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智能硬件就是 Windows95
[導讀]
總而言之,智能硬件目前的情況就是windows95時代一樣,個人電腦一般的數據終端遠沒到普及的程度,流行的技術方案和系統也和windows95一樣對多媒體等新興服務的支持不夠給力。以至於看得見的商業想象空間有限。
在windows95的年代,在電腦上打遊戲遠不如紅白機好玩,如果説要在電腦上看視頻或者購物,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是windows會進化,PC會進化,網絡服務業會隨之進化。於是我們看到了21世紀以來的數字革命。而智能硬件是這個數字革命的第三波浪潮,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遠遠沒有準備好。
能打通這一切的,只有時間。
但問題是,如果你在windows95年代就開始銷售電腦,你可以趕上五年後的第一波財富浪潮;如果你在那時開始學習多媒體和軟件,尤其是視頻和遊戲技術,你可以趕上八年後的第二波財富浪潮;如果你開始研究分佈式計算和雲,現在你已經是互聯網商業規則的制定者階層了。
所有對智能硬件的想象和追捧,皆來源於此。
這個標題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原話一般是:“你用過windows3.1嘛?智能硬件的現狀就是那個樣子。”
但考慮到知道windows3.1的人實在太少,知道DOS的非技術人士都不多,還是直接windows95吧
——請問這位90後,你知道win95嘛?
近期因為種種原因又在密集地與各種PE機構、事業單位、政商機構打交道。雷鋒網在智能硬件TMT服務領域獨孤求敗一年多,實在不是因為我們強,而是這個圈子目前太小了。
突然一夜之間,克強總理説要互聯網+,要中國製造2025,要創客了,大家都慌了,這個東西是什麼鬼?
在原有的半導體、電子、軟件、互聯網圈子找了半天找不到答案,這才找到了雷鋒網。
然後我解答的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智能硬件 / 物聯網 / 創客 / 工業4.0 到底是個什麼鬼?”那麼,我統一回答一下吧。
一、智能硬件並不稀罕,就是把傳感器和通訊模塊裝進你能看到的一切東西里。
這是一個被部分硬件創業者詬病的陳述,有眼界開闊的創業者一直在強調軟硬結合的重要性。對純硬件+APP遙控的方式嗤之以鼻——這當然是政治正確的。
但事實是,在智能硬件大潮下,客觀上帶來的變化就是,你的各種設備都帶有傳感器和通訊模塊,僅此而已。
其他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用。
二、智能硬件不是流量入口。
有很多創業者會對我的第一條陳述報以強烈的反對。這是出於美好的願望,但現實往往比較殘酷。我想表達的是,雖然硬件+APP並不能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但這是有意義的,這是一切的基礎。
許多熟悉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和媒體人通常會用流量入口的説辭來解讀智能硬件熱潮。然而很不幸,這一定是錯的。
贊同者認為蘋果iOS設備佔據了大量的移動互聯網流量,以此推斷智能硬件的產業意義。而要反駁也非常容易:在PC上,究竟微軟的windows是流量入口,還是百度、Google是流量入口?
蘋果的軟件和服務是經常被忽略的,因為在財報上他們並不體現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流量入口還是靠軟件和服務來的。
把智能硬件看做是流量入口是一件非常外行的陳述。按這個邏輯,電信和網通應該是PC互聯網的流量入口,移動電信聯通應該是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然而大家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
三、智能硬件的價值在於第三代信息網絡平台,熱點也緣此而起。
提到網絡運營商,大概對智能硬件目前狀態的描述就清晰了50%。第一代信息網絡把個人電腦連接了起來(再早一些的教育網、軍網等和商業化關係不大,不在討論範圍),第二代信息網絡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把個人連接了起來,第三代信息網絡要做的就是萬物互聯(聽上去很耳熟哈)。
想想上個世紀90年代,大家巍巍顫顫地用56K的貓撥號上網,逛個聊天室打個MUD。那個時候別説做互聯網了,賣電腦的都不賺錢,開網吧那是電信局直屬機構才幹得了的事。
再想想2006年到2008年,手機上網那是個有錢人消遣的玩意,關鍵是上網了也不知道幹什麼。北郵教授闞凱力直接炮轟:“除了下載黃片沒有什麼是2G網絡幹不了的,為什麼要上3G?”800塊錢一個月的3G上網費,你玩麼?
