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過去,Google Books項目到底怎麼了


這是本世紀最野心勃勃的計劃——掃描全世界的書並讓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通過網絡獲取。當Google Books還在測試階段的時候,時任Google副總裁的Marissa Mayer説:“我們認為十年內就能做到。也許這有點令人難以置信,這個目標離我們太近了!”

如今,該項目的目標還遠沒有達成。

Google已經掃描了三千萬捲圖書,這個數量是很了不起的,足以讓Google位居世界級圖書館之列(美國國會圖書館的藏書也才三千七百萬本書左右)。儘管取得如此成就着實不易,但大部分被掃描的圖書仍然並沒有向公眾開放。對一些絕版書的搜索,往往只能獲得書的幾個片段——根本沒法看到全書內容。在我看來,Google Books的真正意義不在於讓公眾能夠讀到散見於各處的隻言片語,而在於提供讓公眾能夠獲取那些仍然意義非凡、卻已經不具備商業價值的絕版書的可能性。也就是説,它將是世界上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在線圖書館。然而,儘管Google已經在技術、商業、協議和物質上盡力爭取作者和出版商,但要實現Google最初的目標仍然是困難重重。

2002年,Google剛開始掃描書籍的時候還抱着造福全人類的崇高理想,同時Google也相信自己能夠獲得相應的許可。然而事實證明它的這一行為引發了各方的利益衝突。作者和出版商對Google完全不買單,紛紛起訴Google侵權。接下來的兩年中,侮辱、攻擊與訴訟接踵而至。

儘管如此,到2008年,作者、出版商和Google還是達成一項解決協議,可以讓Google有償地將圖書提供給公眾和各個機構。在解決協議中,他們想在各個實體圖書館裏放入終端,但是最終也沒有實現。而這個解決協議卻又招來了新一輪的抨擊,作家Ursula Le Guin甚至稱這個協議是“與魔鬼的交易”;也有人質疑Google是想壟斷絕版書籍在網絡上的供應權。

四年前,一位對Google持批評態度的並促成了2008年的解決協議的聯邦法官稱將版權問題交由立法機關判斷更為合適。不過這聽起來就像是在“踢皮球”,七年過去了,我們仍然在等待。

如今這種尷尬的局面並非偶然,各方都有一定的責任。從Google方面來看,如果它的動機是服務大眾,那麼它應該從一開始就宣佈此項目是非營利的,並應當努力消除人們對Google盈利動機的擔憂。事與願違,Google犯了自己總是會犯的錯誤:總是認為人們會相信Google。從作者和出版商方面來看,即便他們已經同意了解決協議,這個過程也是曲折而糾結的。尤其是當公眾獲得的利益與作者和出版商們的權益出現衝突時。這樣的矛盾是無法輕易調和的。

最後,在輿論和法院上大家都爭得面紅耳赤,而不是積極促成解決協議,最後導致這個項目被推遲了近十年。

在過去的幾年裏,作家協會已成功地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稱為“擴展性集體許可”制度。這個許可使用一個複雜的機制,它授權一些諸如Google這種網上圖書館或非盈利的實體圖書館,將有限的圖書內容提供給公眾,但同時也必須向作者給予相應補償,美國版權局十分支持這項計劃。

但是,我有一個更簡單易行的建議,綽號“大爆炸”許可。國會應該允許任何擁有掃描圖書的圖書館或網站都能夠通過支付一定金錢來獲得許可證,讓他們可以將這些掃描文件提供給機構或個人用户;但任何作家都可以拒絕自己的作品進入這個許可範圍內。由此獲得的錢將在作家和出版商之間五五分成。誠然,這樣的方法簡單粗暴,但效果卻會很棒,並能幫助我們在有生之年內實現讓所有人都能登陸在線圖書館的夢想。

via newyorker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許方達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