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快樂並不由於你的不知足,我們只是過於貧乏而已。
昨日和K去了吃蒸海鮮,一層吃完到另一層,鮮味留到最後成了一鍋粥。
關於食評,我不懂寫,只能寫出好吃與不好吃之分。 昨日那餐,非常好吃。
一直吃的時候忍不住微笑。(當然,對面坐著想見的人也是一大重點。)
「享受人生」這四隻字徘徊於腦海。
美好又殘酷的四隻字。
結帳的時候每人大概四百多元,加起來就八百多了。不算天價,但也是有一點昂貴。不過偶爾奢侈一下也不算過分。
來到工作的第三年,稱不上富裕,是如果失去工作,大概兩、三個月後便捱不住的狀況。不過家庭負擔不算重,退休之期也遙遙,間中放慾望出來遊玩一番並不是吃力的事。
這幾年試過做Facial、去揼骨、上瑜珈班寫作班、學唱歌、染了千幾蚊的頭、旅行(還去了雖然是大陸但一點都不便宜的西藏)……想起當年曾喜歡的一個大哥哥指著漂亮的錶和手袋說:「你而家唔需要呢啲,係因為你未到嗰個年紀同能力,以後你就會唔一樣。」 我仍然不捨得把太多的金錢放在那些身外物,但也的確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從前的那個我,甚至有時會帶有罪惡感:我是不是過得太奢華了呢。(當然對比真正的奢華我現在不是小巫見大巫,大概是連一條毛都不算。但對比當年幾乎一無所有的自己,已經相差甚遠。)但享受物慾的感覺是極之美好而滿足的。
仍然記得那個甚麼都沒有,缺乏到一個不敢去爭取的年紀。
朋友常笑我從前的穿衣品味和打扮,直至我拍拖以後他們都說我整個人脫胎換骨。他們不知道,我家裡的衣服多是別人送的或媽媽在公司拿回來的樣版。品味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我想都不敢想,只能在所擁有的襯托出最好。
而現實是,不好的東西就是不好。
後來戀愛變漂亮,除了人開心了以外,還多得前任買了一大堆衣服給我。
一大堆,足夠把我那些舊的、寒酸的通通扔掉。
貧窮的人不敢想太多。
海洋公園是我在大學以後才第一次踏足,整個大學生涯也只去了一次。
迪士尼也是公司請員工去我才第一次進去。
也不是完全負擔不起費用,勉強的話仍是可行。 但心裡會總忍不住想又不是必須品,而入場費已是大概一星期的洗費。
於是放棄才是心安理得的和合理的選擇。
我覺得工作以前,是不斷「減」的人生。
減去想吃美食的慾望,能填飽飢餓就足夠;
減去想穿華麗衣服的慾望,能有衣蔽體已不錯;
減去想享受的慾望:遊玩、採索、擁有,能不受苦地活著已是一種恩典。
我不會說年少時完全不快樂。
因為甚麼都無法擁有,所以小時候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公共圖書館能免費開放及借閱書籍,實在是一大德政。
但要我說過得很快樂我也說不出。
長大後才明白,有些事情是你的選擇和你只得一個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事。
我很喜歡看書,和我只能選擇看書。
終究令快樂矇上一層灰。
「真正嘅快樂同物質無關。」
「最重要係你嘅心靈。心靈富足,你就擁有一切。」 「你睇下第三世界嘅小朋友比起發展中嘅小朋友更快樂」
但這不是真的。
如果快樂和物質、富有毋關,那麼世界為什麼還拼命向上爬?
如果第三世界如此快樂,為什麼你不過去居住?
要求貧窮人、缺乏者必須樂天知足。
這是多麼的橫蠻和殘忍。
是的,當然你沒有直接說「你笑啦,開心啲啦」,但社會不斷歌頌缺乏物質也可以活得快樂,過得愜意,不斷描繪擁有名和利的人他們都是內心空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
但這是現實嗎?
問問自己,有錢人和沒有錢的人你揀做哪一方,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為甚麼缺乏者還必須擔任社會的正能量?
為什麼缺乏者不能口出怨言,活得憂愁而仍然值得尊重?
