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ce Upon a Time,香港鐵路向後望
凡事總有因,起鐵路也是一樣。在香港仍是英國殖民地的日子,就已開始計劃,經過數年的興建,成了今天東鐵的雛形,再經過百多年變遷,由當日的貫穿南北的單一鐵路,到今日四通八達的鐵路網,目的是要帶香港人走得更遠。
世界級造價
大概是19世紀末,香港與廣州交易頻繁,於是1898年中英公司與當時的大清國政府取得專利權,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經過進一步的商議,乃決定該鐵路分成英段及華段,英段即是英資,即是香港境內的鐵路,華段則是在大清國境,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策劃,兩段分別進行建設。香港政府就於1905年決定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鐵路測量工作由一組英國工程人員負責,經研究後提出兩條可行之路線來連接九龍和邊界。其中一個開闢一條鑿通筆架山長均2.4公里之隧道,再沿吐露港海岸而建的方案獲得採納,1906年動工,1910年通車。當初,英段只有四個站,油麻地、沙田、大埔及粉嶺站,後來1913年就增建大埔墟站及尖沙嘴九龍站。
可能是天意,在香港起鐵路,就一定是超支,當年九廣鐵路英段建造價就是全世界最昂貴,完工時共花了130萬英鎊,比華段貴六倍左右,此曾引起英國不滿,另一方面,英段的建造又是困難重重,最貴、又死得最多人的一段,就是那條筆架山隧道,因為開山劈石,施工其間死了50幾個工人。
搬遷總站
大家,包括原居民、新舊移民都應該知道,現在給大媽佔據作載歌載舞戶外大舞台的尖沙嘴鐘樓及文化中心一帶,半世紀前實為九廣鐵路火車總站。最初興建鐵路時,由於各方對九龍總站的選址爭議尚未有定案,因此當時的總站,只是由一個貨倉臨時改建而成。九龍車站於1914年3月1日才正式動工。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影響從英國運來所需物料,車站內部工程一度需要暫停。1914年底,列車開始使用九龍車站月台,鐘樓則在1915年完工,而整個車站則於1916年3月28日全面竣工。落成後,成為當時歐亞鐵路的東方終點站,從這裡開出的列車可接駁前往中國北方乃至歐洲,威過而家坐高鐵去東莞多多聲。
車站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主要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側面有拱門型結構,輔以羅馬式石柱及尖頂等裝飾。車站大樓落成後成為九龍半島的地標。主建築樓高兩層,建築物中最高部份為樓高45米的鐘樓。1975年,尖沙嘴總站遷往紅磡灣填海區現址,而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在1980年代興建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及尖沙咀海濱花園一部份,只有鐘樓在市民的要求下得以保留。
懷念豬車的味道
戰後,九廣鐵路依舊以蒸氣火車頭驅動,但因為保養維修費用不菲,於1954年決定向澳洲Clyde Engineering購買兩架General Motors的柴油機車,並於1955年投入服務,後來,蒸氣火車頭爆炸,死了六人,結果政府急急引入更多柴油機車,而所有蒸氣機車在1962年9月2日便正式退役。
近年有沒有發現乘火車(即是東鐵線)時,少了一陣豬味,因為少了運豬的貨運列車,這些貨運列車,可能就是最後一批在香港行走的柴油火車。
以柴油動力推動的貨運列車1962年面世,取代當時的蒸汽機車。柴油推動的貨運列車行車時速平均只有70公里,有時載貨量重,車速更慢,雖然是不停站列車,但有時也要停下來讓較快的列車駛過,而隨著內地道路網絡日趨完善,港鐵運貨客戶年年下降,加上2000年上水屠房啟用,豬車不再開往紅磡,取而代之是經羅湖直接到達屠房,於是運豬方式改由較靈活的貨車取代。
被遺忘的粉沙線
粉沙線,讀這份稿的朋友應該冇人坐過,因為⋯⋯
粉沙線全名是「粉嶺沙頭角支線」,在1911年4月通過建議。當時沙頭角是香港新界與大清國最熱門過關的邊境,英政府希望藉此改善東北交通,接駁九鐵英段,以粉嶺做中途站,將鐵路修建到惠州,令市民可以由尖沙嘴去到惠州。不過1911年10月大清倒台,惠州的一段華段作罷,這使英政府變得不願多投資去「粉沙線」,如果當日起得成,甚麼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一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當時粉沙線全線有五個火車站,分別是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站。由於政府不算積極,故這路線只是以九廣鐵路英段的淨餘物資來修建,初時車廂甚至沒有上蓋,乘客不時會跌落車!後來,政府興建沙頭角公路,粉沙線客量大減,終於在1928年停駛。至今,在沙頭角公路近坪輋段,依然保留了當日洪嶺火車站,不過由於太少人知道其歷史,這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古跡,早幾年被市民當垃圾站使用了。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FASHION HIDDEN FIGURES 藏於男裝背後的女設計師
