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心易散不易得


民心易散不易得

楚漢之爭,劉成項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為人所知,相信是民心去向。


根據網上所說,國家之興亡,除了政治因素之外,最重要的是人心背向。國家若得到人民支援,社會才會穩定,政權才能長治久安;相反,如統治者的施政殘暴不仁,國家便不獲支援,更會導致民怨沸騰,弄致官逼民反,使政權逐步推向滅亡。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昏庸和暴虐,令人民不願再忍受其嚴厲的統治政策,最後更亡於以劉邦、項羽為首的義軍手上。

新秦王子嬰自知兵敗如山倒,唯接見了並接納了劉邦派來的勸降使者。秦王子嬰為咸陽百姓着想,着白衣孝服駕白色馬車,用繩綁縛自己,且隨身攜帶傳國玉璽和兵符在咸陽城官道上迎接劉邦大軍入城。

劉邦入關破秦,秦王子嬰投降以後,劉邦手下將士勸劉邦殺掉子嬰,劉邦卻說,「當初楚懷王派我率兵入關,一定以為我為人寬容,況且子嬰已歸順投降,殺了他恐怕不吉利。」又或許他是對這愛護老百姓的新秦王子嬰懷有一絲敬佩之情。於是就把子嬰交給官吏治罪。

劉邦入城後,與咸陽民眾「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於是民皆欣悅,甘於跟隨劉邦。而且劉邦來自民間,其左右股肱,莫不為市井布衣,因而深知民間疾苦。廢除秦法和雜稅後,整肅完咸陽官吏後就還軍於霸上。贏得了天下民心。

反觀就在一個月後,項羽率部進駐咸陽,因痛恨秦始皇亡楚而斬殺秦王子嬰及其宗族,屠盡咸陽秦民及士卒二十萬,秦王朝徹底落下帷幕。項羽自招秦人反感,更使戰敗者不敢向其投降,敗卒不投項羽,人心也不歸附。項羽同時下令焚毀在建的阿房宮,致使這天下第一宮在大火中連燒三月不絕。最後,項羽還將咸陽宮中財物搶掠一空,分與天下反秦各路大軍。

按照楚懷王熊心讓劉邦和項羽遵守起兵之時的盟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劉邦先入咸陽理應受封「關中王」。但其時項羽勢力最強,項羽強說,「懷王這個人,本來是我家武信君立他為懷王的,並沒有什麼征戰之功,怎麼有權主持盟約?現在平定天下,都是諸位將相和我項羽的功勞,懷王沒有絲毫功勞,所以我們應當劃分地盤,各自稱王。」表面尊懷王為義帝,後來更殺掉了懷王。

劉邦立下大功卻不能「如約」封賞,原因是項羽背信棄義、賞罰不明。有識之士自然會考量到底跟誰才可幹一番大事業。首入咸陽後的事實也證明,人們喜歡弱勢的劉邦遠勝於表面強大的項羽,大量的人才都流向暫處弱勢的劉邦那裏。人才的此漲彼消是首入咸陽帶來的功效,楚漢之爭勝負就不再是天定而是人謀了。

其後,劉邦以義帝發喪之名,號召諸侯討伐項羽之不義,並安撫流亡百姓,令人心盡歸劉邦。得天下後,能罷秦徭役,以黃老無為之術,替代贏秦法家之治,故能迎合廣大百姓之要求。

劉邦首入咸陽,通過自己的遭遇將項羽這個強大對手推向了人們的對立面——在人們眼中,劉邦立下大功卻不能「如約」封賞,項羽卻背信棄義、又賞罰不明,更殺害懷王。項羽失信於天下,活生生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最終,項羽失掉了民心。在民心背離的大環境下,最後失掉了整個天下。


曾經有人講過: 人活這一世,能耐還在其次。有的成了面子,有的成了裏子,都是時勢使然。

又有人講過: 暗事好做,明事難成,我們都老了,你一輩子的名聲不容易,跟睌輩掄拳頭揮胳膊的事就別幹了,勉強了,味道就壞了。

民心易散不易得,既然今天已盡收民心,為何仍要以勇維義,迫令民心背向。三思謹行,大局為重。

和理非,勇武派,誰做面子?誰做裏子?誰做暗事?誰做明事?都是時勢使然……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