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長得像蜜蜂一樣的飛行器,能上天也能下海

無論是無人機還是機器人,或許最好的形態是像動物,動物對於環境有着天生的適應能力,有能走的,有能遊的,有能飛的。

“飛行潛艇”是1939年一名俄羅斯工程師提出的概念,顧名思義是可以在空中和水下任意穿梭的“潛艇”,不過一直以來很少有成功的案例,過去美蘇都曾設計過潛水飛機,但從來沒有進入實用階段。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規劃局(DARPA)曾在五年前計劃研製一種可以像海鷗 、鸕鶿等水鳥一樣,既可以在天上飛,又可以潛入水下、祕密地潛入海底以接近目標物的新型飛機。世界上最大的民用飛機制造商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用無人機制造商之一的波音,目前也在研發一種可以遠程控制、可變身為“潛水艇”的“兩棲”無人機。只是無一例外,這些飛機都還在研發階段。

現在,這一瓶頸或許要被打破了。美國哈佛大學官方網站最近發文稱,該校微型機器人實驗室將飛行潛艇的設計向前推進了一步,他們設計的外形像蜜蜂“昆蟲飛行器”,既能在空中飛,也能在水中游。


就像鴿子和魚是無法在同一個環境中生存一樣,飛機與潛艇也很難合二為一。飛機和潛水艇在設計方向上可以説有着天壤之別,飛機要飛天,重量必須輕,而潛艇為了對抗水壓,必須要有厚重的艙壁;飛機依靠機翼提供升力,而潛艇則通過調整浮力上升或下沉。

最開始,哈佛大學的工程師們從角嘴海雀身上找到設計的靈感,這是罕見的海陸兩棲鳥類。同時他們發現角嘴海雀在空氣中和水中的撲翼動力學機制非常相似,兩種情況下,翅膀都是前後擺動,唯一的區別是擺動速度。

因此研究團隊設計出既能飛翔又能游泳的蜜蜂飛行器,它比曲別針還小一些,其微型翅膀的煽動頻率可高達每秒120次。不過,其輕巧的身形無法打破水面張力。為此,蜜蜂飛行器在進入水面之前會以某個角度懸停在水面,暫時關掉引擎,然後沉入水裏下潛。

進入水面後動力將成為另一個問題,也就是會受到水的阻力,水的密度是空氣的1000倍,若蜜蜂飛行器翅膀煽動的頻率不加調整,則很容易被毀掉。研究團隊將這個頻率從每秒120次降至每秒9次,但同時保持了煽動的動力機制以及相同的鉸鏈設計。

當然,目前該蜜蜂飛行器只能從空中進入到海中,而無法從海中過渡到空中,因為從水中出來時,還不能產生足夠的升力,而這正是研究團隊下一步要攻克的難點。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金紅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