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唔知道,呢啲國家都踢過世界盃(上)
如果鐘意呢篇文章,歡迎讚好專頁:足球回憶錄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快將舉行,國際足協二百多個成員國當中,僅得三十二支球隊可以亮相決賽周,總有一些球隊能夠長期亮相,亦有一些球隊猶如一剎那光輝般,有幸地出席一兩屆決賽周⋯⋯
印尼 (1938)
香港人對印尼刻板印象不外乎外傭、印尼蝦片和營多撈麵,對它的足球所知甚少,其實它是首個亞洲國家出席決賽周,在外圍賽中,亞洲唯一的名額由印尼和日本爭奪,但日本棄權,印尼最終自動出線。由於當時國家仍被荷蘭殖民統治,故此以荷屬東印度群島名義出戰,並穿上代表荷蘭的橙色球衣。他們第一場世界盃比賽就不幸遇上匈牙利這支東歐勁旅,結果慘吞六球光蛋。當時賽制採取單場淘汰制,結果印尼一場比賽後就打道回府,亦創造出一個不太光彩的紀錄,成為決賽周史上參與最少比賽的國家。
東德 & 剛果(1974)
德國統一前,東德及西德都分別組成國家隊作賽。其中西德為決賽周常客,甚至贏過冠軍;相反東德論成績就黯然失色,一直被比下去,從未亮相過歐國盃,只在1974年出席過唯一一次國際大賽,就是參與一道牆壁之隔所舉行的世界盃。無獨有偶,「兩兄弟」被抽在同一組,儘管在小組賽,東德以一比零贏得那場「內訌」,但兩隊仍能攜手出線至次輪小組賽。然而去到次輪比賽,「兩兄弟」則命運各異,東德不幸與巴西、阿根廷、荷蘭陷入死亡之組,最終三戰一和二負,與阿根廷同得一分,以較佳得失球差排第三出局。東德整個國家,由分裂出來到統一,只參與過六場世界盃賽事。
另一邊的西德則豔壓群雄,決賽更以二比一反勝荷蘭,以東道主身份再度捧盃。(大力神盃從該屆開始使用)
若說「扎伊爾」,港人則較為陌生,其實「扎伊爾」是非洲剛果在1997年前使用的國名,當時國家受著名獨裁者蒙博爾統治,而「扎伊爾」在葡語解作「一條一條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扎伊爾在同屆世界盃,作國家到現時為止唯一一次亮相。非洲在該屆賽事只分到一個席位,由二十四國家撕殺爭奪,經三輪淘汏賽和一輪小組賽後,扎伊爾過五關斬六將,成功出線。 決賽周的首輪分組賽中,扎伊爾與巴西、南斯拉夫、蘇格蘭同組,但實力與他們有太大差距,三戰全敗,失十四球零入球,零分包尾出局,南斯拉夫更送了九隻光蛋給扎伊爾。
巧合的是,小組賽的對手只能從扎伊爾取得三分,其餘兩場都和局收場,三組同分,最終要計算得失球差。正如上述提及,南斯拉夫在扎伊爾手上取得九個得球,已佔進先機出席﹔巴西三戰入三球零失球,蘇格蘭雖然入三球,但與南斯拉夫的對碰中,失了唯一一球,最終前者僅靠一個得失球之差,驚險出線。
科威特(1982)
若問港人對科威特的關鍵字,可能想起石油、戰爭,及在《賭俠》中那個要回家鄉和薩達姆拼命的科威特人。然而在波斯灣戰爭爆發前的1982年,他們能夠出線在西班牙舉辦的世界盃。該屆的外圍賽,是最後一次把亞洲與大洋洲合併為一賽區,二十個國家爭奪兩個出線席位,最終由紐西蘭連同科威特擁手出線(紐西蘭更是在附加賽擊敗中國,取得最後一張入場券)。 科威特在首圈分組賽,與英格蘭、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處第四組。儘管首輪比賽與捷克斯洛伐克賽和一比一,但之後兩輪都宣告落敗,最終三場僅得一分包尾出局。其中與法國的比賽中,完場前法國靠居理斯(Alain Giresse)再入一球,分數板的比數應顯示出法國以四比一擊敗科威特,但一名科威特王室成員隨即走入場內,向球證投訴,表示科威特球員誤將場外哨子聲,當成球證已嗚笛完場,要求球證判入球無效,為免場內局面進一步惡化,妥協判入球無效,但最後法國仍靠博西斯(Maxime Bossis)射入一球,仍以四比一勝出。後來經國際足總調查,判該入球有效,同時罰主球證終生不可再執法,及罰款該王室成員一萬美元。這場比賽亦促成國際足協修例,任何人士不得進入場內,以免與球證爭論而影響判決。
至此科威特在國際賽上浮浮沉沉,實力大不如前,最近數屆亞洲盃亦分組賽出局,更不用說世界盃外圍賽的表現。
加拿大(1986)
以冰球聞名的加拿大,國民對足球的興趣不大,所以足球的發展落後,但球隊仍在1986年出席過隊史上唯一一次世界盃。當時中北美洲共得兩個決賽周席位,主辦國墨西哥已分得一個,餘下一個席位則透過CONCACAF Championship產生,由17個屬會足協爭奪,加拿大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加拿大在決賽周中身處C組,與蘇聯、法國、匈牙利同組。有趣的是,球隊的二十二人陣容當中,其中七人是來自美國的室內足球球隊。說回比賽本身,本身實力與列強差距太大,儘管加拿大以防守行先,但三場比賽仍全數落敗,共失五球,而且一球不入,成為「四零部隊」。