然後,看看現在的智能硬件,確實沒神奇到什麼驚為天人的地步。但是,你覺得,這個時候問,智能硬件怎麼掙錢,合適麼?
套用一句微商常用的推廣語:你錯過了全民寬帶,你錯過了全民3G,你還想錯過全民智能硬件嗎?
智能硬件並不是因為能賺錢而熱,而是因為這是未來一個十年甚至更長技術週期的開端而熱。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遠遠不夠熱。
四、賣智能硬件是個生意,但不是智能硬件的全部。
智能硬件並不是一個離錢很近的領域,至少現在不是。
賣電腦當然是個生意。但是紅極一時的長城電腦,現在恐怕沒有幾個90後知道了。還有聯想,但聯想最知名的轉型大概就是從“貿工技”到“技工貿”。
隨着技術的發展,在消費端本身的設備銷售並不是互聯網經濟的全部。
唯一的例外是手機。但手機市場設備銷售的蓬勃發展是因為在鉅額市場費用的推動下,硬生生把購買設備這樣一個低頻消費習慣改造成一年一次甚至一年多次的高頻消費。
這個改造過程所投入的金額——把所有智能手機廠商的市場營銷費用加在一起,一年數十億甚至百億規模並不過分吧。
購買智能硬件當然是個低頻消費場景,甚至連購買個人電腦都是低頻的。要麼,等待整個市場集體無意識地把營銷費用上升到一個誇張的成都;要麼,老老實實和當年賣電腦的長城、聯想等公司一樣,踏實的鋪渠道,幹苦活。
那麼,究竟智能硬件的財富春天什麼時候來臨呢?
回到標題所説的win95。想想當年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是怎麼掙錢的?除了賣電腦的長城,還有賣軟件的連邦,還有賣廣告的門户網站們。
但在網絡遊戲這個東西火爆之前,連QQ都差點被低價出售。
2003年的非典之後,電子商務、網絡遊戲都開始掙錢,而且這錢掙的一發不可收拾。商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獲得100個付費用户的成本和獲得10000個付費用户的成本相差無幾。
但與此同時的背景是,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包括個人電腦和寬帶的普及率,應用於服務器端和客户端的技術工具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程度。
聰明人在這個技術相對完善的互聯網上,把線下的貨物銷售、文化消費、金融流通搬到了線上。在這個過程中,IOE(IBM、Oracle、EMC)貢獻巨大,只是消費者不一定感覺到了。
在如今的智能硬件時代也是這樣,在較為普及的物聯網更加完善,被數據化的消費場景更多之後,自然會有聰明人把貨物銷售、文化消費、金融流通搬到智能硬件網絡上。然後出現新的BAT們。
五、所以,巨頭們都在幹什麼
首先,巨頭們不會專注去搞孵化器,因為這其實並沒有什麼用。那是一門生意,但很難造出一個生態。
如前所述,IOE給PC互聯網以至於移動互聯網定義了雲端技術框架,所有可以享受到互聯網服務多少都和IOE的技術規則有關。即便是現在的去IOE,也基本是繼承之前的技術實現方法。
英特爾、微軟、高通等等這樣的機構,並未缺席智能硬件的盛宴。他們所做的也不僅僅是消費者看到的開了幾場會做了一些PR而已。他們在試圖成為或者扶植自己的合作伙伴成為智能硬件時代的IOE們。
而在更下游的技術服務商那裏,許多適用於智能硬件的雲端計算方案正在被各種技術掮客所兜售。這同樣是消費者所難以感受到的——因為這些技術落地的產品應用,體驗還算不上好。
