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代表了未來出行的交通工具,你注意到了嗎?


【 圖片來源:http://sytycdism.com/play-sim-city-online.html 所有者:sytycdism 】

2018年,自動駕駛、車路協同、飛行汽車......關於未來出行的話題熱度只增不減。主機廠緊追自動駕駛潮流,抱團取暖;科技公司、新創企業依賴自身優勢,研發新技術,快速搶灘未來出行市場。

當自動駕駛已走過十餘年,激光雷達、人工智能、共享汽車、巴鐵等技術模式不斷湧現,並經歷實踐考驗,或落地生根,或革新淘汰。面向未來出行,入局者對於路徑抉擇的思考正在迴歸理性。

2019已過去一個月,透過2019 CES科技展釋放的信號以及今年春晚亮相的出行“黑科技”,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新智駕在開年盤點新一年出行賽道上的小趨勢。

自動駕駛依舊很燃

以2019 CES為鏡子,自動駕駛依舊很燃。主機廠、汽車零部件廠商及其他跨領域頭部企業相繼公佈自動駕駛項目新進度。

縱觀整個自動駕駛市場:一方面,Waymo、Uber、通用Cruise及各大主機廠正在加速自動駕駛功能上車,儘快實現商業化落地;另一方面,未來自動駕駛新型商業模式的探索也在加速。

行業內大多數從業者認為,2019 年將是自動駕駛車輛的關鍵轉型期,自動駕駛技術將從研發期轉入商業化早期階段。到2020年底,自動駕駛車輛或許會在特定城市、街區、公園和主題公園提供運輸服務。

雷鋒網新智駕以主機廠豐田推出的全新Toyota Guardian自動安全駕駛系統及梅賽德斯-奔馳發佈的全新概念車Mercedes-Benz Vision Urbanetic為代表,窺探玩家們在未來出行方面的新動作。

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堅持主張抵制自動駕駛的豐田終於在2015年鬆口,斥巨資10億美金成立豐田研究院(TRI)。過去幾年內,TRI主要精力集中研發“Toyota Guardian(豐田守護者)”系統。

這一系統在2019 CES亮相,其基於雷克薩斯LS打造,通過大量車載傳感器和攝像頭識別車輛行駛環境及潛在事故,提醒司機,或自動採取改正措施以規避事故,例如緊急剎車、自動轉向避讓、自動加速駛離避免碰撞。

需要提到的是,與傳統自動駕駛原理不同,Guardian系統重在增強人對汽車的控制,而非替代人類司機。

這套工作原理類似於飛行員和戰鬥機協作,通過協調駕駛員和傳感器兩方面信息,發揮“監護人”作用,對汽車駕駛輔助系統進行控制,聯合並協調人類司機以及車輛駕駛,避免事故發生。


如果説豐田的 Guardian系統兩種測試方向代表着未來自動駕駛技術落地的兩大主線:自動駕駛共享出行及面向個人用户的自動駕駛汽車,那麼梅賽德斯-奔馳發佈的全新概念車Mercedes-Benz Vision Urbanetic則是未來城市中的交通出行畫像。

重新定義未來城市的出行方式,奔馳於去年9月10日推出一款與智慧城市概念契合的車輛—Vision Urbanetic,其被認為是超越現有自動駕駛車輛的革命性移動出行概念。

Vision Urbanetic集電動化,模塊化,車聯網,自動駕駛,物流運貨於一身。重點在於,Vision Urbanetic詮釋了按需出行概念,兼具載人載物兩種功能,可實現從貨櫃車到甲殼蟲式載人車的變形。

飛行汽車小趨勢

近幾年,資本正在湧進飛行汽車領域。

雷鋒網新智駕了解到,Google、騰訊、吉利、Uber對飛行汽車的投資總額超20億美元;Uber、波音(Boeing)、歐洲飛機制造商空中客車(Airbus)、貝爾公司(Bell)等20餘家團隊正在開展飛行汽車研發工作。

另一層面,部分國家開始放寬飛行汽車測試,例如獲得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的飛行器許可證和高速公路安全管理局的汽車上路許可證即可在美進行飛行汽車測試。


