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希望成為台灣的Beatles!-五月天訪談
我們希望成為台灣的Beatles!-五月天訪談
1999年06月21日<Pass>雜誌
訪問/Jeph,葉雲平
整理/Jeph
訪問時間:1999/6
五月天第一次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可能是在四年前Channel V台,由Robin所主持的「V Rock」。那時他們叫So Band,還是剛進大學的小毛頭,主唱阿信載著棒球帽,在台上喊著「作陣來軋車!做陣來軋車!」,Robin則以像是報導方程式大賽車的口吻說:「雖然有人認為他們的音樂太過流行,但那未必不是另一種地下樂團的主張。」我無法確定這句話是否一字不差,大抵「雖然...,但...」的造句是沒錯的。
為什麼是「雖然...,但...」的句型?也許因為「流行 vs. 搖滾」早己是反大眾品味的青少年樂迷心中堅不可破的矛盾關係:流行就不是搖滾,搖滾就不能大眾、不可媚俗。對死硬派的搖滾迷來說,若是有個叫「流行搖滾」的名堂,那必定是較為低等的。不過,對於五月天這樣的團,我們不免要像Robin一樣,說句「雖然...,但...」的台詞:「雖然五月天的樂風比較通俗,沒有多少強硬的叛逆姿勢,但我們怎麼能忽略他們毫不矯飾的熱情活力和認真誠懇的創作態度?」看過五月天現場演唱的人,很少不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若從So Band算起,五月天的基本成員,主唱阿信,吉他手怪獸、石頭,貝斯手馬沙,混在一起玩音樂的時間,少說也有五六年了,培養多年的合作默契,似乎讓他們連講話腔調都相去不遠,除了新加入的鼓手諺明比較沈穩外,五月天發言口徑一致,差不多可以當成一個人看待。
學生樂團所選擇的樂風,多半傾向侵略性強大的重金屬或龐克搖滾,為什麼五月天一開始就走向通俗內斂的流行搖滾路線?
「其實那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只是覺得好聽就來做,素材就是平常喜歡的那些,而且我們喜歡的也沒有那種很偏門的音樂,都是時下一般年輕人會聽的。可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不冷門,玩的東西也就不會讓人比較難接受。我們之間也沒有想過要流行還是要另類什麼的。我們不會刻意迴避一些很通俗的東西。」
那麼五月天平常都喜歡聽些什麼音樂呢?
「我們每個人都很喜歡Beatles。歸結起來,大家都偏好英國和日本的搖滾樂。剛開始學樂器的時候會喜歡美國的重金屬,覺得彈那樣好快好屌。後來覺得練到最後沒什麼意思。然後慢慢發現英國的歌想法更深沈,更能直接打到心裡。聽音樂當下的快感很重要,可是我們一方面也慢慢有點年紀了,時間會把心中有些東西會過濾掉。最後會發現能夠感動你自己的只有少數的一些東西。」
所有的樂團都是以翻唱起家的,五月天也不例外。當其他學生團努力地以喧囂的音樂語言呈現自己時,五月天卻以穩紮穩打的方式經營自己的風格,Beatles、紅螞蟻、伍佰都曾是他們學習的對象。
「當初我們在小pub駐唱的時候,雖然也有唱自己的東西,要撐三個小時還是得唱別人的歌。不過都我們都會去改編原曲,如果是照唱,別人的編曲是別人的style,如果去改編原曲,才會變成是我們可以掌握。如果說我們和其他學生團有什麼不太一樣的地方,原因大概就在這裡。不止是學彈奏技巧,在改編原曲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編曲的方法,那對我們創作和想法上幫助滿大的。」