原有的流量巨頭們,則在探索更好的用户生活數據化的方式,或者搭建適用於智能硬件時代的服務分發平台。
百度的切入點並非是智能眼鏡或者智能自行車,而是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對於這家離賣貨和文化娛樂都很遠的公司來説,把自己做成智能硬件時代的水電煤是最合適不過了。
騰訊的切入點是人機交互和服務分發。無論是微信硬件平台還是QQ物聯,邏輯都是用最廣闊的用户羣,給他們最輕微的操作習慣改變來開始使用新硬件。
京東會更加直白一些,用收割供應商的方式收割新硬件的開發者,並讓他們更快成為供應商。
小米則收割了開發者的上下游,把每一個新硬件垂直領域的優質品牌和供應鏈資深玩家,圈成小米的生態鏈。無論媒體評論認為這是不是站隊,但小米讓許多本不互聯互通的商業池子連接在一起,從很傳統的工業商業角度給出新的玩法和規則。
至於阿里系,我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阿里做了很多事,但還沒形成關聯。這其實很符合阿里之前一貫的打法:總會有某個山頭被阿里打下來,然後圍繞那個山頭去組織業務。但是在這個第三代網絡平台上,阿里在消費和流通上的優勢是毫無疑問的。
……
所有的巨頭都在為迎接新的網絡平台和新的技術消費方式而做準備。但眼下真刀實槍打仗的,還是圍繞着手機做移動互聯網上的服務。
智能硬件的商業修羅場,還早着呢。
本文轉載請註明來源: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505/Pg5PnCfJ0JQdwmTw.html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謝闐地
總而言之,智能硬件目前的情況就是windows95時代一樣,個人電腦一般的數據終端遠沒到普及的程度,流行的技術方案和系統也和windows95一樣對多媒體等新興服務的支持不夠給力。以至於看得見的商業想象空間有限。
在windows95的年代,在電腦上打遊戲遠不如紅白機好玩,如果説要在電腦上看視頻或者購物,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是windows會進化,PC會進化,網絡服務業會隨之進化。於是我們看到了21世紀以來的數字革命。而智能硬件是這個數字革命的第三波浪潮,無論是技術還是市場,都遠遠沒有準備好。
能打通這一切的,只有時間。
但問題是,如果你在windows95年代就開始銷售電腦,你可以趕上五年後的第一波財富浪潮;如果你在那時開始學習多媒體和軟件,尤其是視頻和遊戲技術,你可以趕上八年後的第二波財富浪潮;如果你開始研究分佈式計算和雲,現在你已經是互聯網商業規則的制定者階層了。
所有對智能硬件的想象和追捧,皆來源於此。
這個標題其實並不恰當。因為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原話一般是:“你用過windows3.1嘛?智能硬件的現狀就是那個樣子。”
但考慮到知道windows3.1的人實在太少,知道DOS的非技術人士都不多,還是直接windows95吧
——請問這位90後,你知道win95嘛?
近期因為種種原因又在密集地與各種PE機構、事業單位、政商機構打交道。雷鋒網在智能硬件TMT服務領域獨孤求敗一年多,實在不是因為我們強,而是這個圈子目前太小了。
突然一夜之間,克強總理説要互聯網+,要中國製造2025,要創客了,大家都慌了,這個東西是什麼鬼?
