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設計師眼中,國產手機是怎樣的?
消費者在購買一台手機的時候,到底有多少錢是在為設計買單?以設計驅動的產品到底能在用户端產生多大的共鳴?在市場的左右下,合理的工業設計還有沒有存在的價值?
在一個沒有客觀標準的領域,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個對設計毫無追求的人,但當購買行為發生的時候,設計的決策權重顯然不值一提,雖然不至於有人大言不慚道“老子就喜歡醜的”,但的確是誰也難以抵抗談錢的傷感。國產手機從山寨走到崛起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不過“抄襲”“模仿”的指責似乎並沒有銷聲匿跡。
合理的設計
如果從美學的角度去評價設計,很難定義其合理的標準,但如果將設計融入到產品中,合理的標準就十分清晰,那就是製造成本。老羅在極客公園的對話中就表示過:
就算如此,在與北京設計師李一舟的交流中,他仍然認為:“錘子(手機)做得很好,但依然不夠合理。足夠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在有限的成本內,將產品做到極致的同時,考慮後續的生產難度。”
眾所周知,蘋果在推出iPhone 6之前,基本上算是行業的設計標杆。但即使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看出歷代iPhone的變化,不去惡意揣測這是否和喬布斯的離開有關。在交流中,深圳設計師麥麥表示:“在外觀上,我覺得iPhone 4在當時是一個跨越性的。iPhone 5則是延續了iPhone 4的設計,而iPhone 6已經找不到蘋果當時的影子,更像一台三星手機。”
其實iPhone 5推出之後,很多人都自行腦補iPhone 100的樣子,這或許是對期待落空的無聊吐槽,但長寬比的改變到底有沒有美學依據?如果忽略先後順序,iPhone 4和iPhone 5的比例哪個更好?麥麥説:
氣質與個人品味
小米一直是以物美價廉著稱,在米粉的支持聲中,最被強調的就是“如果沒有小米,你能買到這麼便宜的智能手機嗎?”但這並沒有讓那些詬病小米工業設計的人閉嘴,因為他們認為,即使沒有小米,風口永遠都不會寂寞。不過從小米4開始,那股濃郁的“屌絲”氣息不再那麼純粹,直到不久前發佈小米Note,雷軍在終於開始有底氣講小米在工業設計上的追求。這樣的改變用李一舟的話説則是:
當我問到如何評價國產手機的設計風格時,李一舟表示:“它們(國產手機)沒有什麼(設計)風格,大家都那麼回事吧。”雖然評價得十分殘酷,但李一舟卻認為,無論是小米、魅族、還是錘子在工業設計方面都可圈可點。雖然對“一塊鋼板的旅行”和津津樂道的“工匠精神”嗤之以鼻,不過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他表示理解,只是他認為廠商們沒有必要將工業設計過分誇大,因為在產線上,每塊鋼板都會有幾十上百道工序,而偏執的追求也只是錢的問題而已。
那些説不出的細節
除了重量,手機的視覺美感和操作方式也是設計師十分關注的。提到實體按鍵時,麥麥認為:“同樣是出於一體化邏輯,虛擬按鍵要比實體按鍵更加美觀,不過少量的實體按鍵也起到一種細節的作用。”這樣的尺度是需要設計師用自覺做判斷的,但從魅族對窄邊框的極致追求,熄屏後與前面板的超低色差,錘子將感應器整合進聽筒,以及後面板若隱若現的Smartisan可以看出,廠商們也有這樣的追求。如果從操作來講,麥麥表示:“實體按鍵的體驗其實要比虛擬按鍵更好,另外,實體按鍵還有一個優點是可以盲觸,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音量鍵和操作多的返回鍵採用實體(按鍵)的原因。”
在材料的選擇方面,麥麥和李一舟都認為,無論是金屬、玻璃、還是塑料,作為選擇材料,它們本身是沒有設計優先級的。麥麥表示:
李一舟則表示選材的合理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懂設計的人才會拿很難實現的工業設計反覆吹捧,不過如果選擇了一種材料,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户,就必須接受這種材料的短板,譬如錘子手機不耐磨的玻璃後蓋。因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工藝上沒有商量的餘地。甚至他個人認為,這樣的磨損會更有一種時間的美感。
結語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將人們的內心和大腦比喻成大象和騎象人,騎象人基本上不能左右大象的選擇,但騎象人的思考多少也會反饋給行走的大象。如今,無論是系統還是配置,手機已經到了一個高度同質的時代,工業設計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確能幫廠商樹立品牌形象。可讓人感到悲觀的是,這很大程度上只取決於決策人的價值取向。iPhone 6&6 Plus的風行似乎證明了全世界都不在意美醜,但我仍然希望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與工業設計本身沒有太大關係。回顧整個手機的歷史,即使不乏經典機型,但主旋律始終是越來越美,所以哪怕強勢如今天的蘋果,將其放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也只是那滄海一粟,無傷設計的大雅。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六爺
