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伴生:死亡的定義
我們認為與長者的關係是寄生(+−)、雙方都受損(−−)或偏害共生(−0),但黃肇邦選擇以「伴生」形容我們之間的關係(++)。電影《伴生》的導演黃肇邦說:「伴生是一個植物學名詞。有別於共生,共生是指在特定環境下,兩個生命體各取所需,是一種互惠互利、驅蟲取暖的關係。但伴生有次序之分,先有主幹植物,再衍生出周邊的植物,扶持著主體生存,兩者之間的關係好壞參半,既複雜又矛盾。」
《伴生》不是一部有張力、高潮迭起的電影,而是一個記載生與死的紀錄片,與東華三院合作以兩年的拍攝時間記下三個家庭的故事。 這三個故事紀錄了陳小姐對照顧兩老面對的壓力和辛酸,分享兒子「接受」的人生態度照顧智力障礙媽媽慕嚴的一點一滴,還有喪妻後身體狀況倒退的松哥,家人對生命、死亡的意義。
松哥兒子說:「而家科技進步,人活嘅歲數延長咗,但係咪長命百歲就係好呢?」不論是松哥或家人,日日受盡病魔的折磨,雙方的心情也是煎熬,到底生命的意義在於質量還是重量?為人子女的,很值得看《伴生》。它不但以照顧者的角度去審視所承受的壓力、痛苦和取捨,也以被照顧者的角度出發,為生命重新下定義。每當有新生命來到這世界我們都會很開心,那死亡要來的時候呢?慣常地把死亡避而不談,視為忌諱,但《伴生》卻教我們以另一態度面對-不用哭哭蹄蹄,而是開開心心地送他們離去。也許當下我們很不捨,但「放手」對照顧者、被照顧者才是一種解脫。
我們一生都在忙著為將來打算,忘記了以前忙著為我們打算的父母。每人都有他們想做的事,但故事的幾位照顧者選擇肩負起的照顧家人的責任,這份孝心很令人感動。這三個故事的主角也是幸運的一群,奈何在社會中依然有很多老人家缺乏關心和照顧。這幾個真實的故事沒有弄得特別的煽情,直接的敍事反而帶來一份寫實。珍惜生命,好好跟他們度過最後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