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皮膚上的藝術:紋身也有多種玩法


在美國,超過4500萬人至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紋身,當年充滿暴力犯罪意味的紋身如今已經成了人們在現代社會自我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之一。而隨著科技的進步,有一些紋身已經開始超越裝飾皮膚的基本功能,延展出了新的“玩法”。那麼就讓我們看看這些“紋身二次革命”的作品到底能不能再一次顛覆傳統吧。


能把紋身轉化為樂譜的儀器
俄羅斯藝術家Dmitry Morozov發明了一種有趣的儀器,只要使用者把它對準自己或者他人的紋身,儀器便能自動將紋身從左到右掃描一遍,然後根據所讀取的信息發出各種聲音。

其實這套設備的原理並不復雜,它內部放置的傳感器能夠掃描並自動識別皮膚上的暗色區域,識別完成後的各種音樂聲其實就是對暗色區域計算的結果。雖然這種音樂組合出來的效果可能並不是十分動聽,但能把自己的紋身以另一種方式表現出來本身就很有趣了。


“跳出皮膚”的3D紋身
就像中世紀繪畫藝術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轉變一樣,紋身藝術也逐漸從皮膚上被“解放”了出來,最明顯的表現形式就是目前流行的3D紋身。 3D紋身實際上是通過用水稀釋顏料來創造圖案層次漸變有立體感的一種技法,紋身師傅巧妙運用圖案的跟踪和對比來創建圖像上的“錯覺”,讓紋身看起來像“站立”在了皮膚上。


只有智能手機能識別的“數碼紋身”
不少人都相信,紋身和技術最終將融合在一起。來自紐約的藝術家Anthony Antonellis便是其中之一,他利用公交卡常見的RFID晶片,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數碼紋身”。

與現在我們在各種活動中常見的臨時性貼紙QR紋身不同,Anthony Antonellis的“紋身”是一塊植入皮下的電子晶片,它的大小和一粒米差不多。只要人們拿著帶NFC功能的智能手機靠近植入晶片,手機上會立刻顯示出動態的GIF圖片,而這張GIF就是儲存在晶片裡的資料。當然被植入“數碼紋身”的人們也可以自行更換裡面儲存的內容。


能感知運動員疲勞的“臨時紋身”
紋身將成為可穿戴市場的最新前沿技術?來自聖地亞哥加州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臨時紋身,它實際上是一個可印刷粘貼的傳感器,能通過監測運動員的乳酸系統來計算體能消耗。相對於傳統的需要血液樣本進行檢測的方法,這個臨時紋身可以讓研究人員直接收集數據,避免了其中的一些繁雜過程。


資料來源:雷鋒網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