他們已身處底層,如果他愁眉苦臉,甚至尖酸刻薄自卑以致自大,不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但那至少是情有可原的。
我不懷疑心靈富足比擁有物質更重要,但我懷疑推崇虛無飄渺的品格至極上位置而貶低物質者,都是從未經歷物質缺乏的人,甚至那些人根本就擁有太多物質以致才能對其不屑一顧。
你不快樂並不由於你的不知足,有時候,你真的只是過於貧乏。
但長大後,當你擁有金錢與能力,自由和選擇也能隨之而來。
不需要太多,剛剛好就夠。
可以的,可以的,努力掙扎著長大吧。
關於食評,我不懂寫,只能寫出好吃與不好吃之分。 昨日那餐,非常好吃。
一直吃的時候忍不住微笑。(當然,對面坐著想見的人也是一大重點。)
「享受人生」這四隻字徘徊於腦海。
美好又殘酷的四隻字。
結帳的時候每人大概四百多元,加起來就八百多了。不算天價,但也是有一點昂貴。不過偶爾奢侈一下也不算過分。
來到工作的第三年,稱不上富裕,是如果失去工作,大概兩、三個月後便捱不住的狀況。不過家庭負擔不算重,退休之期也遙遙,間中放慾望出來遊玩一番並不是吃力的事。
這幾年試過做Facial、去揼骨、上瑜珈班寫作班、學唱歌、染了千幾蚊的頭、旅行(還去了雖然是大陸但一點都不便宜的西藏)……想起當年曾喜歡的一個大哥哥指著漂亮的錶和手袋說:「你而家唔需要呢啲,係因為你未到嗰個年紀同能力,以後你就會唔一樣。」 我仍然不捨得把太多的金錢放在那些身外物,但也的確感受到自己不再是從前的那個我,甚至有時會帶有罪惡感:我是不是過得太奢華了呢。(當然對比真正的奢華我現在不是小巫見大巫,大概是連一條毛都不算。但對比當年幾乎一無所有的自己,已經相差甚遠。)但享受物慾的感覺是極之美好而滿足的。
仍然記得那個甚麼都沒有,缺乏到一個不敢去爭取的年紀。
朋友常笑我從前的穿衣品味和打扮,直至我拍拖以後他們都說我整個人脫胎換骨。他們不知道,我家裡的衣服多是別人送的或媽媽在公司拿回來的樣版。品味是很奢侈的一件事,我想都不敢想,只能在所擁有的襯托出最好。
而現實是,不好的東西就是不好。
後來戀愛變漂亮,除了人開心了以外,還多得前任買了一大堆衣服給我。
一大堆,足夠把我那些舊的、寒酸的通通扔掉。
貧窮的人不敢想太多。
海洋公園是我在大學以後才第一次踏足,整個大學生涯也只去了一次。
迪士尼也是公司請員工去我才第一次進去。
也不是完全負擔不起費用,勉強的話仍是可行。 但心裡會總忍不住想又不是必須品,而入場費已是大概一星期的洗費。
於是放棄才是心安理得的和合理的選擇。
我覺得工作以前,是不斷「減」的人生。
減去想吃美食的慾望,能填飽飢餓就足夠;
減去想穿華麗衣服的慾望,能有衣蔽體已不錯;
減去想享受的慾望:遊玩、採索、擁有,能不受苦地活著已是一種恩典。
我不會說年少時完全不快樂。
因為甚麼都無法擁有,所以小時候我看了一本又一本的書。
公共圖書館能免費開放及借閱書籍,實在是一大德政。
但要我說過得很快樂我也說不出。
長大後才明白,有些事情是你的選擇和你只得一個選擇是截然不同的事。
我很喜歡看書,和我只能選擇看書。
終究令快樂矇上一層灰。
「真正嘅快樂同物質無關。」
「最重要係你嘅心靈。心靈富足,你就擁有一切。」 「你睇下第三世界嘅小朋友比起發展中嘅小朋友更快樂」
但這不是真的。
如果快樂和物質、富有毋關,那麼世界為什麼還拼命向上爬?
如果第三世界如此快樂,為什麼你不過去居住?
要求貧窮人、缺乏者必須樂天知足。
這是多麼的橫蠻和殘忍。
是的,當然你沒有直接說「你笑啦,開心啲啦」,但社會不斷歌頌缺乏物質也可以活得快樂,過得愜意,不斷描繪擁有名和利的人他們都是內心空虛,窮得只剩下錢的人。
但這是現實嗎?
問問自己,有錢人和沒有錢的人你揀做哪一方,答案不是顯而易見嗎?
為甚麼缺乏者還必須擔任社會的正能量?
為什麼缺乏者不能口出怨言,活得憂愁而仍然值得尊重?
他們已身處底層,如果他愁眉苦臉,甚至尖酸刻薄自卑以致自大,不可以說是理所當然,但那至少是情有可原的。
我不懷疑心靈富足比擁有物質更重要,但我懷疑推崇虛無飄渺的品格至極上位置而貶低物質者,都是從未經歷物質缺乏的人,甚至那些人根本就擁有太多物質以致才能對其不屑一顧。
你不快樂並不由於你的不知足,有時候,你真的只是過於貧乏。
但長大後,當你擁有金錢與能力,自由和選擇也能隨之而來。
不需要太多,剛剛好就夠。
可以的,可以的,努力掙扎著長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