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隊U-22慘敗出局:反思與前瞻

過去一星期舉行的U-23亞洲盃外圍賽終於完結,身處F組的香港以三戰全敗的戰績敬陪末席;甚至連中華台北也不能戰勝,吞下48年來的首敗。港隊今次面對如此尷尬的成績,絕對不只是球員的責任。那麼這次的慘敗,原因在哪,誰人又需要負責?青訓未來又何去何從?

足總:備戰不足
2009年港隊在東亞運取得成功,除了將士用命、主場之利外,提前的集訓也十分重要。當時東亞運的集訓隊早於2008年已經開始備戰,參與在杭州舉行的四角賽外,足總更大破慳囊,耗用70萬讓代表隊前往克羅地亞進行為期19日的集訓。充足的備戰讓代表隊的隊員能夠磨合,最後在東亞運的時候有良好的發揮。
那麼今次的U-23亞洲盃外圍賽呢?民政事務局在2011年至14年透過「鳳凰計劃」向足總撥出5,480萬元,但足總每月支出龐大,去年開始減省開支。除各級別代表隊需精簡人手,個別代表隊的訓練計劃亦受影響,當中早於兩年前已為比賽作準備的U22代表隊亦不能倖免,連出外集訓計劃亦要擱置。更甚的是U-22港隊經常出現訓練不齊人的情況,比賽前數日才集合;同時他們欠缺高強度比賽及訓練,也只能與港超球隊或港隊進行友誼賽。相比起賽前均有到日本和中國等地集訓的緬甸及中華台北,港隊的準備顯然不足,落敗與人無尤。


球會:球員機會
今次U-22港隊以93及95年出生球員為主,然而他們在大多在球隊中都並非正選球員,只有顏樂楓等少數球員能夠打上港超球隊的一隊位置,因此港隊甚至要向甲組球員埋手,徵召許宏鋒等表現較佳的球員。有球會的高層指出,這批球員正是當年欠缺青訓所害,最受影響的一班。當年球圈欠了這班球員,浪費了他們一些青春,使他們的水平不足。

與其說他們受球會的青訓政策所害,球會更大的責任在於給予年輕球員機會。在香港08、港菁等球隊解散後,近年香港年輕球員的上陣機會其實不多,除了YFC澳滌的「李志堅大軍」(如:梁諾恆)和一直給予青年球員機會的流浪(如:卓耀國)外,大多數香港青年軍的骨幹成員都是球會的後備。根據足總的記錄,U-22港隊中場梁家希今季效力傑志,只曾上陣五場賽事;季中回流加盟南華的後防大將李毅凱,更只在預備組上陣一次。常坐板凳,欠缺比賽的機會和經驗,年輕球員的技術、體能提升也實在有限。


面對未來:香港08再現?
金判坤在U-23亞洲盃外圍賽完結後,接受採訪時曾提出小港腳成軍踢港超的構思,猶如當年香港08、華家堡或港菁重現。坦白說,筆者認為在球會輕視年輕球員下,這個也未嘗不是一個出路。雖然當年的這些青年軍輸多贏少,經常是甲組聯賽的包尾大幡,但至少他們培養了不少現在具實力的華人球員:陳文輝、歐陽耀冲、葉鴻輝等球員,他們都曾在隊中跌跌撞撞地長大的。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