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最後禮物》後有感:「感恩」與「放下」—也許會避過悲劇

看《最後禮物》後有感:「感恩」與「放下」—也許會避過悲劇

(會劇透,不想知道就自行走開啦,不過話時話,一直以來都覺得不怕話劇劇透,有好幾次是先看了劇本,覺得單是看文字也是很吸引,之後更想知道舞台上實際的執行、演員的演繹等等。現在想來,當時先看過的劇本恰巧都是莊梅岩的作品—《聖荷西謀殺案》、《留守太平間》、《五月三十五》,其實不是巧合,而是莊梅岩的文字太有魅力,單是看劇本都感受到當中的劇力,看得有種心驚膽顫的感覺。到觀看時,就算明知了劇情發展與結局,仍是被牽動了情緒,那就是好劇本的威力)

黃子華與潘燦良二人如何好戲已不用多說,二人合演亦很有火花,而其他配角如白耀燦、區嘉雯、韋羅莎、陳曙曦等都恰如其分,都讓角色活靈活現,感覺就像看到真實生活中的人,聽到似曾相識的對白,每個平凡小人物都可以收藏著那種複雜人性、矛盾的思想等等。

不多說一眾專業演員如何出色,因為最終一定要歸功於劇本,這個劇本寫得很扎實,每個人說出的對白沒有很浮誇的感覺,而是太合理了,尤其是兩位主角的角色很立體,讓觀眾感受到二人內心的愛與恨,讓人看到原生家庭留下的傷痕如何影響著二人,而二人長大後都沒法走出陰霾,最終只能導致無可挽救的悲劇。

劇本寫得深刻,一邊看著,樂雪想:「大概有兄弟姊妹的人都有一些共鳴」,慶幸樂雪只有一點點,因為父母很開明,算是很公平對待子女,所以我們是有著幸福的童年,說實真的足以治癒一生。

就算在這般幸福的家庭,兄弟姊妹之間難免會有比較,難免會有妒忌,真的沒可能完全沒有。顯得比較聰明的那個孩子難免會得到更多期望,錯誤的期望可能會造成壓力,沒有受到期望的孩子可能是少一點壓力,但心底裡可能會認為被輕視,大概兄弟姊妹天生要爭奪的根本不是家產,而是父母的愛。

黃子華演的歐陽晴這個大哥自小就比不上學霸弟弟歐陽曦(潘燦良飾演),在父親嚴厲斥責、不斷否定下,大哥心靈受創,自卑、認為被輕視,而他到處闖禍,似乎更印證自己的無能,亦讓一直在為其收拾「蘇洲屎」的家人難受。

弟弟表現成熟,可是他亦是家庭中的受害者,在大哥離家出走十五年中,弟弟照顧患病的雙親,看到慈母病重,他獨自心痛,照顧毒舌而不感恩的父親,他怨恨,怨恨父母就是一直掛念離家出走的大哥,而不愛一直在他們身邊的自己。

歐陽晴的不感恩跟他父親的如出一轍,無疑,觀眾一定是覺得那個父親一出場就很可惡,對接他回家的小兒子用上無數難聽說話,又自吹自擂,認為生意是自己發大,而沒有對交他店鋪的外父感恩,亦不察覺老員工是看在他那溫柔的太太份上。難怪大兒子離家出走,可是他就算遠走他鄉,娶得嬌妻,生了孩子,歐陽晴最後還是成為他口中的「怪物」,因為跟他父親一樣沒有感恩與放下。他怪父親,但父親晚年有想念他,亦想彌補;母親一直疼愛他,但他怪母親懦弱;弟弟承擔了責任,但他怪弟弟佔盡父母的愛。他的原生家庭確是不完美,可是亦未算最壞,可憐的是他一直記恨,而埋沒那些微的好,甚至認為家產是對他的彌補,而否定父母、弟弟的一切。

歐陽曦事業有成,可是卻因為沒放下而不快樂,他不介意分錢給大哥,但介意父母臨死都掛住那個失蹤十五年的兒子,而認為父母不疼自己。由於沒辦法「放下」,他才跟大哥糾纏著,要上法庭證明自己付出了很多,想大哥反思、後悔,可是這反而讓他受苦。有時候,付出了多少不用證明的,自己知道就好了,如果有恨意的話,那就不要再付出,暫時離一離開也許是好事。而對著不感恩的人,就算了吧,黃子華演的大哥太討厭了,諸多藉口、沒有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既然是這樣,何苦要嘗試去改變他人呢?迫促太緊,果然弄出了隻「怪物」。

劇中的跨性別人士「陳小姐」就做了個好示範,她要做真正的自己,而甘心放棄一億家產,自信地說是用自己的錢買高跟鞋。人總是不能太貪心,又要脫離原生家庭,又認為家產是應得,那只能變成劇中那結局。

「感恩」、「放下」,樂雪看劇後,一直想著這兩樣東西,該感恩的事就感恩,而恨意就放下好了,不是為了放過別人,而是為了放過自己。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最後禮物  黃子華  潘燦良  莊梅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