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戲影評】《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 獨自承受生命重量的人
本文轉貼自: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幾天前,網絡上瘋傳一張照片。幾個食環處清潔工人,在香港歷來最冷的一個晚上,於行人隧道,射水清潔,露宿者苦不堪言。只要我們良心未泯,都會同情受苦的人,覺得這個政府,未免太過涼薄。但《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卻向我們大潑冷水:不!人的同情,根本一點都不珍貴。因為同情最後必會變成冷漠。冷漠的沉默,才是人類苦難的真正元兇,冷漠令無數的人,忍受切膚之苦。
《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改編自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講述恐怖分子,劫走了日本史上最大型軍用直升機「大蜂號」,威脅政府必須廢除核能發電,否則就讓直升機撞上核電站,讓整個日本同歸於盡。
撰文:高堡戍
同情的活躍與消退
《天空之蜂》與《踏血尋梅》一樣,不太關心兇手是誰,而是直問:這個社區怎樣把一個人迫上絕路?
《天空之蜂》中的兩個人會變成「恐怖分子」,是因為身邊重要的人,因核電失去生命。這個冷漠的社會,卻讓他們獨自承受失去所愛的重量。在香港也不是一樣嗎?當我們在面書上,看見一個麥記難民、一個拾荒婆婆、一個隧道露宿者,一開始的同情總是很活躍。
但這份同情,很快就會消退。然後,這些人,從此永遠在我們的世界消失。
《天空之蜂》的主角控訴人,其實都「戴著假面具」。當你遭受巨大的痛苦,你必須學會自愛,也必須學會一個人忍受跌倒的痛。然後,獨自包紥,繼續一個人的旅途。
【更多】《踏血尋梅》影評 - 香港夢 飛不起:
人對人、政策的孤獨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孤獨,電影發揮得淋漓盡致。
《天空之蜂》中人物眾多,警探、核電決策層、低層員工、清潔職員、示威者,為著各自的人生努力。但細心一看,在全片中,他們很多人,甚至沒有一句對話。他們不曾相遇,也不曾相識。更進一步,《天空之蜂》呈現的人,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工具。主角利用妻子照顧兒子,自己漠不關心;恐怖分子利用情人,幫自己的罪行瞞天過海。
在繁華的都市,街道上人來人往,看似熱鬧,其實不過是無數個孤獨的個體。
這種對身邊的人的冷漠,《天空之蜂》的導演再進一步,把它發展成人對整體公共政策的冷漠。《天空之蜂》的幾位探員,為追查恐怖分子的身份,查問幾位在核電廠負責「清潔」的員工。查問下才驚覺,擁有世上最先進科技的核電廠,清洗輻射廢料,竟是用最原始的抹布和地拖。地拖當然擋不住輻射,因此這些清潔工,特別容易生癌,甚至死亡。「經濟要發展,社會要穩定」, 日本人卻對這些政策不以為然。
沒有接受規則,卻承受遊戲的結果
我最喜歡的,是政府宣稱停用核電後的畫面。鏡頭下,升降機、冷氣停用,人們開始怨聲載道,感受停電帶來的種種不便。核電到底是存是廢?一直爭持不下,不過大概反核略佔上風。
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反核人士的觀點:停用核電,不過只帶來一些不便,以及電費一點點上揚,但可以永遠消除核電意外的威脅,為什麼不廢核?但我必須指出,這些鏡頭背後,還有更嚴重的後果。電費上漲的同時,所有商店的電費也會一起上漲,物價上升,生活成本增加,還讓城市的競爭力下降,有更多人失業。
可是,誰說「社會一定要發展」、「經濟一定要搞好」呢?人生除了經濟溫飽,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要經濟發展,還是要無核家園?核電之爭,其實是價值觀之爭。在一個成熟的政治體系,無論廢核擁核,身為公民,都有責任大聲說出自己的願望。
但一旦接受遊戲的規則,你就必須接受遊戲的結果。要核電,就要忍受意外風險;要零核,就要忍受經濟損失。
最諷刺的,是香港人。我們從沒有要求興建核電廠,中國政府卻在我們的家園附近,大興核電,還接二連三出意外。我們根本從來沒有接受遊戲的規則,卻承受遊戲的結果。飛機墜落了,但我們卻從沒有要求坐飛機。
這是看完電影最大的感觸:原來,香港人,連選擇冷漠的機會也沒有。
Facebook專頁 : 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
網站: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reasonformovie.com/)
幾天前,網絡上瘋傳一張照片。幾個食環處清潔工人,在香港歷來最冷的一個晚上,於行人隧道,射水清潔,露宿者苦不堪言。只要我們良心未泯,都會同情受苦的人,覺得這個政府,未免太過涼薄。但《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卻向我們大潑冷水:不!人的同情,根本一點都不珍貴。因為同情最後必會變成冷漠。冷漠的沉默,才是人類苦難的真正元兇,冷漠令無數的人,忍受切膚之苦。
《天空之蜂:核爆8小時》改編自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講述恐怖分子,劫走了日本史上最大型軍用直升機「大蜂號」,威脅政府必須廢除核能發電,否則就讓直升機撞上核電站,讓整個日本同歸於盡。
撰文:高堡戍
同情的活躍與消退
《天空之蜂》與《踏血尋梅》一樣,不太關心兇手是誰,而是直問:這個社區怎樣把一個人迫上絕路?
