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Pro:與PC相比,A9X芯片實際表現如何?


在去年9月的發佈會上,蘋果高管介紹iPad Pro搭載的A9X芯片時特意將其與PC平台進行了對比。根據蘋果的説法,A9X的CPU性能超越了之前一年內發佈的80%的便攜PC,GPU性能則超越了其中90%的型號。不用説,這樣的對比自然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支持蘋果觀點的粉絲往往會以Geekbench、GFXbench的測試數據來證明蘋果的結論,而反對者則對這類跨平台測試的公正性、代表性嗤之以鼻。今年初,著名IT網站Anandtech以業界標準測試集SPEC CPU 2006對比了A9X和Skylake平台超級本的性能,結論是A9X的表現接近Core M 6y30的水平,似乎為這場爭議劃上了句號。

然而,Anandtech使用的SPEC CPU測試集更多用於服務器領域,在一般家用、商用市場上代表性不高。且Anand只進行了CPU整數項目的測試,並未涉及浮點項目的對比;至於GPU方面,Anandtech使用的評測手段也依舊是GFXbench、3D Mark這樣的傳統項目。至於搭載A9X的iPad Pro在現實任務中的表現,各大媒體、評測機構則鮮有涉及。

對於用户來説,真正決定設備的性能感受的並非測試程序的分數結果,而是實際任務的執行速度。為了更直觀地對比iPad Pro與傳統PC的任務效能,筆者決定進行一次基於真實應用的比較,探究iPad Pro在現實場景中究竟有怎樣的性能水平。

iPad Pro性能測試

  • 測試平台參數

由於新購置的Skylake平台PC出了故障,筆者決定使用一部有些年頭的PC來和iPad Pro一較高下。雙方具體配置如下:

PC——

引用CPU: Core i7 920 @2.66GHZ, Turbo mode on

RAM: 6GB DDR3 1333

GPU: Geforce GTS 250

SSD: Sandisk V300 120G

OS: Windows 10 Build 10586

iPad Pro

引用128G Wifi/iOS 9.2.1

跨平台對比性能的最大麻煩在於測試軟件難以統一。尤其是iOS和Windows平台幾乎沒有跨平台移植的應用,想要衡量相同軟件在兩種平台下的性能基本是不可能的。因此筆者只能退而求其次,對於每項任務在兩大平台選擇相對主流的應用來進行測試。顯然,這樣的對比結果必然會受到不同軟件自身優化效率的影響,因此不能準確反映不同平台硬件的真實能力。但是對於一般用户而言,這種測試手段更具實際意義和參考價值。

筆者選擇的對比項目為網頁JS引擎效率、文件解壓、圖片格式轉換、視頻軟件解碼、視頻重編碼,基本覆蓋了iOS平台應用中對性能要求最高的類別。遺憾的是iOS平台目前沒有什麼3D渲染應用,也缺乏從PC平台移植的大型遊戲,因而這兩個重要的項目無法與PC進行對比。未來有條件時筆者會設法彌補這一缺憾。

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看iPad Pro在真實應用場景下究竟有怎樣的性能表現吧。

  • 網頁JS引擎性能

對比網頁性能是非常輕鬆的任務,這裏使用的是Mozilla的Kraken測試。JS測試成績主要受CPU單線程性能與瀏覽器引擎效率的影響,且後者的影響更大一些。


Core i7 920是一款很老的CPU,主頻也不算高,因此在這項測試中表現不佳。現在主流的低壓移動CPU如Core i5 6300U的成績要好很多,分數在1000ms左右,明顯勝出iPad Pro。

  • 文件解壓測試

iOS平台上並沒有很好用的文件壓縮解壓工具,最流行的一款應用是iZip Pro,只有比較簡單的解壓和壓縮功能。筆者使用了壓縮率達到50%的1G大小圖片壓縮包(rar格式)進行了測試,結果發現在iPad Pro和PC平台上,文件解壓速度都只取決於SSD的性能。iPad Pro處理這一壓縮包的速度大約是85MB/s,而對比的PC受累於性能較差的SSD,速度只有70MB/s左右。在另一部搭載了高性能SSD的PC上解壓同樣文件的速度則達到了200MB/s。

筆者也曾使用不同壓縮率、不同格式的壓縮包來測試,結果基本是一致的。我們日常應用中很難遇到有極高壓縮率,非常考驗性能的壓縮文檔,因此決定解壓性能的主要參數就是存儲系統的文件複製速度。在這方面,iPad Pro的表現大致相當於配備了較老SSD的PC。

更有參考價值的任務是文件壓縮測試,遺憾的是iOS平台上的文件壓縮工具都只有簡單打包的選項,也就是生成與源文件大小相同的壓縮包,並不涉及CPU的計算。因而文件壓縮性能也就無從對比了。

作為參考,在Anandtech進行的SPEC CPU 2006整數項目測試中,A9X的文件壓縮成績接近於同頻率的Core M 6y30處理器。

  • 圖片格式轉換

在大量圖片轉換為不同的格式是比較消耗CPU資源的任務。iOS平台上有一款名為imageConverter的應用可以批量將圖片在JPG和TIFF格式間進行轉換。這裏使用這款應用將100張JPG圖片轉換為TIFF格式;作為對比,PC平台上使用Photoshop CC 2015(2015.11月更新版本)執行相同任務。結果如下:


