個領域,群雄廝殺亂戰之後,有一個就夠了,Google+前面已經有了Facebook,最終只能淪為備胎。和傳統領域的企業界可以有多家並存,在形成「自然壟斷」之前能做到進水不犯河水,大家都可以過得悠哉樂哉顯然是不同的。更何況作為老大的Facebook也面臨增長乏力,年輕使用者轉移的窘境。

當然,Google+的迷失還是禍起蕭牆。Google+是佩奇執掌谷歌CEO帥印後上馬的「一號工程」,目的是用一款網頁社交產品挑戰Facebook的地位。有時候很多看起來是有利的因素利用得好就能得到正向的效果,反之則連內部都開始抱怨。Google+的內部處境就不太微妙,當初仗著是一把手工程,是Google的戰略性產品。以至於為了推廣「一號工程」Google+,谷歌關閉了大量的知名產品,比如RSS訂閱工具Reader,目的就是把使用者分流到Google+。更為糟糕的是,Google+希望YouTube等其他谷歌產品,能夠整合Google+,可想而知,如此為之必然會遭到其他團隊的強烈反對。內部不同意,連作為「上帝」的使用者也不買帳,眾所周知的是,YouTube的評論系統和Google+整合之後,就遭到了使用者的集體抗議。顯然,當你牛掰和得勢的時候,兄弟產品們即使有怨言也悶在心裡,甚至還不得不跑出來抱Google+大腿,但一旦Google+發展受阻,迷失,那內部則也會新賬舊賬一塊算。

定位決定出路,跟隨者的「悲」劇儘管定位是老生常談,但畢竟先前谷歌曾經推出過Blogger、Google Buzz、Google Wave等社交產品,但是最終都沒有成功。儘管Google+上升到「一號工程」的地位,但是因為定位為追趕者,屬於防守型戰略,跟隨Facebook的步伐,而不是採用谷歌搜索超越雅虎搜索的玩法,跟隨導致「遷移成本」極高,畢竟Google+推出之時,Facebook已經聚集了大規模的使用者,並且享有了社交網路產品的知名度,某種程度上成了社交網路的代名詞。

無獨有偶,國內也有類似的情況。比如國內微博大戰時,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也是風起雲湧,恨不得大戰八百回合。當初騰訊微博也扮演了跟隨者和防禦者的角色,結果是新浪微博分拆上市,坐穩中文社交的頭把交椅,而騰訊微博則在騰訊內部地位降級,已經不再是騰訊公司的戰略產品。

十字路口,留給Google+的時間不多了對於Google+來說,已經站在發展的十字路口,正面臨里程「悲」的考驗。縱使當初公司千恩萬寵,終究沒敵過先發的Facebook,但並不意味著Google+就沒戲了。畢竟其新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會加大Google+在移動端產品的開發,和Facebook實現差異化的發展,而且暫時不考慮在Google+中顯示廣告」。如若能夠臥薪嚐膽,在思考在未來使用者在網路生活中可能需要什麼樣的社交,需要什麼樣的網路生態中占得先機,能以發展的眼光來發展的話,或許還有機會,但留給Google+的時間不多了。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褚少軍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