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 眼鏡真正走向消費者還要多遠?


雷鋒網按:蘋果 ARKit 和Google ARCore 引起了大眾對 AR 的密切關注,但 AR 眼鏡要進入消費市場還需要一段時間。本文的作者為以色列 AR 眼鏡廠商 Lumus CEO Ari Grobman,他在文中討論了目前 AR 的發展情況,以及 AR 眼鏡還無法普及消費者市場的一些原因。雷鋒網整理如下。

對 AR 技術來説,今年絕對是值得紀念的一年,兩大科技巨頭都拋出了自己的 AR 套件,彰顯了通過移動設備推動 AR 技術進入大眾消費市場的決心。其中,蘋果在今年 6 月份的 WWDC 上展示了 ARKit,而Google則在 8 月份推出 ARCore,開發者也馬上打起精神投身到了新款 AR 遊戲和應用的開發中去。

眼下,要判斷到底哪個軟硬件生態能成為未來 AR 行業的主流還為時過早,但可以肯定的説,AR 頭戴設備將在其中佔據重要地位。

既然 AR 這麼快就能切入大眾消費市場,為什麼放眼望去卻沒幾家公司在搞 AR 眼鏡呢?

其實答案很簡單:科技進步需要時間,讓用户接受新事物也需要時間。對能洗牌整個產業的革新性技術來説,用户的接受曲線一直存在,先是技術創新出現,隨後一些早期的鳥兒開始試水,接着會逐步邁向主流,並最終成為“大眾情人”,連你的奶奶都會玩了。

如果對 AR 的發展來次溯源,我們就會發現其實是 Snapchat 的濾鏡和去年《Pokémon GO》的大熱給市場做了次熱身,而我們手上的移動設備要做的就是為 AR 發展的下一個里程碑——頭戴設備探路。未來,用户也會隨着接受曲線慢慢成為 AR 頭戴設備的擁躉。不過,在 AR 眼鏡設備進入主流前,製造商們還有許多障礙需要跨越,包括成本、形式、功能和內容等。

想要讓用户乖乖掏腰包,AR 眼鏡的價格就必須降至 1000 美元以下,因為眼下高端智能機的售價也在這個區間,這也是喜愛嚐鮮用户能接受的價格上限了。

未來幾年裏,隨着創新和摩爾定律的不斷迭代,運營商可能會開始為 AR 眼鏡提供補貼,或者用批發價售賣產品。這樣一來,銷量攀高後用户擁有 AR 眼鏡的成本就會大幅降低,就可以開始向大眾市場邁進了。

有人會説,運營商怎麼那麼大善心?其實很簡單,AR 眼鏡依靠網絡消費娛樂內容,而運營商可以憑藉流量變現。

從形式上看,市場上現有的 AR 光學解決方案都有些“傻大黑粗”。雖然一些發燒友為了功能可以放棄對外觀的挑剔,但在大眾市場,顏值才是第一生產力,那些大磚頭們可配不上穿戴設備的稱號。

對用户來説,眼鏡的體積和重量相當重要,而這兩點主要由光學技術來決定,因此對製造商來説,早日攻克光學技術的難關是他們最渴望的。只有有了超一流的光學技術,才能在保證 AR 眼鏡身材苗條的同時提供更多功能。

此外,在為 AR 眼鏡瘦身的過程中,製造商們也應該考慮眼鏡的配置。它應該是一款獨立產品?還是需要外接控制盒、電源和處理器?用户佩戴的 AR 眼鏡是否要與手上的智能手機或控制盒聯動?此外,在設計上製造商是否要學習 Beats 走潮流路線呢?它們可是在入耳耳機和藍牙音箱統治的時代把笨重的頭戴耳機賣給了用户。

AR 眼鏡大瘦身也會引發一個問題,那就是產品的續航和功耗不好控制。處理能力強了,續航會縮短,但如果保住了續航,許多功能就會受限於處理器性能。眼下,許多廠商都在電池技術上花了大價錢,而名為 Microvast 和 Gridtential Energy 的兩家公司正在重新發明電池,未來它們可能會成為 AR 行業發展的推動着。

處理器性能瓶頸也是豐富 AR 功能的絆腳石。眼下,AR 眼鏡的一些必要功能,如追蹤用户所處環境和動作並生成精確的地理信息內容都會讓處理器負載過大,而此種狀態下的處理器都會相當灼熱。如果解決不了散熱問題,想把頭戴設備賣給消費者就是句空談。

除此之外,全新的 UI 也是 AR 頭戴設備普及過程中必須重視的。還好,蘋果、Google和 Facebook 都在努力,而開發者的內容創作將在未來 12-18 個月內迎來井噴。未來, AR 行業恐怕還會顯現出得 UI 者得天下的趨勢。

想解決這些挑戰並非易事,但 AR 行業的製造商們已經整合了資源,它們準備與這些挑戰來場正面戰鬥。現在,整個科技行業都在期盼新的革命性體驗出現,恐怕沒有哪家公司想在新技術爆發時被甩在身後。

在這樣的背景下,創新者和發燒友們應該能在未來兩年內戴上 AR 眼鏡

Via techcrunch 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編譯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