另一個讓五月天超越學生樂團的因素,是他們參與唱片製作的豐富經驗。除了在合輯<ㄞ國歌曲>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軋車>,隨後又在<擁抱>中包辦大部份詞曲、編曲、演奏等製作工作,幾乎可以將<擁抱>視為五月天的專輯。五月天對音樂創作積極的態度吸引了主流唱片公司的注意,在轉投入滾石集團後,他們的下一步也開始令人好奇起來,他們會不會被唱片公司修整成另一副模樣?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進入主流公司,就會去拉攏某些東西。在第一張專輯中,這就是目的之一,我們不否認,所以選的歌會是比較明亮、比較易懂的東西。在大家既定印象中的band sound,是像張震獄、伍佰,吉他要很重很前面、鼓要有很有力、高音要很亮、低音要很沈。可是我覺得如果你要讓別人知道搖滾是什麼,我們選的路是朝 Beatles那種復古的方向去走。我們花比較多的精神在編曲上,去找不一樣的東西。我們追求的是比較舊、比較老,但是不會造成聽覺壓力的sound。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們是跟流行妥協,實際上,我們是在跟流行溝通、跟大眾溝通,而不是妥協。」
五月天的團員表示,事實上,唱片公司並沒有對他們的創作施加任何壓力,反倒提供了一個練團室和簡單的錄音設備,讓他們在唱片製作上盡情發揮。
「我們一直在找做這張專輯的方式。因為一張專輯有很沈重的錄音室經費的壓力,在有限時間內趕出一首歌,對我們或樂迷都不是好事。因為鼓是很重要的部份,所以決定鼓在加拿大錄,其他的就在我們的練團室用簡單的錄音器材錄製。我們的製作人完全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除了專業技術上的協助之外,對音樂的建議就是鼓勵我們去試。在自己的練團室錄音可以做很多聲音的實驗,像麥克風要放什麼位置才可以錄出比較好的聲音,可以自己找時間慢慢調整。錄音試驗的過程其實都在繞圈圈,浪費很多時間才知道走不通。但製作人還滿願意陪我們浪費時間。其實這張專輯都是我們自己錄音,包括人聲、弦樂、樂器,音質也許沒有盡善盡美,但在我們自己想做的東西上,都能想辦法去完成。」
也就是說五月天這張專輯所呈現的面貌,十之八九是由他們自己控制。雖然唱片公司方面沒有多加限制,五月天對「市場」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別是,你所面對的一個是小眾,一個是大眾。我們自己處在這個環境才體會到市場是多麼沈重、多麼難以挑戰。以前是覺得很容易,歌好聽就好,進入滾石公司才發覺這個市場不是我們能對抗的,所以我們自己會有調整。來自樂迷期望的壓力是也有的,但那不是我們第一張專輯就要解決的問題。」
而在專輯內容上,我們也注意到五月天處理國語及台語歌曲有著不同的態度,以台語填詞的歌就是比國語的生動有活力。
「我想是寫歌的時候,出發點就不一樣」,這個問題當然是由創作主力-阿信-來回答:「國語就是以我們自己出發,所以會有點文謅謅,想要去塑造某種氣質-人都是希望自己有氣質。寫台語歌的時候,會假設我是某種年輕人,就好比Beatles的,在這張專輯裡,他們假裝自己不是Beatles,而是一個叫『胡椒軍曹與寂莫芳心俱樂部』的樂團,這樣的概念滿讓我著迷的-如果你是另外一個人,你的心智狀態會是怎麼樣?台語的部份就是模擬那樣的狀態寫出,所以結果跟使用國語很不一樣,團員編曲味道就自然跟著不同。如果你聽了國語再聽台語,好像是聽了另一張CD一樣,會覺得不是同一團作出來的,我們也花了很多腦筋在曲目編排上。有些比較清楚的創作人會把這兩部份有意識的分開,像伍佰。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態度是很清楚的。」
在訪談的過程中,「Beatles」這個名字一直不斷出現,五月天毫不掩飾對Beatles的傾心,這在本地年輕的樂團中相當少見。最後問到五月天未來的計劃,居然也是帶著Beatles的浪漫。
「我們希望能成為台灣的Beatles。這當然是癡人夢話,但是我們是希望自己像Beatles一樣,從簡單可愛的音樂開始,在台灣找到能跟我們一起進入奇幻旅行的人,然後帶大家上黃色潛水艇,把我們最好的作品都呈現出來後,就消失—這是最酷結局。」
