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論雅虎的倒掉

雷鋒網按:本文作者Peabody,數據分析師。文章首發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


楊致遠對阿里的投資,被譽為矽谷史上最成功的賭博之一。後期,這場豪賭卻提醒着雅虎日漸窘迫的處境:核心業務增長乏力, 新業務缺乏頭緒;股價和阿里神同步(如下圖),偶爾的迴光返照大多是隨着阿里上漲的死貓跳(熊市中的短暫反彈);核心資產賣給Verizon之後,YHOO股票代碼之下,靈魂難尋,剩下的只是阿里和雅虎日本的影子。

今天我們就來論一論雅虎的倒掉,一是為了紀念這位互聯網巨頭;二來研究高帥富的衰落,有助於增加逆襲的勇氣。



雅虎是什麼時候倒掉的?

先讓我們看看雅虎倒掉的時間線:

引用1998,錯失100萬美金買入Google的機會

2002,30億美金買入Google未成

2008,拒掉微軟的446億美金收購

2015財年44億美金鉅虧

雅虎的衰落,到底是天不假時?地不予利?還是人未有和?今天就讓我們從這三方面看看,雅虎究竟是如何倒掉的。



雅虎是怎麼倒掉的?

很多人把雅虎的失敗歸因於時代。在被搜索、社交、移動端定義的互聯時代,門户網站發家的雅虎,顯得格格不入。

乍一看確實如此。無論是Google、臉書還是Snapchat,提供的都是平台性的服務。內容的創造者,則是浩如煙海的三方網站和個人。而門户網站,作為內容的提供方,顯然幹不過人民羣眾的汪洋大海。門户網站被拋棄的命運,幾乎註定。

天時?

門户網站的衰落,或許是時代的原因;而雅虎的衰落,卻不能簡單的歸咎於天時。

雅虎並非沒有跟上這個時代的機會。

雅虎搜索作為最早的搜索引擎之一,相對Google具有先發優勢。然而雅虎沉溺於早期大公司的廣告收入,和對用户粘性的貪婪,錯過了收購PageRank的機會,以至於Google之後做大,養虎為患。

雅虎對臉書也曾發起過收購。小扎天生反骨,背後的Peter Thiel又見慣大場面。這次失敗,罪不在雅虎。

早年有錢買不到的積怨,終於在Marissa Mayer上台後得到了集中爆發。Marissa開始瘋狂掃貨的模式,一口氣收了49家公司,總支出超過20億美金。


各個領域都有:


貪多嚼不爛。Marissa強調自己加入雅虎的時候只有50個人在移動端相關工作,因此她需要買公司來獲取人才。為了招人就打包買公司的邏輯實在是有錢任性,效果勉強:

引用雅虎近期最大的投資Tumblr,套現無力,在2015年財報上2.3億美金的資產減記(write off)

四年內,17家公司的創始人已經跑路,待得最短的半年後就轉投github

與Marissa Mayer相比,同樣被寄予中興之望的喬布斯,手法老道許多。97年再次入主蘋果,喬布斯前四年共參與、完成了7次併購和收購,數量上完敗,質量上卻是壓倒性的勝利:

引用NeXT和蘋果的合併,為OS X的研發鋪路

收購了PowerComputing中mac組裝聲生產業務,保證對蘋果電腦生產的品控

SoundJam MP是iTunes的前身

Raycer Graphics的VP Bob Mansfield併購後在蘋果乾到退休,後又出任蘋果汽車業務負責人


喬布斯的收購,一直踐行着自己connecting dots的理論,遵循完整的商業邏輯。反觀雅虎,看似是天不假時,事實上是其無力自主開發新產品,在進行收購併購等商業決策時,缺乏核心商業邏輯,只會單純追逐熱點。即使偶爾收到好牌,雅虎又缺乏將其融入自身商業生態的投資。

地利?

這邊廂雅虎水深火熱,那邊廂雅虎日本連續十八年營收新高——雅虎的倒掉,缺得不是天時,而是地利?

雅虎日本確實有着一定的地理優勢。日本社會老齡化較為嚴重,較大年齡組的人羣中,大部分人更傾向於使用雅虎日本。


然而,雅虎日本同樣面臨着和雅虎相似的挑戰。

在日本搜索市場,雅虎日本的份額由原來的52%掉到了36%;Alexa排名,Google日本取代雅虎日本成為了訪客量最高的站點。

此外,日本市場中,用户向手機端的遷移和手機端用户特點,導致競價排名廣告(Sponsored Search)2014財年營收微漲0.8%,品牌廣告(Premium Advertising)營收下降14.4%。

然而,雅虎日本的廣告總營收在2015財年仍保持了7.4%的增長——這得益於雅虎日本Yahoo!Display Ad Network (YDN,根據用户喜好進行定製推薦的圖片廣告、富媒體廣告)營收上漲66%,取代競價排名成為雅虎日本的主要廣告收入來源。


YDN的成功,得益於雅虎日本在移動端的成功。2014財年,雅虎日本的移動端訪客超過了PC端訪客,達到了57.6%。而雅虎在2015年上半年,移動收入增加了30%,銷售成本(cost of sale)增加了300%;同期,臉書的移動收入漲40%,是雅虎移動端總體量的11倍。

同樣的挑戰,為何同名不同命?

