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陽〉為你呈現信仰最真實的模樣
〈密陽〉,2007年的韓國電影作品,距今13年。
第一次看的時候大概是在高中或大學初段的團契時間,好友在電影週中選播了這套戲。 還記得剛看的時候有點納悶,戲裡沒有俊男美女,也沒有刺激的劇情,連配樂也欠奉,只有演員的說話聲......怎麼說,就是很生活的樣子。
平淡得甚至讓人覺得無趣。
有時候,我很怕這樣的電影。
太真實的話,你就會分不出是虛擬還是現實;太真實的話,你連欺騙自己說這些事情不會發生在現實中也做不到。
愈是平淡的電影,愈是沉重。
果然電影播放完畢,燈亮起來,我們各人都說不出話,直至負責人帶領我們討論相關情節。
我仍然記得當時自己有點激動——由於基督徒的虛偽,也由於害怕自己會不會在不知不覺中成了加害者。
電影的情節其實並不複雜,簡單來說是女主角的兒子被綁架撕票,痛失愛兒的她幾乎崩潰,這時剛好接觸了基督教,心上的傷口得到安撫,漸漸復原,以致她甚至能說出覺得現在的自己很幸福,每一天都像與耶穌戀愛的話。
她想把這份愛傳給已入獄的兇手,並告訴他因著神的大愛,她決定原諒他了。
沒想到,兇手比她想像中過得要好,面色紅潤不在話下,還指出自己在獄中已信了主。
上帝已原諒他,他現在能過得很平安,很舒坦。
好不容易懷著想要原諒兇手的女主角再一次崩潰,她沒想到在自己難過、痛心的時候,兇手原來早已獲得解脫。
上帝的愛彷彿成了一份嘲弄。
女主角其實從沒有自傷痛中恢復,她只是以「愛」去麻醉自己,告訴自己現在過得很好。
於是當幻象被戳破,整個人反被壓抑的憤怒吞噬,傷得比之前更重。
接下來的後半段,她不斷挑戰信仰的真偽和做出種種報復行動,包括色誘牧師、在祈禱會中質問弟兄姊妹、在決志階段時播放嘈吵的音樂等等。
大概是這樣的一個故事。
電影結尾並無提供任何答案或是想要傳達明確的某種訊息,就只是讓你看見一個人崩壞的樣子。
她後來好點了嗎?信仰是真實的嗎?上帝是殘酷抑或仁慈? 電影通通都沒有說。
可是透過電影,那時候的我感受到了信仰真的不是萬能藥。
不會因為信了耶穌,傷口就不痛;不會因為信了耶穌,不幸的事就能變成值得感恩的事。
即使世間萬事萬物發生真的有上帝旨意的存在,兒子死掉這件事也永遠不會成為讓一位母親值得感恩的事情。
從此以後,我不再以「如果當初唔係咁咁咁,你今日都唔會點點點」去安慰別人,也不會以此來逼迫自己。
不好的事永遠不可能變成好。
就讓我們為現在感恩,但不必硬為傷口修飾,徒添疼痛。
那時我還是很典型的虔誠基督徒,我一向是個對自己很harsh的人,所以當年對於所謂「基督徒」的批判更重。
很記得當年自己分享了對於為女主角舉辦的徹夜祈禱會中卻沒有女主角,說了:「難道這不僅是想讓自己感覺良好、虛偽的表現嗎?」
還有那些稱關心女主角的弟兄姊妹,有幾多個真的有代入和她同哭同笑?每個人都只是在自說自話,說著上帝有多美好,只要讓上帝進入你的心,傷口定能癒合之類。 那時我真的超討厭這些人,或許也是想告誡自己,千萬不要成為這樣的模樣。
多年以後我再重看一遍這些情節,發覺這些弟兄姊妹其實也沒有十惡不赦。
他們沒有逼迫女主角一定要寬恕兇手,反而對她說不去見那人也可以的。
沒有主角的祈禱會也不一定虛偽,只是把那個人放在心上而已,不出席也是女主角的選擇。
當然說到與人同行,這些弟兄姊妹實在還有超多進步空間。
可是我們不都這樣嗎。
沒可能為每一個人都付出自己的全部。
就算是弟兄姊妹,其實也同樣親疏有別,這是人之常情。
有問題的是那些欺騙你人人無別之人。
陳義過高才會引來反噬,才需要小心。
〈密陽〉是一個地方名,電影中曾兩次借女主角和她弟弟的口中詢問:「密陽是一個甚麼樣的地方?」
男主角都回說:「密陽?沒有甚麼特別呀,和其他地方都是一樣的。」
有影評人曾說「電影出現了幾幕以陽光照射多寡的畫面,以此帶出電影〈密陽〉的意思,同時指出密陽並不是一個特別的地方,這裡發生的事,在所有陽光照射得到的地方都一樣會發生。」
以前在團契可能因為時間關係,是斬件式的播映,並沒有留意到這樣的地方。
再看一遍後,發覺這樣的講法很有意思。
我們都是一樣的,在你成為基督徒前或是不成為基督徒以後,我們生而為人並沒有分別。
女主角因爲信了主,勉強自己去原諒的時候她崩潰了,後來更自殺,入了院。
出院後不知道她會不會再走信仰的路,但至少她在美容室中重遇兇手的女兒時,因為實在難以忍耐,於是頭髮只剪了一半她還是衝了出去。
沒有對自己無法寬容的愧疚,也沒有逼迫自己的窒息,她在路上遇見友人甚至能大笑起來。
之前我都沒有留意到這段。
想說人就這樣啊,我們都一樣的。
我們是人,不是神啊。
心是怎樣的,就活成怎樣吧。
這樣才不會瘋掉,才能好好活著啊。
〈密陽〉很值得沒有看過的人去看,但看過以後,我想沒有甚麼事我應該不會再重看了啊。 因為太真實了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