從女性角度看時裝 Yoyo Cao:「男裝?其實沒有不好!」
與傳奇Mimi Tang談時裝 追憶時裝似水年華
是男是女今天已不再要緊 整合騷前世今生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once-upon-time-10256)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世界級造價
大概是19世紀末,香港與廣州交易頻繁,於是1898年中英公司與當時的大清國政府取得專利權,興建一條連接九龍與廣州的鐵路。經過進一步的商議,乃決定該鐵路分成英段及華段,英段即是英資,即是香港境內的鐵路,華段則是在大清國境,由「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策劃,兩段分別進行建設。香港政府就於1905年決定把這個計劃付諸實行。鐵路測量工作由一組英國工程人員負責,經研究後提出兩條可行之路線來連接九龍和邊界。其中一個開闢一條鑿通筆架山長均2.4公里之隧道,再沿吐露港海岸而建的方案獲得採納,1906年動工,1910年通車。當初,英段只有四個站,油麻地、沙田、大埔及粉嶺站,後來1913年就增建大埔墟站及尖沙嘴九龍站。
可能是天意,在香港起鐵路,就一定是超支,當年九廣鐵路英段建造價就是全世界最昂貴,完工時共花了130萬英鎊,比華段貴六倍左右,此曾引起英國不滿,另一方面,英段的建造又是困難重重,最貴、又死得最多人的一段,就是那條筆架山隧道,因為開山劈石,施工其間死了50幾個工人。
搬遷總站
大家,包括原居民、新舊移民都應該知道,現在給大媽佔據作載歌載舞戶外大舞台的尖沙嘴鐘樓及文化中心一帶,半世紀前實為九廣鐵路火車總站。最初興建鐵路時,由於各方對九龍總站的選址爭議尚未有定案,因此當時的總站,只是由一個貨倉臨時改建而成。九龍車站於1914年3月1日才正式動工。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爆發,影響從英國運來所需物料,車站內部工程一度需要暫停。1914年底,列車開始使用九龍車站月台,鐘樓則在1915年完工,而整個車站則於1916年3月28日全面竣工。落成後,成為當時歐亞鐵路的東方終點站,從這裡開出的列車可接駁前往中國北方乃至歐洲,威過而家坐高鐵去東莞多多聲。
車站屬愛德華時代的古典復興建築風格,主要以紅磚及花崗岩建成,側面有拱門型結構,輔以羅馬式石柱及尖頂等裝飾。車站大樓落成後成為九龍半島的地標。主建築樓高兩層,建築物中最高部份為樓高45米的鐘樓。1975年,尖沙嘴總站遷往紅磡灣填海區現址,而舊火車站大樓則於1978年拆卸,原址在1980年代興建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香港藝術館及尖沙咀海濱花園一部份,只有鐘樓在市民的要求下得以保留。
懷念豬車的味道
戰後,九廣鐵路依舊以蒸氣火車頭驅動,但因為保養維修費用不菲,於1954年決定向澳洲Clyde Engineering購買兩架General Motors的柴油機車,並於1955年投入服務,後來,蒸氣火車頭爆炸,死了六人,結果政府急急引入更多柴油機車,而所有蒸氣機車在1962年9月2日便正式退役。
近年有沒有發現乘火車(即是東鐵線)時,少了一陣豬味,因為少了運豬的貨運列車,這些貨運列車,可能就是最後一批在香港行走的柴油火車。
以柴油動力推動的貨運列車1962年面世,取代當時的蒸汽機車。柴油推動的貨運列車行車時速平均只有70公里,有時載貨量重,車速更慢,雖然是不停站列車,但有時也要停下來讓較快的列車駛過,而隨著內地道路網絡日趨完善,港鐵運貨客戶年年下降,加上2000年上水屠房啟用,豬車不再開往紅磡,取而代之是經羅湖直接到達屠房,於是運豬方式改由較靈活的貨車取代。
被遺忘的粉沙線
粉沙線,讀這份稿的朋友應該冇人坐過,因為⋯⋯
粉沙線全名是「粉嶺沙頭角支線」,在1911年4月通過建議。當時沙頭角是香港新界與大清國最熱門過關的邊境,英政府希望藉此改善東北交通,接駁九鐵英段,以粉嶺做中途站,將鐵路修建到惠州,令市民可以由尖沙嘴去到惠州。不過1911年10月大清倒台,惠州的一段華段作罷,這使英政府變得不願多投資去「粉沙線」,如果當日起得成,甚麼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一百年前就已經實現了。
當時粉沙線全線有五個火車站,分別是粉嶺、洪嶺、禾坑、石涌凹及沙頭角站。由於政府不算積極,故這路線只是以九廣鐵路英段的淨餘物資來修建,初時車廂甚至沒有上蓋,乘客不時會跌落車!後來,政府興建沙頭角公路,粉沙線客量大減,終於在1928年停駛。至今,在沙頭角公路近坪輋段,依然保留了當日洪嶺火車站,不過由於太少人知道其歷史,這被列為三級歷史建築的古跡,早幾年被市民當垃圾站使用了。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FASHION HIDDEN FIGURES 藏於男裝背後的女設計師
從女性角度看時裝 Yoyo Cao:「男裝?其實沒有不好!」
與傳奇Mimi Tang談時裝 追憶時裝似水年華
是男是女今天已不再要緊 整合騷前世今生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once-upon-time-10256)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