在原有的半導體、電子、軟件、互聯網圈子找了半天找不到答案,這才找到了雷鋒網。
然後我解答的最多的是這樣一個問題:“智能硬件 / 物聯網 / 創客 / 工業4.0 到底是個什麼鬼?”那麼,我統一回答一下吧。
一、智能硬件並不稀罕,就是把傳感器和通訊模塊裝進你能看到的一切東西里。
這是一個被部分硬件創業者詬病的陳述,有眼界開闊的創業者一直在強調軟硬結合的重要性。對純硬件+APP遙控的方式嗤之以鼻——這當然是政治正確的。
但事實是,在智能硬件大潮下,客觀上帶來的變化就是,你的各種設備都帶有傳感器和通訊模塊,僅此而已。
其他的東西並沒有什麼用。
二、智能硬件不是流量入口。
有很多創業者會對我的第一條陳述報以強烈的反對。這是出於美好的願望,但現實往往比較殘酷。我想表達的是,雖然硬件+APP並不能解決消費者的痛點,但這是有意義的,這是一切的基礎。
許多熟悉互聯網領域的創業者和媒體人通常會用流量入口的説辭來解讀智能硬件熱潮。然而很不幸,這一定是錯的。
贊同者認為蘋果iOS設備佔據了大量的移動互聯網流量,以此推斷智能硬件的產業意義。而要反駁也非常容易:在PC上,究竟微軟的windows是流量入口,還是百度、Google是流量入口?
蘋果的軟件和服務是經常被忽略的,因為在財報上他們並不體現為主要收入來源。但流量入口還是靠軟件和服務來的。
把智能硬件看做是流量入口是一件非常外行的陳述。按這個邏輯,電信和網通應該是PC互聯網的流量入口,移動電信聯通應該是移動互聯網的流量入口。然而大家都知道事實並不是這樣。
三、智能硬件的價值在於第三代信息網絡平台,熱點也緣此而起。
提到網絡運營商,大概對智能硬件目前狀態的描述就清晰了50%。第一代信息網絡把個人電腦連接了起來(再早一些的教育網、軍網等和商業化關係不大,不在討論範圍),第二代信息網絡利用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把個人連接了起來,第三代信息網絡要做的就是萬物互聯(聽上去很耳熟哈)。
想想上個世紀90年代,大家巍巍顫顫地用56K的貓撥號上網,逛個聊天室打個MUD。那個時候別説做互聯網了,賣電腦的都不賺錢,開網吧那是電信局直屬機構才幹得了的事。
再想想2006年到2008年,手機上網那是個有錢人消遣的玩意,關鍵是上網了也不知道幹什麼。北郵教授闞凱力直接炮轟:“除了下載黃片沒有什麼是2G網絡幹不了的,為什麼要上3G?”800塊錢一個月的3G上網費,你玩麼?
然後,看看現在的智能硬件,確實沒神奇到什麼驚為天人的地步。但是,你覺得,這個時候問,智能硬件怎麼掙錢,合適麼?
套用一句微商常用的推廣語:你錯過了全民寬帶,你錯過了全民3G,你還想錯過全民智能硬件嗎?
智能硬件並不是因為能賺錢而熱,而是因為這是未來一個十年甚至更長技術週期的開端而熱。其實在我個人看來,遠遠不夠熱。
四、賣智能硬件是個生意,但不是智能硬件的全部。
智能硬件並不是一個離錢很近的領域,至少現在不是。
賣電腦當然是個生意。但是紅極一時的長城電腦,現在恐怕沒有幾個90後知道了。還有聯想,但聯想最知名的轉型大概就是從“貿工技”到“技工貿”。
隨着技術的發展,在消費端本身的設備銷售並不是互聯網經濟的全部。
唯一的例外是手機。但手機市場設備銷售的蓬勃發展是因為在鉅額市場費用的推動下,硬生生把購買設備這樣一個低頻消費習慣改造成一年一次甚至一年多次的高頻消費。
這個改造過程所投入的金額——把所有智能手機廠商的市場營銷費用加在一起,一年數十億甚至百億規模並不過分吧。
購買智能硬件當然是個低頻消費場景,甚至連購買個人電腦都是低頻的。要麼,等待整個市場集體無意識地把營銷費用上升到一個誇張的成都;要麼,老老實實和當年賣電腦的長城、聯想等公司一樣,踏實的鋪渠道,幹苦活。
那麼,究竟智能硬件的財富春天什麼時候來臨呢?
