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旅遊】澳門歷史城區: 崗頂前地咖啡美食, 耶穌會傳教士的前世今生
~ 澳門自由行: 澳門歷史之旅 ~
3月21日
Day 03 (二)
天晴
昨夜跟老死T在福隆新街「新華大旅店」(Sanva Hotel),
開了枝葡萄牙葡萄酒品嚐, 把酒詳談直到深宵3點多才去睡,
但今早8點多就醒來, 繼續出發旅遊老澳門。
我們身在的新華大旅店一帶都是舊區,
之前說過這裡曾是個是個名為「白眼塘」的避風港,
其時是娼妓聚集的煙花之地, 但今時今日早已絕跡只留下一堆戰後唐樓,
我們特意在這裡走了一圈: 清平巷, 蓬萊新街, 夜呣街, 到達紅窗門街,
打算從此走過三巴仔橫街或是夜呣斜巷, 向今日第一個目的「崗頂前地」地進發。
崗頂前地葡文叫Largo de Santo Agostinho (聖奧古斯丁廣場), 屬於澳門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集合了許多古老的建築, 包括因此得名的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 (聖奧斯定堂),
奉獻給大名鼎鼎的Agostino d’Ippona, 此君是「四大聖師」之一,
埋葬於意大利老城Pavia帕維亞 (詳見遊記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p=13487)
澳門這家教堂建於1591年, 於1875年重建成現在的模樣。
另外, 綠色的崗頂劇院也是廣場精華所在, 新古典樣式風格的圓柱十分醒目,
建於1860年的劇院又稱「伯多祿五世劇院」(Teatro Dom Pedro V),
據說此劇院是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 上映了中國第一齣電影,
想想1860年, 其時葡萄牙人聚集在劇院前夜夜笙歌, 充滿歐洲風情,
在北京卻經歷了英法聯軍之役, 火燒圓明園, 同時香港的九龍正式割予英國…
教堂另一邊有何東圖書館(Biblioteca Sir Robert Ho Tung), 建於19世紀末,
在1918年由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入, 後於二戰時在此居住幾年,
他過世後後人按其意願把大樓獻予市政府, 並於1958年改為公共圖書館開放,
至2005年在後方新建了大樓, 成為澳門最大的圖書館。
我們當然有入面看看, 圖書館是半冷氣式的開放, 比炎熱的外面冷快就多了,
本來想找找看這裡有沒有收藏了小弟的著作《Italia好好玩》,
但由於沒有太多時間去找, 也只好放棄了,
順道一提,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拙作(初版)百多本, 可供讀者借閱。
在何東圖書館旁邊有個寫著「聖若瑟修院」的西式入口,
這是Seminario de Sao Jose, 不過修道院並不開放予遊人。
但是從崗頂前地走些下山路,
穿過龍嵩正街, 官印局街 (上面有座澳門印務局Imprensa Oficial),
可以來到風順堂上街及風順堂街, 這裡有個長樓梯入口, 也就是「風順堂」所在:
所謂的「風順堂」其實就是剛剛在前地上修道阮的教堂:
「聖若瑟聖堂」(Igreja de Sao Jose)。
建於1758年落成, 由於當時規模只比「大三巴」Catedral de Sao Paulo細, 故被稱為「三巴仔」,
此教堂收藏了澳門最重要的聖髑: 沙勿略的臂骨 (原收藏在路環島的聖方濟各堂內),
值得一說的是, 在澳門(甚至香港及日本)提到的「聖方濟」,
大多數都不是指「聖方濟的先師」San Francesco di Assisi (阿西西的聖方濟),
而是16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San Francisco Javier (聖方濟沙勿略)。
(包括香港50-60年代建成的大角咀聖芳濟書院及荃灣聖芳濟中學都是指沙勿略)
在1999年大修完的教堂不算特別 (啊…這是對於旅居意大利的我而言啦),
但旁邊的小小博物館卻令我感到十分歡喜, 比如第一本葡萄牙文中文字典,
也有詳細介紹了聖方濟沙勿略事跡, 只是被天主教封為「傳教士的主保聖人」的傳教士,
就知道他對於天主教東來傳道有幾大的影響力, 作為耶穌會的創立人之一,
他先後到了印度, 馬六甲, 日本(1549年: 當時日本正值戰國時代), 及於1551年嘗試進入中國明朝,
