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Watch 的最大硬傷,已經被中國智能手錶行業盯死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終於發售了。

剛剛過去的 9 月份,在包括蘋果在內的各大廠商的接力式發佈會中,Apple Watch Series 7 和它之外的多款智能手錶新品,形成了一個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新戰局。

其中,Apple Watch Series 7 無疑是其中最受關注的一個。


然而,在智能手錶這個與手機頗為不同的賽道上,蘋果固然可以憑藉 Apple Watch 繼續一枝獨秀,但卻無法再保持類似於 iPhone 那樣的產品引領性角色,讓其他廠商,尤其是中國智能手錶行業的廠商窮追不捨地跟隨模仿。

這是一個註定多極化、碎片化的市場,實力強大如蘋果,也只是其中的一級。

Apple Watch Series 7:非革命性,但足夠創新

Apple Watch Series 7 顯然並不是一款革命性產品。

從官方發佈的消息來看,作為 Apple Watch 自 2014 年 9 月誕生以來的第七代產品,它理所當然地繼承了前代產品 Apple Watch Series 6 的大多數功能和特徵,包括傳感器等。

不過,相對於 Series 6 在血氧傳感器方面帶來的驚豔,Apple Watch Series 7 在硬件層面帶來的驚喜總體並不算大,甚至有評論稱之為乏善可陳。

比如説,它並沒有如外界所期待的那樣,增加新的健康傳感器(例如黃汪在發佈會後評論中談到的的血壓傳感器);它所內置的 S7 芯片與 S6 芯片相比,性能方面沒有任何提升;快充功能倒是有了,但續航時間依舊如故。

當然,其實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不乏亮點,尤其是它在屏幕上的重新設計。


具體來看,它在儘量保持錶殼本身尺寸的基礎上,將邊框收窄了 40%,邊框僅為 1.4mm,從而讓它的屏幕比 Series 6 增大了將近 20%,相比 Series 3 則增大 50% 以上——基於這個特性,Apple Watch 首次實現了全鍵盤輸入,在界面交互上也多了不少便利。

實際上,這個新設計的實現,要比一般用户想象中的難得多。

一名來自知名國產屏幕廠商的資深研究員王鋭超告訴雷鋒網,Apple Watch Series 7 全新設計的主要難點在於它的屏幕;具體來説,把屏幕邊緣做窄是比較難的,它需要留出空間走導線,因此做窄之後會降低良率,從而大大增加成本,量產上的難度很高。

這一點,也可以從郭明錤的此前研究報告中得到印證。他表示,Series 7 的關鍵賣點是窄邊框設計——為了實現這個設計,蘋果採用了許多新的生產程序,比如説將獨家面板供應商 LGD 的 OLED 產線由 G4.5 改為 G6,面板模組的設計也隨之發生改變。

另外一位從事智能手錶多年的行業人士劉曉告訴雷鋒網,在他看來,Apple Watch Series 7 能夠在上代產品基礎上把屏幕做大是一件非常牛的事情,因為手錶體積本來就很小,所以把邊框做窄實現屏幕增大,是需要重新開模具的,這需要非常大的成本投入和冒險精神。

他表示,蘋果第一次把把邊框做窄是第四代產品,當時那代產品看起來非常驚豔,令人心動;這一代的更新之後,實際上觀感也是非常不一樣的,是很大的提升——當然也比較難。

劉曉認為,這體現了蘋果精益求精的產品創新追求,以及相應的實力。

不過,蘋果雖有實力,但 Apple Watch Series 7 還是遭遇了發售延遲的問題,蘋果官方在宣佈了 399 美元的起售價之後,只是語焉不詳地表示 "秋末發售"。

究其背後原因,根據知名分析師郭明錤的説法,因為採用許多新的面板相關生產程序,導致 Apple Watch 新品的面板模組在開始大量生產的前一個階段遭遇信賴度的問題,主要包括面板閃爍、觸控不靈敏等問題。

同時,一位長期關注蘋果的產業分析師告訴雷鋒網,受到疫情影響,來到中國負責產品監督和測試的蘋果美國工程師不得不接受數週隔離,導致蘋果的供應鏈節奏出現問題,為此蘋果選擇優先全力保障 iPhone 的新品供應,其他產品線的供應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Apple Watch 這條線也在其中。

