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手記】殞石旁的天際,到底是甚麼?

某日經過地鐵站,看到有張舞台劇海報,寫著「歌詞X劇場X愛的根源」,對《殞石旁的天際》的劇名很感興趣,很想看看到底可以怎樣將《愛的根源》專輯,融入舞台劇的劇情當中。

<互聯網圖片>

原本以為這會是部音樂劇,也以為是藉《愛的根源》來包裝一個愛情故事,但真正的劇情卻絕非這樣。沒有唱歌環節,編導反而將歌詞寫進劇目,由演員們以對白形式表達。

到底甚麼是「殞石旁的天際」?到底「空虛」是否真的需要狂呼?到底譚詠麟為甚麼要身穿一身白色禮服,到飛鵝山山頂拍唱片封套?連串的問題,答案源於「空洞」。在演出後的分享會,編導王敏豪和對廣東歌相當有研究的朱耀偉教授,提到以《愛的根源》作演出起點的原因。

<互聯網圖片>

當年專輯大碟每首歌,例如《愛在深秋》、《我愛雀斑》、《捕風的漢子》等,都是盛極一時的流行文化。雖然歌詞內容顯得空洞,但卻成為當時最流行火熱的歌。戲裡的主角不停重複「殞石旁的天際,是我的家園,漆黑的天際,是我的根源」,歌詞的虛無飄渺,投射在現今社會的漫無目的,很有諷刺的意味。

不過歌曲的意義除了來自歌詞,還有自身經歷的投射,無論歌詞如何空洞,那些年就已聽過《愛的根源》的樂迷,依然對大碟裡的每首歌也很有感覺,而這也是流行文化可愛之處。雖然筆者也有聽過《愛的根源》大碟裡的歌,但那份共鳴和情懷,是如何翻聽都不可能在當下的年代找到。

另外,選擇《愛的根源》,也跟專輯推出的年份1984有關。這年對香港的歷史是個重要年份,尤其關鍵在於決定了香港的未來-1997年回歸祖國。歌詞裡的那份空洞,正好反映現今香港人對前路的迷茫,三十多年後回望1984年的風華正茂,很自然讓人覺得不勝唏噓,除了憶起以前的愛情,也懷念那個年代的香港。

<互聯網圖片>

本來筆者覺得將歌詞tag落對白的做法,感覺有點奇怪,畢竟日常對白是「口語化」,但歌詞卻是「書面語」,拼起來有種違和感,不過聽過編導的分享後,卻反而覺得用對白演繹歌詞,更能突顯那份諷刺的意味,將空洞的感覺更加誇張地表達。

筆者覺得將歌詞和唱片放進舞台劇,是個很不錯的實驗,假如能夠再插播譚詠麟的原唱,襯托加入歌詞的對白,也許能更流暢地將歌詞融入對白?無論如何,期待再有類似「歌詞X劇場」crossover!大家若然有空的話,不妨也趁這個周末支持一下!

<互聯網圖片>

P.S. 四位演員都很出色,陳康的浮誇、毛曄穎的港女格、陳暐聰的Sugar Baby和馬師雅的舞蹈,都讓首次看舞台劇的筆者看得投入!


《殞石旁的天際》(Once Upon A Time) @浪人劇場
編導:王敏豪
演員:陳康、毛曄穎、陳瑋聰、馬師雅
演出場次:23/1 3pm, 8pm、24/1 3pm
地點: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多媒體劇場


筆者的Facebook專頁「講樂﹒過路人」,有更多廣東歌跟大家分享,希望多多支持!


https://www.facebook.com/shingster1412/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