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裡戲外】在虛幻的世界尋找自我-關於自由意志的那些事

本文轉貼自: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自由意志一直都是哲學難題,不少電影也曾經嘗試在這方面做出探討。當中最著名的一定要提-《發條橙》。


《發條橙》這故事講述了一個主角阿歷山大從一個性暴力者在政府的調教和實驗後變得對性厭惡的過程。電影當中的政府人員所相信的正正是自由意志決定論。

撰文:陳新

決定論認為所有狀態的產生完全被在它之前發生的狀態決定,宇宙完全是由因果定律之結果支配,經過一段時間以後,任何一點都只有一種可能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某事件只要滿足了一定條件,其後所發生的結果都將會是被決定了,無法根據自由意志選擇之後的發展,則結果必然是可以預測的。

換句話說,在《發條橙》中的政府人員,正是因為相信只要改變主角阿歷山大對惡行的感覺,就能阻止他作惡,因而採取了實驗試圖零阿歷山大對惡行產生反感。雖然電影與原著的結局有所不同,但顯然兩者都有同樣的思想:外來的改變無法改變主角的內心。


因果並非必然

或許大家都相信有因必有果,卻總覺得決定論有那麼點不妥。實際上,這樣的看法是因果論而非決定論,最大分別是因果論當中未必有必然關係,換句話說自由意志是有可能存在的。雖然兩者難以做直接比較,但可以說因果論是較中間的理論。

理論上兩者表述的思想很接近,不用分的那麼細,但不相容論的出現令決定論與自由意志注定是平行線。不相容論認為決定論與自由意志之間沒有緩衝餘地。不相容論者一般主張,唯有當那個人是行動的唯一起源因素,而且真正可以有其它的選擇時,那個人的行動才算是自由。不相容論者主張若決定論是正確的,那所有的選擇都已經被註定了。

就《發條橙》電影來說,政府人員用主角做實驗的時候,似乎只有簡單的二元對立想法:實驗成功與不成功。他們相信「治癒」而不是「改善」,亦即是說,他們相信的是決定論。


自由意志的重要

要說自由意志的重要,在於理解人類行為的背後是否自主選擇的結果;亦即是說,善行與惡行背後到底是出於個人選擇還是先天決定。這個分別,對於道德倫理來說有著莫大的分野。

回想《發條橙》故事,主角被改造成為不能為惡的人。但實際上,他仍有為惡的念頭,只是每當這些想法從腦袋出現的時候,它的身體就會不由自主的排斥。這種被改造後的結果,雖然令主角的行為變得合法,但卻未必合乎道德,甚至使他成為受害者。

著名德國哲學家康德,主張意志自律(autonomy)和道德的關係,他的道德義務論認為只有遵守理性頒布的法則的行為才有道德價值,就是說如果某人的行為合乎法律,可是並沒有遵從內心的理性的話,同樣是違反道德義務。


自由意志與社會刑罰


忠實的影迷可能會知道原著的結局是主角恢復本性得到作惡的能力,但卻對作惡感到厭倦,選擇不再作惡。電影版的結局略有不同,在主角重得作惡能力便作完結。分別在於,原著的結局是主角選擇的結果,體現了自由意志;反之電影版卻暗示了極端的惡似乎無法治癒,主角只是回到了不對道德作出選擇的狀況。
很多和自由意志的討論都會和個體責任的罪與罰聯繫起來。如果人是沒有自由意志的,那麼人也就不能為自己做的任何行為負責。比如說,如果一個人殺了人,那麼一般是要接受法律刑罰的。但是如果一個精神病人殺了人,那麼他所需要受到的刑罰就要至少相對輕一些,因為他無法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這種角度來看,《發條橙》的做法就相當體現了這種思想,因此主角在接受治療後便可以立刻離開監獄,無須在受任何刑罰。但這也是值得探討的一點:如果療法成功,即某程度上證明唯物主義的決定論是正確的,因此在那個世界當中還應否有監獄這種執行刑罰的設施呢?

其實談起自由意志,可以探討的話題相當多。從《22世紀殺人網絡》對真實意識的探討、到《天網逆緣》對命運的演繹等,通通都是關於自由意志可以探討的話題。

【更多】《賭城風雲III》影評 – 沒有人笑的笑片: http://bit.ly/1NZaKnA

Facebook專頁 : 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 https://www.facebook.com/reasonformovie )
網站:給我一個看電影的理由 (http://reasonformovie.com/)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發條橙  自由意志  哲學  刑罰  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