由此,Apple Watch Series 7 在 9 月中旬發而不售,是合理的。

不過,郭明錤也在此前報告中指出,儘管受到多重因素影響,Apple Watch Series 7 的量產延遲並不會太長時間,在其主要組裝廠商立訊精密的產線複製之下,這款新品的大量生產時間鎖定在 9 月底。

如今伴隨着 Apple Watch Series 7 已經發售,則相應供應鏈問題已經得到初步解決。

續航之戰:蘋果極致任性,華為趁勢而上

在供應鏈問題之外,Apple Watch Series 7 ,再次觸碰到了蘋果在智能手錶上的一個重要產品敏感點,即續航問題——當然,續航是所有入局智能手錶的玩家都不得不面臨的棘手問題。

但蘋果在這個問題上的做法,實在是任性到了極致。

畢竟,從 Apple Watch 這個產品線誕生到現在,蘋果在每一款產品(包括在 2020 年發佈的 Apple Watch SE)的技術規格中所標註的電池續航標準都是“最長可達 18 小時”——這就意味着,Apple Watch 用户基本上每隔一到兩天,就需要充一次電。

到了 Apple Watch Series 7 這裏,蘋果提升了充電速度,但續航標準依舊是雷打不動的 “最長可達 18 小時”。

那麼,蘋果在 Apple Watch 的續航時間上,為何如此任性?

從事智能手錶操作系統項目的好叭科技 CEO 袁潛龍告訴雷鋒網,從大量的業界反饋來看,本質上這是由蘋果對 Apple Watch 的產品定位所決定的;蘋果在智能手錶的定位上對 eSim 功能和獨立 App Store 等作為一款獨立智能產品的屬性極為堅持——它們甚至認為,不需要這些功能的用户不是它們的目標客户羣體。

也就是説,在蘋果的定位中,Apple Watch 的智能設備屬性是最為重要的,而續航可以因此而妥協。

儘管如此,Apple Watch 依舊成為當今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智能手錶——此前根據市場調研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佈的 2021 年 Q2 全球智能手錶市場數據,蘋果以 28% 的市場份額佔據第一名。

對於這個成績,多名長期使用 Apple Watch 的資深從業者告訴雷鋒網,Apple Watch 用户一般是典型的蘋果產品用户(且必然是 iPhone 用户),這個羣體對蘋果的生態圈有嚴重依賴,而且在已經接納 Apple Watch 作為一款足夠智能的設備的前提下,他們能夠接受 Apple Watch 現有的續航能力。

某種程度上,這也是蘋果生態在智能手錶這個品類對目標用户羣體產生巨大影響力的結果。

不過,雖然蘋果用户依舊願意為 Apple Watch 的續航能力買單,但在它之外的廣大智能手錶市場,續航因素依舊是用户對產品選擇的關鍵考量,也是其他智能手錶廠商在智能手錶規劃上的核心考量因素之一。


長期從事智能手錶的行業人士劉曉告訴雷鋒網,普遍來看,圍繞着續航問題,在當前的智能手錶行業形成了三條技術路線:

第一條,Android 手錶,類似於 Apple Watch 類似,尤其注重手錶的智能化和獨立通信設備功能,雖然有相對完善的應用生態,但續航只能停留在一兩天左右。

第二條,RTOS 手錶,類似於華為 Watch GT 這條線,主打運動,續航可以達到兩週以上,但在智能化程度上上相對比較有限,操作系統層面採用比較簡單的 LiteOS(或 RTOS)。

第三條,可以説是上述兩條產品路線的折中方案,即一方面希望實現手錶的智能化屬性,但另一方面又內置了長續航模式,希望在上述兩條路線中取得平衡的,這種一般採用雙系統和雙芯片架構,可以進行切換,典型的例子是 OPPO Watch,但實際使用中的續航體驗依舊不算非常理想。

劉曉表示,在這三條線中,第一條線 Apple Watch 是一枝獨秀,且取得了銷量上的成功,這充分體現了蘋果教育用户和市場的能力。

不過,在蘋果之外,華為也擁有類似的教育市場和用户的能力。劉曉表示,第二條線實際上就是華為 Watch GT 這個產品系列開創的,這個產品線也是華為智能手錶起勢的重要契機;其實在華為之前,也有一些不太知名的智能手錶廠商走的是長續航路線,但唯有華為這樣的消費電子大廠才有足夠的影響力去在廣大消費者羣體中實現並驗證這個路線的可行性,並且已經產生了跟隨者。

