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食】使人手腳無力,頭昏眼花?

間歇性斷食法的效用漸漸廣為人知,談話間我得知許多朋友有這樣的問題:不吃早餐會思緒不清、手腳無力,如果運動前不吃點東西,訓練表現也會大打折扣。


在我的想法中,這不是「正常的情況」。怎麼說呢?讓我們用演化的角度來思考。







人們在食物匱乏時,該做些什麼來延續自己的生存?


在現代文明與7-11出現之前,肚子餓的人類必須要出門狩獵、採集。


(現在我們出門是去上班、領薪水)


如果僅僅少吃了一頓早餐就嚴重影響腦力,那說不定我眼花一不小心就吃下了毒菇,或者獵物都跑掉了還沒想到要追。


如果腳力、臂力不行,那我怎麼去抓野兔、追羚羊?怎麼長途跋涉去採果子、挖樹薯?


照人類原始的生活形態推斷,短期的斷食應不致對腦力、體力產生嚴重影響。如果會,天擇會不留情地將這些基因淘汰掉。





那麼,為什麼少吃一餐就欲振乏力的問題那麼常見?


就我個人的推斷:是與「習慣」、「心理作用」、與「代謝缺乏彈性有關」。


(這些僅是推斷,並沒有科學實證)


習慣:應該有很多朋友從小到大,不曾漏過一頓,甚至餐餐準時。大腦與內分泌系統對進餐會有預期性的反應(至少在老鼠身上是如此,Drazebn, 2011),用餐時間一到就預期性地啟動消化機制。如果一輩子都在培養這種制約機制,少吃了一餐當然會餓得受不了。


心理作用:像「早餐最重要」,或是「少吃一頓肌肉會流失」的概念長期深植人心,漏吃一餐時,心理作用或許會不斷地以各種症狀「暗示」我們該吃飯了。


代謝缺乏彈性:空腹時人體傾向燃燒脂肪;但進食後,身體將轉換為代謝碳水化合物。當人們產生胰島素阻抗等代謝異常時,空腹時即使有脂肪可用,人體將持續偏好燃燒碳水化合物(Carstens, 2013)。這種青黃不接的情況,可能導致血液中燃料(葡萄糖、游離脂肪酸、或酮體)不足,而產生飢餓、頭昏眼花的症狀。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