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個思考短路及破解方法(上)
許多自助的書都有談及各種溝通技巧,但比較少指出我們思考上的盲點。
語言哲學家Moser (2005)整理了十幾種常見的思考短路,這邊羅列出幾個與親密關係比較有關聯的,搭配一些例子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並在文末提供一些可能的破解檔。
(1)將自身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Projection)
[例1]這週放假我想去看這部電影,我記得他也喜歡看冒險片,買兩張有優惠,先下單再說吧。
投射作用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我們傾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其中最簡單地方法,就是認為世界跟我們所想像的都是一樣的。這樣想有幾個好處,可以覺得自己活得比較有意義感、對世界比較有控制感、下決定也比較快。所以,我們有時候傾向把對方「綁在」自己的決定上,帶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談論自己想聽的話題、吃自己想吃的東西。
可是,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想的是不是跟我們所想的相同,而且即使相同(例如她真的想去那部電影),我們也錯失了讓對方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2將感覺或期望投射到事實
[例2]你不是說這個地方很好玩嗎?結果呢? 最近天氣乍暖還寒,有時候正午的太陽大得讓人想在戶外翻滾一圈,傍晚的冷風卻又涼入心扉。期望與是時間的差距,也一樣深不可測。雖然我們常說要相信另一半,但是對於對方所推薦的食、地、物,仍然可以抱持開放保留的態度。這裡有兩個重點
(a)他口中說的好玩,可能和你以為的不同
(b)他曾經覺得的好玩,可能和現在的事實不符。
畢竟事過境遷,景物更迭,可能經營也易主了。以前的美好經驗,並不代表以後會永遠美好下去--這同時也是第三個偏誤。
(3)經由過去推論未來
[例3]「我上次來這裡的時候,不是這樣的!」、「你以前都不會對我這樣,現在怎麼…」
人類對於身邊的人們常常有一項錯誤的預期是:個性是連續恆常不變的。雖然大部分的人格心理學家主張,人格特質是跨情境、貫時穩定的,但這也是「相對」穩定而已。一般來說,我們在不同情況下,會作出的決定當然會有些不同。所以,你曾經所認識的這個地方、你記憶中她的樣貌,也只是「曾經」而已。當他做出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我以前看見的,是真正的他嗎?」。可是,我們真正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我以前看見的,是全部的他嗎?」
(4)經由單一(或數次)的觀察,即推斷長久的法則
[例4]「每次他都不回我簡訊,我想他應該是對我沒有興趣吧…或是,其實他根本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上述的這個例子,可能比較常出現在單戀者身上。卓紋君、林芸欣(2003)的調查發現,單戀者主要的認知特徵是「個人的揣度」,可能只是幾次對方沒有接電話,就覺得自己失去希望了;或許只是因為一起出去的時候,對方沒有回應自己的某句話,就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可能因為一次的邀約失敗,就覺得他不喜歡自己了等等。
(5)經由存在而推論應該
[例5]「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男朋友應該做的事情嗎?」
事實上,不存在任何一件特定的事情,是男/女朋友「應該」做的。這個社會雖然給予不同的角色很多的期待與負擔,包括男生應該要溫柔體貼、女生應該要溫順婉約、男朋友應該要......,可是,戀愛是兩個人在談的,彼此才是這段關係的主人,並不因為「角色」本身,而規範那些是他應該做。遺憾地是,講是這樣講,過去研究卻發現我們的戀愛關係非常容易受到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親戚影響
(6)經由量而推斷質、經由價格或外在而推斷其品質 [例6]「他送這麼多花過來、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他穿著如此體面,講話談吐也是文質彬彬,真想不到他是這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眼睛會騙人,卻不知道連感覺也會。有時候,大腦不會進行太多的思考(Mindless),只用非常簡便的方式,針對新事物的價值、甚至是剛認識的人做快速的判斷(Todd & Gigerenzer, 2000),這時我們只依賴一些比較鮮明凸顯,或可以量化的東西,例如外表、標價、身上穿著衣物的價值等等。可是,這樣的推斷是有風險的。比方說,Moser (2005)在書裡面談到了一個非常噁心的例子:「這坨糞便週圍聚集了這麼多蒼蠅,想必味道一定不錯!」。
