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三個階段解析詹姆斯·麥艾維飾演的野獸人格
我想這大概是我第一次寫文章,寫到快要人格分裂。或許是因為自己也喜歡說故事,所以對詹姆斯·麥艾維(James McAvoy)飾演的角色,已超乎自己想像的投射,在構思這篇文章時也真得試著去揣摩丹尼斯、希德維、貝瑞的調性,不僅模仿他們的行為還穿上相似的衣服,因此寫文這篇文章的同時就決定要拍一部影片來致意《分裂》(Split)。
不過這篇文章是想跟大家聊聊野獸的形成,為什麼會出現野獸?所以將故事分成三個階段來探討《分裂》想表達的概念為什麼是吞噬安逸與對鄙視的反撲?
但首先我們先概略瞭每一個人格的特質:
貝瑞──身體管理者,能決定把光給誰,得到光的人可以使用身體。中性、愛好時尚、擅長設計高級女裝、察覺野獸存在。
丹尼斯──癡迷未成年少女因此抑鬱而自我壓抑、潔癖、身材壯碩、嚴肅。
派翠西亞──已婚家庭主婦、完美主義者、控制欲強烈、能影響其他人格。
希德維──九歲的小男孩、對事物感到好奇、可能有戴牙套(詹姆斯·麥艾維刻意大舌頭可能就是在演這個部份)、邪軍(註:我對邪軍的看法不是指這個人格邪惡,而像一把鑰匙來打開野獸的牢籠)。
凱文──與希德維一樣是一位小男孩、曾受到家暴、為了保護自己逐漸顯漏野性,進而創造新的人格,也就是野獸。
第一階段、形成期
這個階段是一切的開始,雖然這個時期野獸還不明顯,但是希德維很快將野獸的存在告訴三位少女,我們可以將希德維看成還可以溝通的凱文,因此這個時期就像希德維告訴所有人:我有一把能解放野獸的鑰匙,牠將會吞噬所有安逸,因此我們可以將希德維與凱文看成同一種人格,前者能自制;後者不能自制,但確實是兩種獨立的人格。
許多以人格分裂為題材的電影或小說,都會提到人格的出現來自原有的人格,隨著故事的進行我們可以發現最原本的人格是凱文,透過不斷的分裂而出現其它人格,這點與他所受到家暴有關,分裂23次也就像徵23層保護。
第二階段、養成期
故事提到三位少女中的凱西(安雅·泰勒-喬伊飾)因為受到戀童癖舅舅的侵害或騷擾而自殘,縱觀劇本來看,凱西是引導觀眾看見凱文全貌的窗口,當野獸的面貌越明郎,凱西的過去也就越清楚,而這點也在結局爆炸,凱文只認同曾經受到傷害的人,就像野獸只會接受同類,其它一律為糧食。
貝瑞發現了野獸的存在,並且一天一天的浮現,他向心理醫生表明事態緊急,隨後又掩飾或忽視求助於心理醫生的事實。大家是否還記得貝瑞走過垃圾推的橋段,心理醫生說:做決定得是派翠西亞。如此也解釋了貝瑞為什麼掩蓋自己的行為,雖然每一個人格都有自己的行為動機,但是派翠西亞能影響他人的決定,希德維也透露自己害帕派翠西亞,以及上述提到希德維能夠打開野獸的牢籠,那派翠西亞便能間接影響野獸的出現。
我們可以發現晚上能獲得光的幾乎都是丹尼斯,而丹尼斯受到希德維影響而將光給了他,當希德維獲得光的次數越多,野獸也就趨近於成熟,當丹尼斯來到車站獻花時,也就代表野獸已成熟了。
第三階段、成熟期
獻花的部份應該是獻給凱文的親生母親,我會這樣看是因為兒童對父母存在一定的依賴,動物的幼年幾乎都有這種特性,家暴的產生大多來自惡性循環,例如:離婚、解雇、經濟狀況不穩。雖然凱文受到母親毒打,但仍存在對母親的依賴,母親就像一種束縛,當丹尼斯獻花後,野獸便出閘了。
野獸的覺醒代表安逸將被吞噬,這是將暴力最大化的人格,成熟之後的凱文就像其它人格一樣能獲得光,不再需要希德維來打牢籠。凱文其實一直想被認同,但是社會將病態是為弱化而不願正視他,如此讓凱文相信他必須要使所有人臣服,野性也就隨之暴發,因此最後所有的人格才會相信野獸能夠讓所有人認同我。
《分裂》是一部好電影,題材大膽簡單、力道渾厚扎實,因此以上只是一個觀點來解釋《分裂》,我試著去思考每一種人格的特性,這相當耗費精神,但寫起來很有趣。野獸的出現在於獲得認同與肯定,現代心理學曾提到:每個人都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或認同,野獸的出現也呼應了這個概念,或許也呼應了我們:若要有效抵制暴力,就從認同他人開始。
圖片來源U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