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vieCafe500電影文章】《心跳紐約》:文藝青年品味之選



片名取自Simon & Garfunkel的同名歌曲,帶有憤世嫉俗地指明男主角Thomas Webb是紐約唯一活着(有靈魂)的男孩子,「紐約已經失去了靈魂」("New York has lost its soul.")他在父親的飯局如此跟一眾高貴賓客說道。電影集中Thomas如何透過戀上(比自己年紀大的)父親的秘密情人進行成長,學習接納人生未能盡如人意,懂得在愛情和家庭作出抉擇,電影裡面的智者老頭W.F. Gerald形容"Life's random as it is deliberate, funny as it is tragic, and yours is no exception"正是本片題旨,未必人人背負這般混亂的成長背景,但電影為觀眾展現了上流社會的虛假,一個有天賦的人,往往存在複雜甚或悲劇的成長故事。與同類電影相比,《心跳紐約》中Thomas的成長過程是不算明顯的,劇本要說的不是人生決定的泛泛命題,而是面對,已是成長的表現。

導演Marc Webb寧舍有品味,這個劇本早在拍攝《心跳500天》時期已經被他看中,輾轉5年後才有機會進行製作拍攝,他一直未能對片中Thomas Webb和W.F. Gerald亦師亦友的關係釋懷,故在電影中日間酒吧的一場戲份,情感真摯動人,Jeff Bridges把風霜老人演得相當有味道。不能忽視的是《心跳紐約》把故事角度放諸上流社會的生活,攝影、場景設計、音樂都力盡完美,別具格調。譬如電影中的婚禮片段,一個top shot將場景佈置的黑白色調拍得突出顯眼,畫面設計雖然簡單,但製造了強烈的視覺效果,拍出耀目的高尚優雅時代感,甚少有電影這樣大篇幅描繪紐約的高貴美麗,撇下「罪惡之都」的污名(電影最「惡」的僅是性事的不檢點),可能是有點「離地」,但把coming-of-age類型放進上流階層的家庭戲劇,效果新鮮有趣,毫不俗套。選曲亦貫徹《心跳500天》時期的upbeat作風,有Bob Dylan又有Simon & Garfunkel,音樂有其特色,並非典型荷里活和獨立電影採用的輕快歌曲,暗地裡帶有懷舊味道,而且和故事文本互相配合,導演真是重拾當年的活力,認真可喜。

再重申一次,Marc Webb真是很有品味。

自認有taste的觀眾,不能錯過。

筆者Facebook專頁:
loading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