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the USSR!從解體30年回顧蘇聯足球及獨立後各國的足球發展

阿塞拜疆
曾出席國際賽決賽週:-
蘇聯時期的代表人物:班尼舒夫斯基(Anatoliy Banishevskiy)、麥馬度夫(Alakbar Mammadov)
獨立後足球代表人物:古賓諾夫(Gurban Gurbanov)
橫跨歐亞的阿塞拜疆一向都非強於足球,故於蘇聯時期所出產的國腳十分之少,而且大多要追溯至60年代之前。獨立後阿塞拜疆一直都只是歐洲3、4線實力球隊,故從未接近過晉身國際大賽決賽週。
拉脫維亞
曾出席國際賽決賽週:1次歐國盃(2004)
蘇聯時期的代表人物:奧斯度夫斯基(Leonīds Ostrovskis)
獨立後足球代表人物:華柏高夫斯基(Māris Verpakovskis)、柏夏斯(Marians Pahars)
拉脫維亞於蘇聯時期沒有出產過太多國腳,到獨立後亦只是歐洲其中一支著名「魚腩部隊」。不過,該隊曾製造出驚喜,於2004年歐國盃外圍賽附加賽中擊敗2002年世界盃季軍土耳其,得以歷史性晉身決賽週;於決賽週雖然被抽中與荷蘭、德國、捷克同處「死亡之組」,最終亦未嚐一勝之下出局,但表現毫不失禮,除了最後一仗面對必須一勝才能出線的荷蘭被壓倒性擊敗外,其餘兩仗都令捷克及德國陷於苦戰,前者於落後下要到下半場後段時間才連入兩球把其反勝,後者更被這支波羅的海球隊逼和。但拉脫維亞足球本身積弱,這屆賽事後亦被打回原形,繼續擔任「魚腩部隊」的角色。

立陶宛
曾出席國際賽決賽週:-
蘇聯時期的代表人物:伊雲奴斯卡(Valdas Ivanauskas)
獨立後足球代表人物:丹尼列維斯奧斯(Tomas Danilevičius)、贊古斯卡(Edgaras Jankauskas)
無論獨立前或後,足球於波羅的海三國之一的立陶宛中都不算流行,於蘇聯時期已鮮有立陶宛球員能夠入選國家隊,到獨立建國後,立陶宛亦沒有特別於足球發展上投放太多資源,反而籃球發展更為成熟,故該國足球於國際賽場一直都只是陪跑份子而已。

愛沙尼亞
曾出席國際賽決賽週:-
蘇聯時期的代表人物:哥林(Toomas Krõm)
獨立後足球代表人物:潘姆(Mart Poom)、卡拉雲(Ragnar Klavan)
愛沙尼亞是少數未曾為蘇聯出產過任何國腳的國家,只曾出產過少數代表青年軍梯隊出戰的小將。而事實上,這個波羅的海國家一直於足球發展上不甚成熟,於獨立後很多時只能成為經常被列強痛宰的「魚腩部隊」,唯一最接近國際大賽決賽週一次是2012年歐國盃外圍賽,當時球隊令人意外地先後作客擊敗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北愛爾蘭等球隊,成功力壓塞爾維亞取得小組次名,得以晉身附加賽,只是最終不敵愛爾蘭而功虧一簣,但已是該隊參加國際賽以來的最佳成績,而自此愛沙尼亞亦漸漸變回一支「魚腩部隊」。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