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説VR一體機是未來,不如説Inside-out追蹤是未來


Oculus展示的VR一體機
昨天在Oculus Connect大會上,Mark Zuckerberg公佈了一款正在開發的VR一體機產品——Santa Cruz。細看報道你會發現,這款產品除了將計算單元都集成到頭盔中,還在前面增加了4顆攝像頭。

聽起來似曾相識,好像有款頭戴設備也在前面裝了多個攝像頭。沒錯,那款產品就是微軟的HoloLens,它擁有一顆深度攝像頭,一顆用以拍攝圖像/視頻的200萬像素攝像頭,以及4顆環境感知攝像頭。

而同樣用到多顆攝像頭的還有Google的Tango系統,首款搭載Tango系統的聯想Phab2 Pro手機背部除了普通的攝像頭外,還有有一顆深度攝像頭和一顆運動追蹤魚眼鏡頭。

分別由Facebook、微軟和Google推出的這三款產品,雖然對外展示的產品形態迥異,核心卻都是Inside-out追蹤技術。

三大科技巨頭的技術都是通過攝像頭來感知周遭環境,實現運動追蹤和空間定位。雖然他們的產品所用的顯示技術完全不同,一個是全封閉的VR頭盔,一個是可以看到現實世界的AR(or MR),還有一個是手機,但達到的效果卻是類似的——當你在空間裏移動時,所看到的虛擬物體位置是固定的。

如果還沒有理解,可以這樣想,如果在Oculus的VR一體機上用一顆攝像頭將外部世界的畫面傳到屏幕上,它就成了AR(or MR);如果HoloLens改用非透明的屏幕,並將視場角擴大到110度,那就成了VR;如果Tango手機插到Daydream頭盔裏,並且不遮擋攝像頭,那麼它就成了VR/AR/MR一體的產品。

這些都是可以實現的,在Google從事Tango開發的技術大神Johnny Lee曾告訴雷鋒網(搜索“雷鋒網”公眾號關注),他們有過將Tango手機與Cardboard結合的嘗試。Google也在開發一款高端的VR一體機產品。


Tango手機聯想Phab2 Pro via tom's guide

而且Johnny Lee也表示,Tango所用的Inside-out定位和微軟的HoloLens很像,只不過Tango目前僅用在手機上,而HoloLens用的設備是頭盔。

實際上,從Johnny Lee身上也可以看到二者的淵源,HoloLens的追蹤技術是在Kinect的基礎之上開發的,而Johnny Lee的大名很大程度上來自於他在微軟工作時對Kinect開發所做的貢獻。

Inside-out追蹤對VR/AR來説是Game Change的技術

上個月國外VR垂直媒體Road to VR發表的一篇文章寫道,“HoloLens的Inside-out追蹤技術對AR和VR來説是Game Change,卻沒有多少人在談論它”。


當初HoloLens剛剛公佈時,許多人直呼黑科技,而它真正的黑科技就是將Inside-out追蹤技術做到如此高的水平。筆者在體驗HoloLens時就曾試過,不管戴着頭盔如何動,漂浮着的虛擬物體或窗口都保持得非常穩定,這不就是Lighthouse等Outside-in空間定位系統想實現的嗎。

而且,HoloLens的追蹤系統還有很強的搞干擾性,在Road to VR的文章中,作者Ben Lang在一個嘈雜的環境中試用HoloLens,發現當有人在視野中經過中,它也能將之忽略,保持顯示的虛擬物體在一個穩定的位置。

更厲害的是,微軟是在一款獨立的移動設備(也可以稱之為一體機)上實現這項技術的,這意味着對功耗和性能都有嚴格要求。Facebook的Santa Cruz一體機和Google的Tango手機同樣需要面對這兩個問題。

除了設備性能和功耗,Inside-out追蹤還存在其它問題。以Tango為例,Johnny Lee曾告訴雷鋒網,由於使用的是攝像頭,Tango的定位會受光線情況的影響,例如在黑暗下就無法定位了;另外手機距離物體越遠會越難定位,所以室外使用時可能會受此影響。Tango目前也沒有圖像識別,所以它並不能知道擺在地上的物體是桌子還是椅子。

這些問題HoloLens和Santa Cruz一體機也同樣會遇到,包括其它Inside-out追蹤系統。國內廠商數娛科技曾推出使用英特爾RealSense開發的Inside-out追蹤系統,就因為光線問題在發佈會上演示失敗,造成尷尬場面。

不過雖然還有問題需要解決,這不妨礙大廠將獨立VR/AR設備結合Inside-out追蹤視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取決於產品形態和應用場景的不同,各家公司的產品上市計劃也會有所差異。微軟已經表示HoloLens的消費者版要到2020年才會有,Oculus的一體機估計不需要這麼久,而Tango則已經出現在消費產品上了。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劉方平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