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25年前最終失敗的俄羅斯「逼宮大行動」
當時,前領隊比索維斯正要答應韓國足總的邀請,以領隊身分帶領韓國出征該屆世界盃。此時竟有大半支國家隊球員聯署希望此君能復任俄國主帥,而沙林莫夫又不斷游說其站在球員一邊,令其前往韓國的計劃有變。不過,俄國足總亦非省油的燈,加上管理層深受共產專制思想的洗禮,對處理這類事情有自己一套;於是足總主席與領隊沙迪連公開宣稱俄羅斯國家隊並不需要該14名球員出戰世界盃,同時亦走訪該14名球員,分別與各人單對單會面,企圖以愛國情懷、感情、利益等籌碼,來攻破球員們的團結。首先被攻破的是前鋒沙蘭高,此子於聯署的1個月後便宣佈歸隊,是14人中最先出來向政府、足總、領隊道歉的球員,且公開表達對行動的遺憾,並表示國家隊需要「和諧」(各位香港人,是否似曾相識呢?),故此子之後被視作「叛徒」。之後被攻破的竟是行動中其中一個策劃者、副隊長于蘭,此子因為於球會賓菲加的仕途不順,前景不明,認為世界盃是能夠助自己於事業上走出困局的好機會,故成為第2個被收歸的球員,但其行為已令好友沙林莫夫及高利雲諾夫感到十分失望,且有被出賣的感覺。之後足總利用莫斯科斯巴達領隊羅曼錫夫作說客,游說隊中國腳歸隊,故不久後所有斯巴達球員都陸續歸隊。最後一名歸隊的球員是莫斯托禾,起初此子並不想令好友沙林莫夫失望,但隨著其於球會的地位逐漸下滑,與于蘭一樣,認為世界盃是讓其盡快得到轉會的好機會,故最終亦選擇回心轉意,被收歸了。最終,有7人堅持到底,沒有因高路斯哥夫與沙迪連「誠意打動」,寧死不屈,缺席了該屆世界盃,亦是部分球員一生人唯一一次參與世界盃的機會。這七勇士分別是:
沙林莫夫(中場)
簡察斯基(中場)
基利亞哥夫(前鋒)
杜布禾斯基(前鋒)
高利雲諾夫(前鋒) 伊雲諾夫(後衛)
古哥夫(後衛)
而俄羅斯雖然有一班球員「打倒昨日的我」,但正如莫斯托禾所言,大家心中始終有根刺,部分球員更心不在焉,而領隊沙迪連亦如沙林莫夫當初所形容「只是一個好球會教練,卻非國家隊合適之領導」,於當屆世界盃分組賽出局後,沙迪連被當初擁護自己的俄國足總放棄,改由莫斯科斯巴達主帥羅曼錫夫接掌,而堅守「逼宮大行動」的七子亦陸續重返國家隊;至於首位背叛「逼宮大行動」的前鋒沙蘭高雖然於賽事中與保加利亞球王史岱捷哥夫平分金靴獎殊榮,更於最後一仗6-1大勝喀麥隆的賽事中創下一場入5球的世界盃紀錄,但其叛徒形象鮮明,就算於賽事中都被其他隊友排斥,世界盃後更再沒有入選過國家隊了。
筆者本來對此事印象已有點模糊,只記得簡察斯基及沙林莫夫等人因與沙迪連不和而缺席當屆世界盃,但當丹麥職球員拒絕接受徵召的事件後,這件「兵變」事件再度浮現腦海裡,故嘗試翻查資料,從外國網站中,得到比當年中文媒體中更多及更全面的資訊,原來整件事的來龍去脈並非因金錢而起,而是俄國足總的守舊及業餘管理所致。若當年陣容上加上七勇士,俄羅斯於當屆成績絕不止於此;而自此事件後,俄國足球便每況愈下,其足總之管理更是愈見腐敗,而俄羅斯球壇再也出不到沙林莫夫、簡察斯基、杜布禾斯基等級數的球員了。
Source:
http://russianfootballnews.com/1994-world-cup-the-letter-of-fourteeners-mut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