(7)經由一個人的話來推斷其守信能力
[例7]「說好要一直愛我到世界盡頭…」、「不是說要帶我去日本看櫻花與慶生得嗎?」、「每次,他總是變卦。到最後,我已經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了。」
當我們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會想要擁有他的全部,甚至給他全世界––即使知道自己其實辦不到。只是有些人會選擇說出來,有些人會選擇把它放在心裡面而已。
你可能會認為,當一個人一再食言的時候,就表示他不再愛我了。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Peetz & Kammrath (2011)總共進行了四個研究指出,越愛你的人,越願意為你做出承諾,弔詭的是,他們也越容易食言。因為這些人完成承諾的速度,遠遠比不上他們開支票的速度。可是,這只是表示他無法達成承諾,是因為他想要滿足你許多需求,卻力不從心;並不代表一個總是讓你期待落空的人,一定很愛你。
(8)經由語言文字的威力,來推斷自己該做什麼事情
[例8]「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不陪我去?」、「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沒關係,你走阿,你走我就死給你看!」、「我就知道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奢望你能幫上什麼忙了…」、「你愛怎樣就怎樣吧,隨便你。反正你總是這樣…」
這些話聽起來很熟悉嗎?當時你聽到對方這樣說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又是怎麼做的呢?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堅持當初的堅持」了,包括作你原先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維持原先的決定、保有原本的拒絕等等。如果你的情人對你說這些話,那麼他們很可能是在有意無意間對你進行情緒勒索。人類是很可憐又很可惡的一種動物,有時候會被語言給操弄,有些時候又會用語言去操弄別人--不論我們本身是否有「意圖」(Intention)去做這件事情。
這些勒索的語言,會促使聽者去想:「如果我不陪她去,就表示我不愛他」、「如果我不對她好一點,說話溫柔一點,就表示我心已經不在了」、「如果我不幫他忙,就表示我不在乎他」等等。這是典型的否定後件式推論(Modus Tollens):若P則Q→若非Q,則非P。
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自動化推論方式,而且在邏輯上本身並沒有錯誤,錯誤的是他的原命題「若P則Q: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畢竟在現象界,尤其是人際關係之間,幾乎不存在如此強的命題。愛一個人、在乎一個人、關心一個人有很多種方式,勒索者用一段文字或句子,將愛的定義與可能性講小了,藉此締造一個難以拒絕或離去的語言空間。
----> 破解方法
語言哲學家Moser (2005)整理了十幾種常見的思考短路,這邊羅列出幾個與親密關係比較有關聯的,搭配一些例子讓大家比較好理解,並在文末提供一些可能的破解檔。
(1)將自身想法投射到別人身上(Projection)
[例1]這週放假我想去看這部電影,我記得他也喜歡看冒險片,買兩張有優惠,先下單再說吧。
投射作用是非常常見的心理現象,我們傾向用比較簡單的方式(理解這個世界,其中最簡單地方法,就是認為世界跟我們所想像的都是一樣的。這樣想有幾個好處,可以覺得自己活得比較有意義感、對世界比較有控制感、下決定也比較快。所以,我們有時候傾向把對方「綁在」自己的決定上,帶他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談論自己想聽的話題、吃自己想吃的東西。
可是,我們永遠不知道對方想的是不是跟我們所想的相同,而且即使相同(例如她真的想去那部電影),我們也錯失了讓對方自己做決定的機會。
(2將感覺或期望投射到事實
[例2]你不是說這個地方很好玩嗎?結果呢? 最近天氣乍暖還寒,有時候正午的太陽大得讓人想在戶外翻滾一圈,傍晚的冷風卻又涼入心扉。期望與是時間的差距,也一樣深不可測。雖然我們常說要相信另一半,但是對於對方所推薦的食、地、物,仍然可以抱持開放保留的態度。這裡有兩個重點
(a)他口中說的好玩,可能和你以為的不同
(b)他曾經覺得的好玩,可能和現在的事實不符。
畢竟事過境遷,景物更迭,可能經營也易主了。以前的美好經驗,並不代表以後會永遠美好下去--這同時也是第三個偏誤。
(3)經由過去推論未來
[例3]「我上次來這裡的時候,不是這樣的!」、「你以前都不會對我這樣,現在怎麼…」