其實之前聽了他們的demo,我們對五月天抱持著有點不諒解的態度。但在訪問結束後,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雖然進了主流唱片公司,五月天還是五月天,這群可愛的大男孩仍在用心地玩音樂,或許他們未來果真能開創出自己天地吧。我們由衷地期待著。
1999年06月21日<Pass>雜誌
訪問/Jeph,葉雲平
整理/Jeph
訪問時間:1999/6
五月天第一次出現在電視螢幕上,可能是在四年前Channel V台,由Robin所主持的「V Rock」。那時他們叫So Band,還是剛進大學的小毛頭,主唱阿信載著棒球帽,在台上喊著「作陣來軋車!做陣來軋車!」,Robin則以像是報導方程式大賽車的口吻說:「雖然有人認為他們的音樂太過流行,但那未必不是另一種地下樂團的主張。」我無法確定這句話是否一字不差,大抵「雖然...,但...」的造句是沒錯的。
為什麼是「雖然...,但...」的句型?也許因為「流行 vs. 搖滾」早己是反大眾品味的青少年樂迷心中堅不可破的矛盾關係:流行就不是搖滾,搖滾就不能大眾、不可媚俗。對死硬派的搖滾迷來說,若是有個叫「流行搖滾」的名堂,那必定是較為低等的。不過,對於五月天這樣的團,我們不免要像Robin一樣,說句「雖然...,但...」的台詞:「雖然五月天的樂風比較通俗,沒有多少強硬的叛逆姿勢,但我們怎麼能忽略他們毫不矯飾的熱情活力和認真誠懇的創作態度?」看過五月天現場演唱的人,很少不對他們的未來充滿了期待。
若從So Band算起,五月天的基本成員,主唱阿信,吉他手怪獸、石頭,貝斯手馬沙,混在一起玩音樂的時間,少說也有五六年了,培養多年的合作默契,似乎讓他們連講話腔調都相去不遠,除了新加入的鼓手諺明比較沈穩外,五月天發言口徑一致,差不多可以當成一個人看待。
學生樂團所選擇的樂風,多半傾向侵略性強大的重金屬或龐克搖滾,為什麼五月天一開始就走向通俗內斂的流行搖滾路線?
「其實那時候沒有想那麼多,只是覺得好聽就來做,素材就是平常喜歡的那些,而且我們喜歡的也沒有那種很偏門的音樂,都是時下一般年輕人會聽的。可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不冷門,玩的東西也就不會讓人比較難接受。我們之間也沒有想過要流行還是要另類什麼的。我們不會刻意迴避一些很通俗的東西。」
那麼五月天平常都喜歡聽些什麼音樂呢?
「我們每個人都很喜歡Beatles。歸結起來,大家都偏好英國和日本的搖滾樂。剛開始學樂器的時候會喜歡美國的重金屬,覺得彈那樣好快好屌。後來覺得練到最後沒什麼意思。然後慢慢發現英國的歌想法更深沈,更能直接打到心裡。聽音樂當下的快感很重要,可是我們一方面也慢慢有點年紀了,時間會把心中有些東西會過濾掉。最後會發現能夠感動你自己的只有少數的一些東西。」
所有的樂團都是以翻唱起家的,五月天也不例外。當其他學生團努力地以喧囂的音樂語言呈現自己時,五月天卻以穩紮穩打的方式經營自己的風格,Beatles、紅螞蟻、伍佰都曾是他們學習的對象。
「當初我們在小pub駐唱的時候,雖然也有唱自己的東西,要撐三個小時還是得唱別人的歌。不過都我們都會去改編原曲,如果是照唱,別人的編曲是別人的style,如果去改編原曲,才會變成是我們可以掌握。如果說我們和其他學生團有什麼不太一樣的地方,原因大概就在這裡。不止是學彈奏技巧,在改編原曲的過程中,我們也學到了編曲的方法,那對我們創作和想法上幫助滿大的。」
另一個讓五月天超越學生樂團的因素,是他們參與唱片製作的豐富經驗。除了在合輯<ㄞ國歌曲>初試啼聲即一鳴驚人的<軋車>,隨後又在<擁抱>中包辦大部份詞曲、編曲、演奏等製作工作,幾乎可以將<擁抱>視為五月天的專輯。五月天對音樂創作積極的態度吸引了主流唱片公司的注意,在轉投入滾石集團後,他們的下一步也開始令人好奇起來,他們會不會被唱片公司修整成另一副模樣?
