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日本》點評:從當下審視未來


猶記得三年前《十年》在香港上映時,場次少得廖廖可數,但因口啤的迴響而漸加場次,一年後更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後來傳出十年國際化的計劃,找來台灣、日本和泰國合作,沿用短片形式,以十年作量點,從當下預視和批判未來的社會問題,探討各地的隱憂,《十年日本》便率先在香港上映。


同樣是五個故事,同樣以影片形式呈現,同樣是沉重的調子,但《十年日本》沒有泛政治化,只是客觀地從宏觀角度探討普遍和將來預見的社會現象和問題。


無論是《75年終老計劃》所探討的人口老化問題、《惡作劇同盟》的監控問題和洗腦教育、《數碼遺產》所談的科技便利與隱私保障的衝突、《無色的空氣》所談的愚民政策及最後《美麗的國家》藉徵兵議題談及的反戰訊息,五個故事縱然看似各不相連,但題材卻直入核心,每個故事都是未來社會問題的審視,導演沒有作出尖悅式的批判,反之只是藉著故事向觀眾反映恆久的社會問題與人的關係、矛盾與衝突。

以自願安樂死解決人口老化問題,過程卻引起人性、倫理和道德的反思,對社會『沒有用』的人是否沒有生存的權力與價值?


科技便利卻令人依賴科技,當人工智能主控一切,包括道德對錯的審判、各種知識和價值觀的教授,甚至未來的決定都全交託機器,黑白之間沒有了個人思考的空間,這樣的教育還能接受嗎?

在網路時代,一切個人資料皆數碼化時,公開與私密、真實與虛假的界線愈來愈模糊時,個人的隱私如何獲得保障?

因核事故而對政府的指令言聽計從,與世隔絕,相信政府的言詞,但地底生活是否對自身最佳的選擇呢?


最後以捍衛美麗的國家為名把徵兵制義務化,不斷把美好的年輕人送去殘酷的戰場其實是否真的在捍衛國家?


《十年日本》的每個故事都向觀眾就未來的社會議題提出了質疑,卻從不提供明確的答案,正好讓觀眾作出反思,十年的長短也許難以言明,但社會發展與人的關係、矛盾與衝突必然發生,《十年日本》只是從當下審視未來寫下的預言書,當下的社會問題也許已經夠沉重,但未知的未來仍然掌握在我們年輕一代手裡,亡羊補牢,仍然為時未晚,相信這是五位導演拍下警世故事後的祝願。

MattGor 講戲 Rating: 3粒半星
(從當下審視未來)

更多劇評、影評及電影資訊盡在facebook專頁:MattGor 講戲

www.facebook.com/mattgormovie

你們的支持是我寫下去的動力:)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