但實際上,在華為智能手錶體系下,除了 GT 系列,也有主打獨立 eSim 和智能屬性的數字系列——然而這個系列也不得不採用雙芯架構,其目的也是為了兼顧智能屬性和長續航。

"只要是非 Apple Watch 手錶,續航問題都是一個關鍵問題",劉曉表示。

蘋果依舊很強,但它不會再是 “帶頭大哥”

當然,相對於 Apple Watch 在續航問題上的原地踏步,它的整體產品形態已經進行七次迭代並隨之發生巨大進化——而 Apple Watch Series 7 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個智能手錶產品發展的最新成果。

不過,從 Apple Watch Series 7 的情況來看,智能手錶仍有很大的產品進化空間。

IDC 中國高級研究經理潘雪菲告訴雷鋒網,智能手錶市場的發展目前尚未進入到成熟期,未來其發展進化有三個方向,分別是傳感技術、續航和應用生態。

潘雪菲表示,三者之中,傳感技術是智能手錶發展的基礎;通過更準確的傳感技術和計算得到的人體更加豐富的生命體徵數據,除已經搭載的心率、血氧、ECG 外,還有血壓、血糖等功能都將為智能手錶在健康監測和慢病管理上創造更多的空間,也將為應用生態的豐富和發展打下數據基礎。

對比來看,在擁有獨立 App Store 且續航堅持不變的前提下,未來 Apple Watch 產品進化方向的重點,無疑也是傳感技術。

多位行業人士也告訴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未來 Apple Watch 能夠還增加的健康監測功能包括血壓監測、體温監測等,這些功能的增加已經出現在此前的傳聞中——實際上,這也是整個智能手錶行業在傳感技術的進化上共同看好的方向。

不過,相對於行業在傳感器未來發展方向上的一致認知,智能手錶行業的應用生態卻呈現出巨大的不一致性。

潘雪菲告訴雷鋒網,從應用生態的角度,市場上依然有大量且在快速成長週期的主要針對運動場景的嵌入式系統的“智能手錶”,它們不支持第三方應用。不過,即使是有完整的應用生態的智能手錶(如 Apple Watch),其市場依然處在循序漸進的發展過程中。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蘋果推出的 watchOS 具備獨立 App Store,並且應用數量很多,這也是 Apple Watch 的優勢所在。


同時,小米、OPPO 等手機廠商則是基於 Google 的 Wear OS 推出定製化應用商店,但應用本身比較匱乏;另外,華為也推出了搭載鴻蒙 OS 的智能手錶,搭載了應用商店,並且正在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

好叭科技 CEO 袁潛龍告訴雷鋒網,目前智能手錶應用生態呈現出蘋果、Google 和華為三足鼎立的局面,蘋果、Google 各有其優勢;華為鴻蒙 OS 設備雖然目前數量比較小,但是作為中國企業自主研發的操作系統平台,是最有希望成長壯大的——這也是好叭科技作為一個新的創業公司所致力於的方向。

另外,袁潛龍表示,好叭科技之所以基於鴻蒙來做,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志在解決應用生態和續航之間的矛盾,即藉助鴻蒙系統多內核、組件化的架構能力,並且針對智能手錶屬性,通過底層內核和上層系統的優化,使得智能手錶在安裝運行第三方應用的同時,依舊維持較長的續航時間。

歸根結底,續航還是智能手錶作為產品的巨大痛點",袁潛龍表示,這也是整個智能手錶市場目前難以爆發的關鍵原因,也正是 Apple Watch 這條線走量規模還不夠大的原因。

但從更加長遠的時間線來看,多名行業人士認為,智能手錶市場還有龐大的市場空間,尤其是隨着這一品類在應用生態、健康監測以及續航等產品特徵上的完善,以及人們對運動健康問題的愈加重視,智能手錶最終會在某一天迎來一個爆發點。

當然,這一天什麼時候到來,還未有定論——但是,正如袁潛龍所説,有一點是可以明確的:

引用也許蘋果在這個領域的產品優勢還會保持,但 Apple Watch 不再會像 iPhone 在智能手機行業一樣擁有那麼強的引領能力了。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李帥飛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Apple Wat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