但在次年去世, 始終未能進入中國傳教, 有趣的巧合是同年尾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出生,
利瑪竇於1582年到達澳門並在此學習中文, 而最終身為耶穌會傳教士的他,
成功把天主教帶進去明朝, 他最後亦於北京去世。(拙作《Italia好好玩》有介紹他的故鄉Macerata)
不過, 聖人也要吃飯的, 我們也有點累去先吃個早午餐, 我們在岡頂前地外走了一圈,
發現在風順堂街這邊的餐廳比較有信心, 於是挑了名為「新肥仔記咖啡美食」食麵,
我們分別點了雞翼牛腩麵及魚蛋麵, 價錢並不便宜, 拍得住香港茶餐廳,
這裡的所謂「咖哩」不是平日在香港吃到泰式或印度那種, 其實就是潮州辣油而已,
不過湯頭跟牛腩的味道是不錯的, 麵也有咬勁, 鹼水味不重。
之後, 我們發現了旁邊有家很香港70-80年代屋邨式冰室格調,
名為「永耀咖啡室」(上面相片), 於是又口癢癢進去嘆杯咖啡再出發,
咖啡室內有張海報寫了這裡沖的咖啡威水史, 看了一眼但沒有記住,
其實這裡的熱咖啡不算特別好味 (算我對咖啡嘴刁了, 沒辦法, 我在意大利時間太久了),
反而我更喜歡是地道的陳舊味道, 那種在香港已經好難找到的感覺。
不知不覺跟老死T在咖啡店內嘆了半個小時, 才悠閒地去參觀咖啡店前方的教堂,
聖老楞佐堂(Igreja de Sao Lourenco) :
聖老楞佐堂建於16世紀中葉, 後來經過多次的重修, 成了現在的模樣。
由於看過歐洲及意大利許多誇張的大教堂後, 對於教堂的「要求」實在太高了,
也很難令我從心中發出「嘩!!」的聲音, 但此教堂座落在小山崗上,
從下方馬路抬級而上的感覺還是頗有感覺的。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書《Italia好好玩》已經上市!!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旅遊團隊: https://www.facebook.com/FUTUROInI/
我的意大利皮: http://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旅遊景點、行程安排、自由行攻略、推薦景點、客製化包團遊、私人訂製旅行團、Blog遊記待續。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歡迎大家Like & Share給更多的朋友認識。
Comments by Facebook
comments
3月21日
Day 03 (二)
天晴
昨夜跟老死T在福隆新街「新華大旅店」(Sanva Hotel),
開了枝葡萄牙葡萄酒品嚐, 把酒詳談直到深宵3點多才去睡,
但今早8點多就醒來, 繼續出發旅遊老澳門。
我們身在的新華大旅店一帶都是舊區,
之前說過這裡曾是個是個名為「白眼塘」的避風港,
其時是娼妓聚集的煙花之地, 但今時今日早已絕跡只留下一堆戰後唐樓,
我們特意在這裡走了一圈: 清平巷, 蓬萊新街, 夜呣街, 到達紅窗門街,
打算從此走過三巴仔橫街或是夜呣斜巷, 向今日第一個目的「崗頂前地」地進發。
崗頂前地葡文叫Largo de Santo Agostinho (聖奧古斯丁廣場), 屬於澳門世界文化遺產,
這裡集合了許多古老的建築, 包括因此得名的Igreja de Santo Agostinho (聖奧斯定堂),
奉獻給大名鼎鼎的Agostino d’Ippona, 此君是「四大聖師」之一,
埋葬於意大利老城Pavia帕維亞 (詳見遊記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p=13487)
澳門這家教堂建於1591年, 於1875年重建成現在的模樣。
另外, 綠色的崗頂劇院也是廣場精華所在, 新古典樣式風格的圓柱十分醒目,
建於1860年的劇院又稱「伯多祿五世劇院」(Teatro Dom Pedro V),
據說此劇院是中國第一座西式劇院, 上映了中國第一齣電影,
想想1860年, 其時葡萄牙人聚集在劇院前夜夜笙歌, 充滿歐洲風情,
在北京卻經歷了英法聯軍之役, 火燒圓明園, 同時香港的九龍正式割予英國…
教堂另一邊有何東圖書館(Biblioteca Sir Robert Ho Tung), 建於19世紀末,
在1918年由香港富商何東爵士購入, 後於二戰時在此居住幾年,
他過世後後人按其意願把大樓獻予市政府, 並於1958年改為公共圖書館開放,
至2005年在後方新建了大樓, 成為澳門最大的圖書館。
我們當然有入面看看, 圖書館是半冷氣式的開放, 比炎熱的外面冷快就多了,
本來想找找看這裡有沒有收藏了小弟的著作《Italia好好玩》,
但由於沒有太多時間去找, 也只好放棄了,