「或許有人會覺得我們進入主流公司,就會去拉攏某些東西。在第一張專輯中,這就是目的之一,我們不否認,所以選的歌會是比較明亮、比較易懂的東西。在大家既定印象中的band sound,是像張震獄、伍佰,吉他要很重很前面、鼓要有很有力、高音要很亮、低音要很沈。可是我覺得如果你要讓別人知道搖滾是什麼,我們選的路是朝 Beatles那種復古的方向去走。我們花比較多的精神在編曲上,去找不一樣的東西。我們追求的是比較舊、比較老,但是不會造成聽覺壓力的sound。有些人可能會認為我們是跟流行妥協,實際上,我們是在跟流行溝通、跟大眾溝通,而不是妥協。」
五月天的團員表示,事實上,唱片公司並沒有對他們的創作施加任何壓力,反倒提供了一個練團室和簡單的錄音設備,讓他們在唱片製作上盡情發揮。
「我們一直在找做這張專輯的方式。因為一張專輯有很沈重的錄音室經費的壓力,在有限時間內趕出一首歌,對我們或樂迷都不是好事。因為鼓是很重要的部份,所以決定鼓在加拿大錄,其他的就在我們的練團室用簡單的錄音器材錄製。我們的製作人完全是以旁觀者的角度,除了專業技術上的協助之外,對音樂的建議就是鼓勵我們去試。在自己的練團室錄音可以做很多聲音的實驗,像麥克風要放什麼位置才可以錄出比較好的聲音,可以自己找時間慢慢調整。錄音試驗的過程其實都在繞圈圈,浪費很多時間才知道走不通。但製作人還滿願意陪我們浪費時間。其實這張專輯都是我們自己錄音,包括人聲、弦樂、樂器,音質也許沒有盡善盡美,但在我們自己想做的東西上,都能想辦法去完成。」
也就是說五月天這張專輯所呈現的面貌,十之八九是由他們自己控制。雖然唱片公司方面沒有多加限制,五月天對「市場」卻有了不同的感受。
「大公司和小公司的差別是,你所面對的一個是小眾,一個是大眾。我們自己處在這個環境才體會到市場是多麼沈重、多麼難以挑戰。以前是覺得很容易,歌好聽就好,進入滾石公司才發覺這個市場不是我們能對抗的,所以我們自己會有調整。來自樂迷期望的壓力是也有的,但那不是我們第一張專輯就要解決的問題。」
而在專輯內容上,我們也注意到五月天處理國語及台語歌曲有著不同的態度,以台語填詞的歌就是比國語的生動有活力。
「我想是寫歌的時候,出發點就不一樣」,這個問題當然是由創作主力-阿信-來回答:「國語就是以我們自己出發,所以會有點文謅謅,想要去塑造某種氣質-人都是希望自己有氣質。寫台語歌的時候,會假設我是某種年輕人,就好比Beatles的,在這張專輯裡,他們假裝自己不是Beatles,而是一個叫『胡椒軍曹與寂莫芳心俱樂部』的樂團,這樣的概念滿讓我著迷的-如果你是另外一個人,你的心智狀態會是怎麼樣?台語的部份就是模擬那樣的狀態寫出,所以結果跟使用國語很不一樣,團員編曲味道就自然跟著不同。如果你聽了國語再聽台語,好像是聽了另一張CD一樣,會覺得不是同一團作出來的,我們也花了很多腦筋在曲目編排上。有些比較清楚的創作人會把這兩部份有意識的分開,像伍佰。我們也希望自己的態度是很清楚的。」
在訪談的過程中,「Beatles」這個名字一直不斷出現,五月天毫不掩飾對Beatles的傾心,這在本地年輕的樂團中相當少見。最後問到五月天未來的計劃,居然也是帶著Beatles的浪漫。
「我們希望能成為台灣的Beatles。這當然是癡人夢話,但是我們是希望自己像Beatles一樣,從簡單可愛的音樂開始,在台灣找到能跟我們一起進入奇幻旅行的人,然後帶大家上黃色潛水艇,把我們最好的作品都呈現出來後,就消失—這是最酷結局。」
其實之前聽了他們的demo,我們對五月天抱持著有點不諒解的態度。但在訪問結束後,什麼問題都沒有了,雖然進了主流唱片公司,五月天還是五月天,這群可愛的大男孩仍在用心地玩音樂,或許他們未來果真能開創出自己天地吧。我們由衷地期待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