人類對於身邊的人們常常有一項錯誤的預期是:個性是連續恆常不變的。雖然大部分的人格心理學家主張,人格特質是跨情境、貫時穩定的,但這也是「相對」穩定而已。一般來說,我們在不同情況下,會作出的決定當然會有些不同。所以,你曾經所認識的這個地方、你記憶中她的樣貌,也只是「曾經」而已。當他做出與我們預期不同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問自己:「我以前看見的,是真正的他嗎?」。可是,我們真正該問的問題應該是:「我以前看見的,是全部的他嗎?」
(4)經由單一(或數次)的觀察,即推斷長久的法則
[例4]「每次他都不回我簡訊,我想他應該是對我沒有興趣吧…或是,其實他根本是一個不懂得尊重別人的人?」
上述的這個例子,可能比較常出現在單戀者身上。卓紋君、林芸欣(2003)的調查發現,單戀者主要的認知特徵是「個人的揣度」,可能只是幾次對方沒有接電話,就覺得自己失去希望了;或許只是因為一起出去的時候,對方沒有回應自己的某句話,就覺得自己被拒絕了;可能因為一次的邀約失敗,就覺得他不喜歡自己了等等。
(5)經由存在而推論應該
[例5]「你不覺得,這是一個男朋友應該做的事情嗎?」
事實上,不存在任何一件特定的事情,是男/女朋友「應該」做的。這個社會雖然給予不同的角色很多的期待與負擔,包括男生應該要溫柔體貼、女生應該要溫順婉約、男朋友應該要......,可是,戀愛是兩個人在談的,彼此才是這段關係的主人,並不因為「角色」本身,而規範那些是他應該做。遺憾地是,講是這樣講,過去研究卻發現我們的戀愛關係非常容易受到身邊的朋友、家人甚至親戚影響
(6)經由量而推斷質、經由價格或外在而推斷其品質 [例6]「他送這麼多花過來、一定花了很多心思。」、「他穿著如此體面,講話談吐也是文質彬彬,真想不到他是這樣的人!」
我們都知道眼睛會騙人,卻不知道連感覺也會。有時候,大腦不會進行太多的思考(Mindless),只用非常簡便的方式,針對新事物的價值、甚至是剛認識的人做快速的判斷(Todd & Gigerenzer, 2000),這時我們只依賴一些比較鮮明凸顯,或可以量化的東西,例如外表、標價、身上穿著衣物的價值等等。可是,這樣的推斷是有風險的。比方說,Moser (2005)在書裡面談到了一個非常噁心的例子:「這坨糞便週圍聚集了這麼多蒼蠅,想必味道一定不錯!」。
(7)經由一個人的話來推斷其守信能力
[例7]「說好要一直愛我到世界盡頭…」、「不是說要帶我去日本看櫻花與慶生得嗎?」、「每次,他總是變卦。到最後,我已經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喜歡我了。」
當我們很愛很愛一個人的時候,會想要擁有他的全部,甚至給他全世界––即使知道自己其實辦不到。只是有些人會選擇說出來,有些人會選擇把它放在心裡面而已。
你可能會認為,當一個人一再食言的時候,就表示他不再愛我了。
不過,這個想法可能是錯的。Peetz & Kammrath (2011)總共進行了四個研究指出,越愛你的人,越願意為你做出承諾,弔詭的是,他們也越容易食言。因為這些人完成承諾的速度,遠遠比不上他們開支票的速度。可是,這只是表示他無法達成承諾,是因為他想要滿足你許多需求,卻力不從心;並不代表一個總是讓你期待落空的人,一定很愛你。
(8)經由語言文字的威力,來推斷自己該做什麼事情
[例8]「如果你真的愛我,為什麼不陪我去?」、「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沒關係,你走阿,你走我就死給你看!」、「我就知道你不在乎我,我也不奢望你能幫上什麼忙了…」、「你愛怎樣就怎樣吧,隨便你。反正你總是這樣…」
這些話聽起來很熟悉嗎?當時你聽到對方這樣說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又是怎麼做的呢?你會發現,自己可能根本沒有辦法好好「堅持當初的堅持」了,包括作你原先想做的事、去你想去的地方、維持原先的決定、保有原本的拒絕等等。如果你的情人對你說這些話,那麼他們很可能是在有意無意間對你進行情緒勒索。人類是很可憐又很可惡的一種動物,有時候會被語言給操弄,有些時候又會用語言去操弄別人--不論我們本身是否有「意圖」(Intention)去做這件事情。
這些勒索的語言,會促使聽者去想:「如果我不陪她去,就表示我不愛他」、「如果我不對她好一點,說話溫柔一點,就表示我心已經不在了」、「如果我不幫他忙,就表示我不在乎他」等等。這是典型的否定後件式推論(Modus Tollens):若P則Q→若非Q,則非P。
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自動化推論方式,而且在邏輯上本身並沒有錯誤,錯誤的是他的原命題「若P則Q:如果你的心還在,你就不會對我這麼的冷淡」。畢竟在現象界,尤其是人際關係之間,幾乎不存在如此強的命題。愛一個人、在乎一個人、關心一個人有很多種方式,勒索者用一段文字或句子,將愛的定義與可能性講小了,藉此締造一個難以拒絕或離去的語言空間。
----> 破解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