  • 視頻解碼測試

這一環節,筆者選擇一段長度92秒的視頻進行測試。視頻分辨率為3840x2160,編碼為x264 Hi10p,幀率120fps,視頻大小為293MB。

PC平台選擇potplayer 2015年最新版本,解碼器為FFMPEG(LAV解碼器實測性能要差很多);iPad Pro上則使用Oplayer HD,軟件解碼模式關閉GPU加速。兩者測試時均關閉loop filter,統計92秒視頻的實際播放時間。


這一測試中,i7 920全程CPU滿載,8個線程的佔用率高達98%。從最終結果來看,iPad Pro大致相當於降頻到1.8G的四核心Nehalem平台,考慮到前者的A9X只有兩個2.26G的核心(長時間滿載運行會降頻到2.16G),這個成績是非常驚人的。
不過iOS平台視頻播放器播放最新的HEVC編碼視頻的效率比較差,iPad Pro解碼4k HEVC視頻的性能僅僅相當於雙核同頻Nehalem平台。倒是在處理1080p/120fps的HEVC視頻時iPad Pro表現不錯,與對比PC一樣能夠流暢播放。

這項測試中無論是Photoshop還是imageConverter都無法讓處理器滿載工作,圖片轉換速度更依賴處理器的單線程性能。

  • 視頻編碼測試

筆者分別在iPad Pro上使用iMovie將一段52秒長度的4k h.264視頻轉換為1080p格式,在PC上則使用Adobe Premiere CC 2015完成相同操作,結果如下。

如此大的差距顯然不太對勁,最後筆者發現iOS平台主流的視頻編輯應用在處理這類任務時都使用了GPU來輔助運算,大幅提高了執行速度。於是筆者在另一台Core i3-6100的PC上開啟了Premiere的GPU加速進行了對比,結果依舊不敵iPad Pro,轉換時間達到了57s。需要説明的是,蘋果在OS X平台的專業視頻軟件FCP X的GPU輔助編碼效率也高於Adobe Premiere,iOS版iMovie很可能繼承了這一優勢。

iOS平台還有一款基於CPU運算的視頻轉碼應用iConv。使用這款應用進行轉碼測試時的結果則非常不穩定:將視頻編碼為MPEG4、WMV8格式時iPad Pro的速度大致相當於i7 920的一半,但在x264編碼任務中前者的性能只有後者的1/5不到。不過iConv使用的是較老版本的x264編碼組件,是否為ARM平台做過針對優化也未可知。

測試中的有趣細節

在App Store裏挑選適合與PC對比的應用是相當困難的事情,除了本文列舉的應用外筆者還嘗試了十幾種其他軟件,但都難以得出可靠的結果。

網頁性能測試中,如果在iPad Pro上使用分屏功能同時打開兩個瀏覽器執行Kraken測試,則成績會下滑到4400ms左右;相比之下PC平台打開多個瀏覽器同時執行測試並不會降低成績,可見iOS的分屏功能的性能還是有很大優化空間的。雙核心處理器至少應該以同樣的性能同時處理兩份測試。

在文件解壓項目中,iOS上的一些文件管理應用的文檔解壓速度堪稱"蝸牛爬行",解壓一張圖片都要耗時一秒以上。一個包含幾千張圖片的壓縮包需要處理一個小時,令人歎為觀止;

視頻播放測試中,App Store流行的幾款應用的解碼性能差距很大,解碼HEVC視頻的效率最多有數倍的差別;

iOS平台多數視頻編輯應用都是為GPU高度優化的,效率也相差無幾。令人驚訝的是它們輸出的視頻畫面質量很高,與CPU編碼的結果難以區分,不像Windows平台下的GPU編碼應用那樣在輸出畫質上總要遜色一籌;

iOS平台的圖像處理應用在iPad Pro上有着非常流暢的表現,對多張圖片進行批量濾鏡操作的響應速度極快,絲毫不遜色於Windows下的Photoshop。只是由於難以量化結果,本次測試沒有包含這一類項目;

無論是何種應用場景,A9X的功耗表現都非常出色。在視頻轉碼任務中,iPad Pro在10%屏幕亮度下滿載運行6小時還有10%電力,堪稱移動設備續航冠軍。

總結

從以上任務的對比情況來看,iPad Pro在真實的使用場景下的綜合性能表現是足夠與主流PC相提並論的。但是由於軟件優化等因素影響,這些測試並不能準確地反映A9X芯片的CPU、GPU性能水平。

某些應用場景中iPad Pro的表現非常出色,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它和主流PC的性能差距又是天壤之別;還有很多PC能做的事情在iOS平台並沒有合適的應用。只有當Windows平台的大型軟件完整移植到iOS平台,或者蘋果Mac系統遷移到自己的芯片上時我們才有條件全面、準確地衡量蘋果自研芯片的性能。

然而我們也應該意識到,移動芯片=低性能的局面已經成為歷史,基於ARM指令集的處理器現在已經有資格同低功耗的x86 芯片一較高下了。或許不用過很長時間,我們就可以看到ARM平台與x86平台的全面對抗了。未來ARM陣營究竟能達到怎樣的高度,讓我們共同來見證吧。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王強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