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對自己好便足夠了。
母親是個節儉慳家的婦人,常常買份生果或是一件衣裳也不捨得。大概成長於那個匱乏年代的貧窮人士都這樣:習慣了缺乏,擁有反而覺得不安。活得舒適一點會換來煎熬,受苦倒是相對坦然,彷彿那才是日常。
這樣的習慣需要長時間且一點一滴才能擺脫或改善。我明白那種感受,因為我也活在一個貧乏的童年。朋友說無法想像一個人買午餐肉都要思考良久是怎麼一回事,而我則覺得能徹夜開著冷氣安心睡覺的人實在奢侈。其實那並不是甚麼大錢,也沒有到負擔不起的程度,可是良心總是焦躁著,以致有段日子,我無法不回頭在腦海中責怪母親讓日子過得過於清貧,畢竟家裡也實在沒有窮得讓我連早上買個麵包都需要擔心的程度,但當時,我真的常常從母親的舉動以及擔憂的神情中,誤以為家裡是隨時都會出現三餐不繼的情況。
我明白無法好好理財的父親以及幾近零存款的賬戶應該嚇壞了母親,從此以後,只有銀行逐步增加的數字才能平息她躁動不安的心,即使那需要犧牲自己及子女快樂的童年也沒有辦法。
「我第時啲錢咪又係留畀你哋。」母親總是這樣說。
但我常常想,用無法重來的人生,換取年年貶值的金錢,實在相當不划算。若是我小時候知道家裡真實的情況,我一定會多扭計叫母親買零食給我或是要求她在放學後讓我能在街邊買一兩串魚蛋吃,我希望那些能成為稀鬆平常的事,而不是珍貴的回憶。我不要再做個體貼的小孩總想著如何為家裡省一點錢,那麼成長以後,我便不會養成刻薄自己的習慣。我就不需要花費一番說服自己我還有錢,吃好一點不需要焦慮不安。
或許我並不討厭人節儉,我只是不喜歡因小失大這回事。
我終究還是埋怨著母親,於是早年看見她常常幾元車錢也不願花,往往走上30–40分鐘的路買餸,來回即是個多小時,我便覺得生氣,會教訓她:「其實只係好少錢,你唔好噉樣得唔得?」但她還是一直這樣做。
直至有次聽電台分享,森美回應想請父母吃大餐,卻不得要領而覺得生氣的聽眾,說:「你請佢哋食嘢係想佢哋開心,如果佢哋覺得粗茶淡飯更加舒服,你點解要逼佢哋一定要食你口中講嘅好嘢?會唔會只係你想將自己覺得嘅好,加喺佢哋身上,以顯示自己係孝順?」我便稍稍釋懷。既然是母親的選擇,我便尊重吧。
到我與哥哥出來工作後,我們會直接買給她需要的東西,這樣她不需要掙扎,也能好好享受。先斬後奏,是我與哥哥摸索出來的做法,但有時還是會很煩,譬如她總是說:「買咁貴有咩用?嗰啲幾廿蚊嘅仲好啦blablabla……」所以後來我們乾脆死也不把價錢告訴她。
沒有人會不想人生過得更舒服,只是有些人跨不過一些關口而已。
早前回家時,我問媽媽現在還走路去買餸嗎?
「有時行落去,但返嚟嘅時候一定會搭車,因為而家只需要$2。」
感謝主,偉大的$2車費優惠終於打動了母親。我立時感到心懷安慰,稱讚她做得好!要繼續下去!
現在她的膝蓋走路會痛,會開始吃保健品。有時我會很想對她說:「媽媽,你知嘛,你嗰啲保健品已經唔知夠當年嘅你搭幾多轉車了。」當然,我沒有這樣講出口。說完也沒用的話,還是不說為佳。正如我們買較好的護腳鞋子給媽媽時,她總嫌貴,然後一再找證據說便宜的更好,我已經放棄了和她爭辯。
媽媽,你開心就好。但身為你的女兒,還是希望你能對自己好一點,比起你想著如何為我們做更多,我覺得你懂得愛錫自己才真正令我們高興。
願天下父母,在愛子女的同時,不要忘記愛自己。因為你的子女也愛你,只有你過得好,他們才會真的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