《天空之蜂》中的兩個人會變成「恐怖分子」,是因為身邊重要的人,因核電失去生命。這個冷漠的社會,卻讓他們獨自承受失去所愛的重量。在香港也不是一樣嗎?當我們在面書上,看見一個麥記難民、一個拾荒婆婆、一個隧道露宿者,一開始的同情總是很活躍。
但這份同情,很快就會消退。然後,這些人,從此永遠在我們的世界消失。
《天空之蜂》的主角控訴人,其實都「戴著假面具」。當你遭受巨大的痛苦,你必須學會自愛,也必須學會一個人忍受跌倒的痛。然後,獨自包紥,繼續一個人的旅途。
【更多】《踏血尋梅》影評 - 香港夢 飛不起:
人對人、政策的孤獨
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和孤獨,電影發揮得淋漓盡致。
《天空之蜂》中人物眾多,警探、核電決策層、低層員工、清潔職員、示威者,為著各自的人生努力。但細心一看,在全片中,他們很多人,甚至沒有一句對話。他們不曾相遇,也不曾相識。更進一步,《天空之蜂》呈現的人,一個人是另一個人的工具。主角利用妻子照顧兒子,自己漠不關心;恐怖分子利用情人,幫自己的罪行瞞天過海。
在繁華的都市,街道上人來人往,看似熱鬧,其實不過是無數個孤獨的個體。
這種對身邊的人的冷漠,《天空之蜂》的導演再進一步,把它發展成人對整體公共政策的冷漠。《天空之蜂》的幾位探員,為追查恐怖分子的身份,查問幾位在核電廠負責「清潔」的員工。查問下才驚覺,擁有世上最先進科技的核電廠,清洗輻射廢料,竟是用最原始的抹布和地拖。地拖當然擋不住輻射,因此這些清潔工,特別容易生癌,甚至死亡。「經濟要發展,社會要穩定」, 日本人卻對這些政策不以為然。
沒有接受規則,卻承受遊戲的結果
我最喜歡的,是政府宣稱停用核電後的畫面。鏡頭下,升降機、冷氣停用,人們開始怨聲載道,感受停電帶來的種種不便。核電到底是存是廢?一直爭持不下,不過大概反核略佔上風。
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到反核人士的觀點:停用核電,不過只帶來一些不便,以及電費一點點上揚,但可以永遠消除核電意外的威脅,為什麼不廢核?但我必須指出,這些鏡頭背後,還有更嚴重的後果。電費上漲的同時,所有商店的電費也會一起上漲,物價上升,生活成本增加,還讓城市的競爭力下降,有更多人失業。
可是,誰說「社會一定要發展」、「經濟一定要搞好」呢?人生除了經濟溫飽,還有很多重要的東西。要經濟發展,還是要無核家園?核電之爭,其實是價值觀之爭。在一個成熟的政治體系,無論廢核擁核,身為公民,都有責任大聲說出自己的願望。
但一旦接受遊戲的規則,你就必須接受遊戲的結果。要核電,就要忍受意外風險;要零核,就要忍受經濟損失。
最諷刺的,是香港人。我們從沒有要求興建核電廠,中國政府卻在我們的家園附近,大興核電,還接二連三出意外。我們根本從來沒有接受遊戲的規則,卻承受遊戲的結果。飛機墜落了,但我們卻從沒有要求坐飛機。
這是看完電影最大的感觸:原來,香港人,連選擇冷漠的機會也沒有。
Facebook專頁 : 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
網站: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reasonformovi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