回到標題所説的win95。想想當年個人電腦和互聯網是怎麼掙錢的?除了賣電腦的長城,還有賣軟件的連邦,還有賣廣告的門户網站們。
但在網絡遊戲這個東西火爆之前,連QQ都差點被低價出售。
2003年的非典之後,電子商務、網絡遊戲都開始掙錢,而且這錢掙的一發不可收拾。商人們第一次發現,原來獲得100個付費用户的成本和獲得10000個付費用户的成本相差無幾。
但與此同時的背景是,互聯網的基礎建設,包括個人電腦和寬帶的普及率,應用於服務器端和客户端的技術工具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比較成熟的程度。
聰明人在這個技術相對完善的互聯網上,把線下的貨物銷售、文化消費、金融流通搬到了線上。在這個過程中,IOE(IBM、Oracle、EMC)貢獻巨大,只是消費者不一定感覺到了。
在如今的智能硬件時代也是這樣,在較為普及的物聯網更加完善,被數據化的消費場景更多之後,自然會有聰明人把貨物銷售、文化消費、金融流通搬到智能硬件網絡上。然後出現新的BAT們。
五、所以,巨頭們都在幹什麼
首先,巨頭們不會專注去搞孵化器,因為這其實並沒有什麼用。那是一門生意,但很難造出一個生態。
如前所述,IOE給PC互聯網以至於移動互聯網定義了雲端技術框架,所有可以享受到互聯網服務多少都和IOE的技術規則有關。即便是現在的去IOE,也基本是繼承之前的技術實現方法。
英特爾、微軟、高通等等這樣的機構,並未缺席智能硬件的盛宴。他們所做的也不僅僅是消費者看到的開了幾場會做了一些PR而已。他們在試圖成為或者扶植自己的合作伙伴成為智能硬件時代的IOE們。
而在更下游的技術服務商那裏,許多適用於智能硬件的雲端計算方案正在被各種技術掮客所兜售。這同樣是消費者所難以感受到的——因為這些技術落地的產品應用,體驗還算不上好。
原有的流量巨頭們,則在探索更好的用户生活數據化的方式,或者搭建適用於智能硬件時代的服務分發平台。
百度的切入點並非是智能眼鏡或者智能自行車,而是一套人工智能系統。對於這家離賣貨和文化娛樂都很遠的公司來説,把自己做成智能硬件時代的水電煤是最合適不過了。
騰訊的切入點是人機交互和服務分發。無論是微信硬件平台還是QQ物聯,邏輯都是用最廣闊的用户羣,給他們最輕微的操作習慣改變來開始使用新硬件。
京東會更加直白一些,用收割供應商的方式收割新硬件的開發者,並讓他們更快成為供應商。
小米則收割了開發者的上下游,把每一個新硬件垂直領域的優質品牌和供應鏈資深玩家,圈成小米的生態鏈。無論媒體評論認為這是不是站隊,但小米讓許多本不互聯互通的商業池子連接在一起,從很傳統的工業商業角度給出新的玩法和規則。
至於阿里系,我其實並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阿里做了很多事,但還沒形成關聯。這其實很符合阿里之前一貫的打法:總會有某個山頭被阿里打下來,然後圍繞那個山頭去組織業務。但是在這個第三代網絡平台上,阿里在消費和流通上的優勢是毫無疑問的。
……
所有的巨頭都在為迎接新的網絡平台和新的技術消費方式而做準備。但眼下真刀實槍打仗的,還是圍繞着手機做移動互聯網上的服務。
智能硬件的商業修羅場,還早着呢。
本文轉載請註明來源:http://www.leiphone.com/news/201505/Pg5PnCfJ0JQdwmTw.html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謝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