圖片來源:sportsnet.ca,fanpicture,ina.fr,sportskeeda,alamy
四年一度的世界盃快將舉行,國際足協二百多個成員國當中,僅得三十二支球隊可以亮相決賽周,總有一些球隊能夠長期亮相,亦有一些球隊猶如一剎那光輝般,有幸地出席一兩屆決賽周⋯⋯
印尼 (1938)
香港人對印尼刻板印象不外乎外傭、印尼蝦片和營多撈麵,對它的足球所知甚少,其實它是首個亞洲國家出席決賽周,在外圍賽中,亞洲唯一的名額由印尼和日本爭奪,但日本棄權,印尼最終自動出線。由於當時國家仍被荷蘭殖民統治,故此以荷屬東印度群島名義出戰,並穿上代表荷蘭的橙色球衣。他們第一場世界盃比賽就不幸遇上匈牙利這支東歐勁旅,結果慘吞六球光蛋。當時賽制採取單場淘汰制,結果印尼一場比賽後就打道回府,亦創造出一個不太光彩的紀錄,成為決賽周史上參與最少比賽的國家。
東德 & 剛果(1974)
德國統一前,東德及西德都分別組成國家隊作賽。其中西德為決賽周常客,甚至贏過冠軍;相反東德論成績就黯然失色,一直被比下去,從未亮相過歐國盃,只在1974年出席過唯一一次國際大賽,就是參與一道牆壁之隔所舉行的世界盃。無獨有偶,「兩兄弟」被抽在同一組,儘管在小組賽,東德以一比零贏得那場「內訌」,但兩隊仍能攜手出線至次輪小組賽。然而去到次輪比賽,「兩兄弟」則命運各異,東德不幸與巴西、阿根廷、荷蘭陷入死亡之組,最終三戰一和二負,與阿根廷同得一分,以較佳得失球差排第三出局。東德整個國家,由分裂出來到統一,只參與過六場世界盃賽事。
另一邊的西德則豔壓群雄,決賽更以二比一反勝荷蘭,以東道主身份再度捧盃。(大力神盃從該屆開始使用)
若說「扎伊爾」,港人則較為陌生,其實「扎伊爾」是非洲剛果在1997年前使用的國名,當時國家受著名獨裁者蒙博爾統治,而「扎伊爾」在葡語解作「一條一條吞噬所有河流的河」。扎伊爾在同屆世界盃,作國家到現時為止唯一一次亮相。非洲在該屆賽事只分到一個席位,由二十四國家撕殺爭奪,經三輪淘汏賽和一輪小組賽後,扎伊爾過五關斬六將,成功出線。 決賽周的首輪分組賽中,扎伊爾與巴西、南斯拉夫、蘇格蘭同組,但實力與他們有太大差距,三戰全敗,失十四球零入球,零分包尾出局,南斯拉夫更送了九隻光蛋給扎伊爾。
巧合的是,小組賽的對手只能從扎伊爾取得三分,其餘兩場都和局收場,三組同分,最終要計算得失球差。正如上述提及,南斯拉夫在扎伊爾手上取得九個得球,已佔進先機出席﹔巴西三戰入三球零失球,蘇格蘭雖然入三球,但與南斯拉夫的對碰中,失了唯一一球,最終前者僅靠一個得失球之差,驚險出線。
科威特(1982)
若問港人對科威特的關鍵字,可能想起石油、戰爭,及在《賭俠》中那個要回家鄉和薩達姆拼命的科威特人。然而在波斯灣戰爭爆發前的1982年,他們能夠出線在西班牙舉辦的世界盃。該屆的外圍賽,是最後一次把亞洲與大洋洲合併為一賽區,二十個國家爭奪兩個出線席位,最終由紐西蘭連同科威特擁手出線(紐西蘭更是在附加賽擊敗中國,取得最後一張入場券)。 科威特在首圈分組賽,與英格蘭、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同處第四組。儘管首輪比賽與捷克斯洛伐克賽和一比一,但之後兩輪都宣告落敗,最終三場僅得一分包尾出局。其中與法國的比賽中,完場前法國靠居理斯(Alain Giresse)再入一球,分數板的比數應顯示出法國以四比一擊敗科威特,但一名科威特王室成員隨即走入場內,向球證投訴,表示科威特球員誤將場外哨子聲,當成球證已嗚笛完場,要求球證判入球無效,為免場內局面進一步惡化,妥協判入球無效,但最後法國仍靠博西斯(Maxime Bossis)射入一球,仍以四比一勝出。後來經國際足總調查,判該入球有效,同時罰主球證終生不可再執法,及罰款該王室成員一萬美元。這場比賽亦促成國際足協修例,任何人士不得進入場內,以免與球證爭論而影響判決。
至此科威特在國際賽上浮浮沉沉,實力大不如前,最近數屆亞洲盃亦分組賽出局,更不用說世界盃外圍賽的表現。
加拿大(1986)
以冰球聞名的加拿大,國民對足球的興趣不大,所以足球的發展落後,但球隊仍在1986年出席過隊史上唯一一次世界盃。當時中北美洲共得兩個決賽周席位,主辦國墨西哥已分得一個,餘下一個席位則透過CONCACAF Championship產生,由17個屬會足協爭奪,加拿大成為最後的勝利者。
加拿大在決賽周中身處C組,與蘇聯、法國、匈牙利同組。有趣的是,球隊的二十二人陣容當中,其中七人是來自美國的室內足球球隊。說回比賽本身,本身實力與列強差距太大,儘管加拿大以防守行先,但三場比賽仍全數落敗,共失五球,而且一球不入,成為「四零部隊」。
圖片來源:sportsnet.ca,fanpicture,ina.fr,sportskeeda,ala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