*2019年春晚舞台上空出現的飛行汽車

2019年春晚亮相的飛行汽車模型成為未來出行的代表。開年首月,部分公司相繼推出模型產品,並公佈測試及商業化時間。

近期,波音電動概念飛行汽車在弗吉尼亞州馬納薩斯完成首次試飛。Airbus將飛行汽車首飛時間定在今年年底,並計劃2020年之前確定量產樣機,10年內或投入使用。


2019 CES展上,貝爾旗下研發的垂直起降飛機Bell Nexus也成為一大亮點,搭載六個電力驅動的涵道風扇式螺旋槳,直升機式客艙。其計劃在2023年測試Nexus,未來將開展空中出租車服務。


打車服務公司Uber早已開始佈局其未來交通網絡——UberAir。

2016年,其公佈“Uber Elevate”飛行汽車項目,交通網絡中的飛行汽車的概念原型機也在去年5月亮相。這款垂直起降飛機採用四旋翼設計, 時速約241至322公里,飛行高度在300至600米之間,續航里程達97公里,適用在城市中低空飛行,未來用於Uber空中飛行出租車服務。


備受關注的是,吉利汽車收購的全資子公司美國太力飛行汽車計劃在今年實現交付。這款飛行汽車採用摺疊機翼,包含飛行模式和地面駕駛模式,模式間切換需1分鐘。飛行模式下,時速160公里,最遠達640公里,最高達3048米。

儘管多數飛行汽車依舊停留在概念測試階段,真正實現商業化量產還需時日。不可否認的是,飛行汽車正在成為未來出行中的小趨勢。2020年東京奧運會開幕,公眾還有望目睹飛行汽車點燃奧運火炬。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汽車安全與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張揚軍提到,預計2050年,飛行汽車將實現大眾化應用。

隧道/軌道交通系統加緊落地


去年底,矽谷“Iron Man”Elon Musk親自站台旗下隧道交通公司The Boring Company開挖的首個實驗隧道,並首次公開展示特斯拉汽車在隧道中的穿行效果。

為解決地面擁堵,Musk在2016年成立這家隧道交通公司,並推出了一系列具變革性的隧道交通系統,包括Hyperloop(超級高鐵)、芝加哥高速環路(ChicagoExpressLoop)、洛杉磯汽車隧道(cartunnels)等。


儘管實際演示中,這輛特斯拉行駛速度僅50英里(約80公里),Musk希望未來將這一速度提升至150英里/小時(約合241公里/小時)。去年8月,洛杉磯另一條地下隧道已經開始籌建,從洛杉磯東好萊塢至當地道奇體育場,建成後全程只需4分鐘。

Musk更為“激進”的產品構想是HyperLoop系統,即構建一個小型膠囊倉,時速可達600英里/小時(約合965公里/小時)。

目前HyperLoop、HyperLoop One等公司也在研發類似的超級高鐵系統,與前者不同的是,他將系統搬進了地下,以此解決地面交通擁擠狀況。


“超級高鐵”概念正在掀起一股熱潮。“向空中要空間、為地面做減法”,為解決地面交通擁堵問題,國內比亞迪也正在落地這一想法。

2019年春晚,比亞迪研發的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產品雲軌和雲巴亮相。兩者是典型的“向空中要空間”的另一產品體現。城市要把交通真正做的通暢,協調發展大、中、小運量的軌道交通是必然之路。


針對目前出現的中小運量軌道交通痛點和空白,比亞迪給出的解決方案是“雲軌”和“雲巴”。通過這兩種形態的交通工具在空中打造一張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網絡,與地鐵共同構築“大中小運力匹配、地下地面空中協同”的三維立體交通網絡(如上圖)。

雲軌屬於中運量交通系統,類似於“空中火車”,列車在軌道上運行,適合大型城市郊區和中小城市。

首度公開亮相的雲巴,則屬於小運力交通運輸系統,通過軌道支撐在空中行駛,形體類似於一輛小型巴士。據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介紹,雲巴可穿樓而過,連接住宅樓、學校、超市,每隔300米便有一個交通站點。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副總規劃師、交通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黃偉在一個關於未來城市交通的規劃思考的演講中提到:交通的立體化,從空中到地下,空間資源將得到充分利用。

城市需要不同運量、不同制式的軌道交通協同發展,需要打造大、中、小運量匹配的軌道交通網絡。而云軌、雲巴這種以軌道交通為骨幹的公共立體交通,為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提供了另一種思路。毫無疑問,通過開闢額外的維度來進行運輸,可大大提高運輸效率。


面向未來,基於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5G及AI技術的演進,未來交通正面向智能化、空間立體化發展。隨着自動駕駛、車路協同、車聯網等智能交通技術正走向成熟,飛行汽車及軌道交通系統通過向地下、空中獲取空間,來減緩地面交通壓力。

自動駕駛汽車、飛行汽車、隧道/軌道交通系統,這些代表了未來出行的交通工具,你更看好哪種?不妨留言説説你的看法。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於勝越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