順道一提, 香港的公共圖書館有收藏拙作(初版)百多本, 可供讀者借閱。
在何東圖書館旁邊有個寫著「聖若瑟修院」的西式入口,
這是Seminario de Sao Jose, 不過修道院並不開放予遊人。
但是從崗頂前地走些下山路,
穿過龍嵩正街, 官印局街 (上面有座澳門印務局Imprensa Oficial),
可以來到風順堂上街及風順堂街, 這裡有個長樓梯入口, 也就是「風順堂」所在:
所謂的「風順堂」其實就是剛剛在前地上修道阮的教堂:
「聖若瑟聖堂」(Igreja de Sao Jose)。
建於1758年落成, 由於當時規模只比「大三巴」Catedral de Sao Paulo細, 故被稱為「三巴仔」,
此教堂收藏了澳門最重要的聖髑: 沙勿略的臂骨 (原收藏在路環島的聖方濟各堂內),
值得一說的是, 在澳門(甚至香港及日本)提到的「聖方濟」,
大多數都不是指「聖方濟的先師」San Francesco di Assisi (阿西西的聖方濟),
而是16世紀的西班牙傳教士San Francisco Javier (聖方濟沙勿略)。
(包括香港50-60年代建成的大角咀聖芳濟書院及荃灣聖芳濟中學都是指沙勿略)
在1999年大修完的教堂不算特別 (啊…這是對於旅居意大利的我而言啦),
但旁邊的小小博物館卻令我感到十分歡喜, 比如第一本葡萄牙文中文字典,
也有詳細介紹了聖方濟沙勿略事跡, 只是被天主教封為「傳教士的主保聖人」的傳教士,
就知道他對於天主教東來傳道有幾大的影響力, 作為耶穌會的創立人之一,
他先後到了印度, 馬六甲, 日本(1549年: 當時日本正值戰國時代), 及於1551年嘗試進入中國明朝,
但在次年去世, 始終未能進入中國傳教, 有趣的巧合是同年尾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 (Matteo Ricci)出生,
利瑪竇於1582年到達澳門並在此學習中文, 而最終身為耶穌會傳教士的他,
成功把天主教帶進去明朝, 他最後亦於北京去世。(拙作《Italia好好玩》有介紹他的故鄉Macerata)
不過, 聖人也要吃飯的, 我們也有點累去先吃個早午餐, 我們在岡頂前地外走了一圈,
發現在風順堂街這邊的餐廳比較有信心, 於是挑了名為「新肥仔記咖啡美食」食麵,
我們分別點了雞翼牛腩麵及魚蛋麵, 價錢並不便宜, 拍得住香港茶餐廳,
這裡的所謂「咖哩」不是平日在香港吃到泰式或印度那種, 其實就是潮州辣油而已,
不過湯頭跟牛腩的味道是不錯的, 麵也有咬勁, 鹼水味不重。
之後, 我們發現了旁邊有家很香港70-80年代屋邨式冰室格調,
名為「永耀咖啡室」(上面相片), 於是又口癢癢進去嘆杯咖啡再出發,
咖啡室內有張海報寫了這裡沖的咖啡威水史, 看了一眼但沒有記住,
其實這裡的熱咖啡不算特別好味 (算我對咖啡嘴刁了, 沒辦法, 我在意大利時間太久了),
反而我更喜歡是地道的陳舊味道, 那種在香港已經好難找到的感覺。
不知不覺跟老死T在咖啡店內嘆了半個小時, 才悠閒地去參觀咖啡店前方的教堂,
聖老楞佐堂(Igreja de Sao Lourenco) :
聖老楞佐堂建於16世紀中葉, 後來經過多次的重修, 成了現在的模樣。
由於看過歐洲及意大利許多誇張的大教堂後, 對於教堂的「要求」實在太高了,
也很難令我從心中發出「嘩!!」的聲音, 但此教堂座落在小山崗上,
從下方馬路抬級而上的感覺還是頗有感覺的。
SHARPE LAW義大利旅遊書《Italia好好玩》已經上市!!
我的博客網誌: http://www.sharpelawtravel.com/
我的臉書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essoefuturo/
我的旅遊團隊: https://www.facebook.com/FUTUROInI/
我的意大利皮: http://www.tunenic.com
我的皮革品牌: http://www.pelle-sg.com/
我的意大利酒: http://www.vinoconte.com/
我的旅遊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rpelaw/
。旅遊景點、行程安排、自由行攻略、推薦景點、客製化包團遊、私人訂製旅行團、Blog遊記待續。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 喜歡意大利, 喜歡旅遊,
歡迎大家Like & Share給更多的朋友認識。
Comments by Facebook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