雅虎日本在移動端的成功,得益於其在核心業務的深耕。雅虎日本進入日本app前五十名的app,都是PC端的明星:雅虎日本、雅虎天氣、雅虎交通和雅虎問答。

而雅虎,則是狗熊掰棒子,掰一個丟一個。雅虎問答在日本是移動端引流大户,在美國六年訪客量掉了77%。Yumio Saneyoshi,當時創建雅虎問答的人之一,已經轉投Google+懷抱。在他的Quora Digest的回答裏提到,除了處理垃圾信息和人身攻擊,雅虎內部基本沒有人在做雅虎問答的相關工作。

再看Flickr。2011年,帝國陷落,Flickr是唯一的亮點:月均訪問用户同比增加37%。可惜在雅虎眼裏,Flickr只是用户存圖的雲盤。急需提高業績的雅虎開始對Flickr用户收費套現,生逼Flickr用户轉投Instagram懷抱,一年用户活躍度掉了10%+。諷刺的是,Marissa Mayer花11億重金買的Tumblr,同樣套現無力。

因此,雅虎的失敗,也不能單純的歸結為缺乏地理優勢。雅虎日本在相似的困境中,把核心業務打造成了引流的跳板。而雅虎,“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有恃無恐”——雅虎缺乏對已有優勢的足夠尊重,把希望過多寄託在收購的新業務上;而收購併購決策,又如在“天時”章節討論所述,過於草率。

人和?

既然天時、地利都不是雅虎陷落真正原因,什麼才是?事實上雅虎淪落至此,表面看雖是天不假時,地不予利,最後還是人和上出了問題。

雅虎換帥的時間線:

引用1995.03 - 2001.03,Tim Koogle

2001.04 - 2007.06,Terry Semel

2007.06 - 2008.11,楊致遠

2009.01 - 2011.09,Carol Bartz

2012.01 - 2012.05,Sott Thompson

2012至今,Marissa Mayer

Tim Koogle的機械硬件背景和雅虎相去甚遠,在任期間動用50億美金買了broadcast.com,最後被雅虎關停。

在時代華納工作了25年的Terry Semel,想要把雅虎打造成傳媒巨頭,而非科技公司。他不知道收購Google,到底是30億、50億還是80億,最終錯失機會。

創始人歸來,楊致遠拒絕微軟的446億美金收購幾乎可以預見。

Carol Bartz在Autodesk的成功,更多是Windows系統的普及的水漲船高。來到逆境中的雅虎,Carol同樣水土不服。

至於來自Paypal的Scott Thompson,被Third Point發現學歷作假,接着就被趕下台。

被Third Point扶上台的Marissa Mayer,在花錢方面比賺錢更優秀:她所主導的收購中,有不少創業者是她在Google的老相識;上台後立即套現阿里股權進行股票回購,讓Third Point得以脱手手裏股票;Marissa還喜歡跨界,300萬美金贊助Met Ball,實在看不出雅虎是一家正在水深火熱中的公司。

不難發現,雅虎在招人的時候,眼睛同樣喜歡往外看,除了楊致遠之外,其餘都是從其它企業挖進來的。空降的CEO雖然能帶來不一樣的視角,但雅虎內部過於盤根複雜,在短時間內摸透雅虎再創造奇蹟,談何容易。

雖然有人指出雅虎的失敗,在於雅虎沒有清晰的前景和定位。 我卻認為:比起找到正確的前景和定位,更重要的是找到對的人,把他們放在對的位置,然後才能找到對的方向。

正面例子比如Elon Musk和他的團隊。在把Paypal賣給eBay之後,Elon把認識的最好的天文學家、工程師糾集起來,攻堅方向是火星上種植綠植,拍了視頻再往回傳。這個點子,在天時地利的糟糕程度上與雅虎不相上下。靠着好團隊,Elon把一手爛牌打得精彩紛呈,這個點子促使他研究低價火箭,創建SpaceX,SpaceX關鍵時刻又給Tesla輸了血,才完成了現實版Iron Man的三級跳。

神話的覆滅,歸根究底,是人。



結論

我們總是熱衷討論成功,卻很少討論失敗。殊不知,成功只是為了開胃,之後才是主菜,伴隨着陷阱陰謀角智和迷霧。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討論失敗。科比退役時説,Rest at the end, not in the middle——笑到最後,才笑得最好。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數據冰山”授權發佈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Peabody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