在一個沒有客觀標準的領域,沒有人會承認自己是個對設計毫無追求的人,但當購買行為發生的時候,設計的決策權重顯然不值一提,雖然不至於有人大言不慚道“老子就喜歡醜的”,但的確是誰也難以抵抗談錢的傷感。國產手機從山寨走到崛起用了不到四年的時間,不過“抄襲”“模仿”的指責似乎並沒有銷聲匿跡。
合理的設計
如果從美學的角度去評價設計,很難定義其合理的標準,但如果將設計融入到產品中,合理的標準就十分清晰,那就是製造成本。老羅在極客公園的對話中就表示過:
引用”細節始終是值得做的,只不過當它的成本超出一個合理的範圍的時候,我們(錘子科技)就要被迫去取捨,實際上T1也是有一點點妥協的,只是你們(消費者)沒有發現。”
就算如此,在與北京設計師李一舟的交流中,他仍然認為:“錘子(手機)做得很好,但依然不夠合理。足夠優秀的設計師應該在有限的成本內,將產品做到極致的同時,考慮後續的生產難度。”
眾所周知,蘋果在推出iPhone 6之前,基本上算是行業的設計標杆。但即使是作為普通人,我們也可以看出歷代iPhone的變化,不去惡意揣測這是否和喬布斯的離開有關。在交流中,深圳設計師麥麥表示:“在外觀上,我覺得iPhone 4在當時是一個跨越性的。iPhone 5則是延續了iPhone 4的設計,而iPhone 6已經找不到蘋果當時的影子,更像一台三星手機。”
其實iPhone 5推出之後,很多人都自行腦補iPhone 100的樣子,這或許是對期待落空的無聊吐槽,但長寬比的改變到底有沒有美學依據?如果忽略先後順序,iPhone 4和iPhone 5的比例哪個更好?麥麥説:
引用“這很難判斷,只是將兩代iPhone放在一起的話,感覺iPhone 5在設計上花的心思沒有iPhone 4多。譬如説,iPhone 5後蓋上下是兩個鏡面材質,實際上後蓋的話,肯定是一體化設計更為美觀。但這些問題並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因為選擇金屬是為了減輕重量,而金屬又會屏蔽信號,所以只能鏤空一部分其他材料,不過相對於iPhone 6 ,iPhone 5的外觀也不是十分差,在用户體驗與外觀上的取捨,iPhone 5的做法是非常合理的”
氣質與個人品味
小米一直是以物美價廉著稱,在米粉的支持聲中,最被強調的就是“如果沒有小米,你能買到這麼便宜的智能手機嗎?”但這並沒有讓那些詬病小米工業設計的人閉嘴,因為他們認為,即使沒有小米,風口永遠都不會寂寞。不過從小米4開始,那股濃郁的“屌絲”氣息不再那麼純粹,直到不久前發佈小米Note,雷軍在終於開始有底氣講小米在工業設計上的追求。這樣的改變用李一舟的話説則是:
引用“相對他們自己(小米)有點進步,但整體(國產手機)水平還是很低。”李一舟表示:“這主要由公司的基因決定,雷軍是一個工程師,是一個資本家,所以他做出來的是小米手機,小米公司肯定有能力做得比錘子手機的工業設計更好,但只有羅永浩的(產品)基因才能促使錘子手機是現在這個樣子。”
當我問到如何評價國產手機的設計風格時,李一舟表示:“它們(國產手機)沒有什麼(設計)風格,大家都那麼回事吧。”雖然評價得十分殘酷,但李一舟卻認為,無論是小米、魅族、還是錘子在工業設計方面都可圈可點。雖然對“一塊鋼板的旅行”和津津樂道的“工匠精神”嗤之以鼻,不過作為一種營銷手段,他表示理解,只是他認為廠商們沒有必要將工業設計過分誇大,因為在產線上,每塊鋼板都會有幾十上百道工序,而偏執的追求也只是錢的問題而已。
那些説不出的細節
除了重量,手機的視覺美感和操作方式也是設計師十分關注的。提到實體按鍵時,麥麥認為:“同樣是出於一體化邏輯,虛擬按鍵要比實體按鍵更加美觀,不過少量的實體按鍵也起到一種細節的作用。”這樣的尺度是需要設計師用自覺做判斷的,但從魅族對窄邊框的極致追求,熄屏後與前面板的超低色差,錘子將感應器整合進聽筒,以及後面板若隱若現的Smartisan可以看出,廠商們也有這樣的追求。如果從操作來講,麥麥表示:“實體按鍵的體驗其實要比虛擬按鍵更好,另外,實體按鍵還有一個優點是可以盲觸,這也是為什麼很多手機音量鍵和操作多的返回鍵採用實體(按鍵)的原因。”
在材料的選擇方面,麥麥和李一舟都認為,無論是金屬、玻璃、還是塑料,作為選擇材料,它們本身是沒有設計優先級的。麥麥表示:
引用“材質的天然特性是很難模仿的,大家也沒有必要去追求金屬,要知道絕大部分產品都是塑料的,塑料才是工業量產的主要材料。只是因為手機的造型簡單,所以才會有其他材料的融入。”
李一舟則表示選材的合理才是最重要的,只有不懂設計的人才會拿很難實現的工業設計反覆吹捧,不過如果選擇了一種材料,無論是廠商還是用户,就必須接受這種材料的短板,譬如錘子手機不耐磨的玻璃後蓋。因為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在工藝上沒有商量的餘地。甚至他個人認為,這樣的磨損會更有一種時間的美感。
結語
心理學家喬納森·海特曾將人們的內心和大腦比喻成大象和騎象人,騎象人基本上不能左右大象的選擇,但騎象人的思考多少也會反饋給行走的大象。如今,無論是系統還是配置,手機已經到了一個高度同質的時代,工業設計作為一種軟實力的確能幫廠商樹立品牌形象。可讓人感到悲觀的是,這很大程度上只取決於決策人的價值取向。iPhone 6&6 Plus的風行似乎證明了全世界都不在意美醜,但我仍然希望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與工業設計本身沒有太大關係。回顧整個手機的歷史,即使不乏經典機型,但主旋律始終是越來越美,所以哪怕強勢如今天的蘋果,將其放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也只是那滄海一粟,無傷設計的大雅。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六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