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的,都市人)
都市人,這個角色,在我腦海中,就是西裝皮鞋,加上一個公事包的男人;或者要聯想一個女人,就是辦公室套裝,再加一個手袋(不知為何,我第一刻想到的,不是手袋,而是公事包這個詞)。
我總認為這是被教導出來的。我們只會聯繫到我們見過的東西,未見過的東西應該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裹吧。未出來工作的時候,其實我們沒有甚麼都市人的概念,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都市人,身邊每個人都是都市人。每個人都這樣平凡,都市人這個詞你安插到哪個人身上,都沒有甚麼意思的。但只有一個人,我們會深深認識他是都市人,是工作的爸爸或媽媽。
工作的爸爸和媽媽我都曾有過,他們跟我完成了早餐,或送完我上學,就會告訴我,他要上班工作。到我放學回家,功課做完,機都打完,爸爸回到家,媽媽就會跟我說,爸爸加班辛苦了。而父母每日一身的衣服,就是我認識都市人的第一印象,亦是最根深蒂固的印象和圖畫。後來的印象,頂多就是人換了個樣子,但每天工作,重重覆覆的工作生活卻是不變的。
說到這裹,想到一個朋友曾經分享過,一個我都覺得很有趣的觀察。朋友是老師來的,就是那些每天面對天真的中學生的中學老師。學生雖然知道老師是一份職業,但有時卻不明白甚麼是工作。小息時間,當老師拿着很多書本功課回到教員室,同學會到教員室門口找老師,問候了老師一句:「小息不見你的,你去了哪?」臨別老師的時候,又回一句:「下次再找你。」殊不知老師都有情緒,小息是同學的小息,卻不是老師的小息。小息不見你,因為要趕時候去個洗手間;下次再找你,待我休息完再算吧,後會有期,不過遲了更好。同學不在老師的本位,總不明白老師的時間,老師是身處工作的時間,同學是身處上課、小息、和下課的時間。
大家對時間有不同的認識,但到了年齡可以工作的時候,就身處同樣的時間當中。說來慚愧,都市人的時間是恆久的,是習慣來的。不知是誰發明了工作,就是星期一至五是工作,六日就是假期。雖然到了現在,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時間,有的做食肆,要凌晨起床,晚上待食客吃完後,才可以放工;有的做設計,就活在工作,睡覺,和工作的肝臟時間當中。但每個都市人都會建立一套習慣,一套恆常可重覆的時間當中,以便自己可以重覆過着生活。
重覆的時間,有時會有壓力,於是可以找點旅行、吃飯、聚會加入我們身處的習慣之中。或是有多一點動力,就做做義工,加插在自己的生活習慣中。
都市人又有自己的計劃。重覆是不要緊的,我們二十多就出來工作,就會想像三十歲可以升職;四十歲可以有穩定收入,有事業家庭;五六十歲時,「少女亦隨年漸長,走得多麼快」,我們會面對兒女開始有自己的計劃,我們的力量就是送他們去完成他們的計劃。這是都市人的計劃。都市人的計劃不介意重覆,找點年紀的階梯,就會成為一個令人滿意的計劃。
有時想,與其說這是都市人的計劃,不如說這是都市人的想像。我們既不知明日會怎樣,但又會很自然去想像一個計劃。後續的經歷,多半我們只會界定為,這個夢想能夠實現,或是這個夢想未能實現。說得清楚一點,若果你立志成為一個醫生,你花了生命起初的二十年,努力讀書,就會被你理解為邁向醫生的計劃。若後來考上,就成了,就找另一個都市人的想像,再去實現。若果不能考上,我們就會理解為這二十年浪費了,做不上醫生。
說到這裹,彷彿就走向一個節奏,都市人是重覆、慣性、活在自己的計劃和想像之間。彷似負面,但坦白說,我同活在都市人的節奏中,身體和心理倒沒有告訴我甚麼問題。若果身心有問題,都可以用都市病的治癒法,找醫生處理掉,以便自己重活在都市節奏中,重要的是能夠繼續生活。
今日我只想描述一下都市人的想像和劇本。我們設定了這個角色和劇本,就活在這場戲之中。
後續會寫明日的事。
#為日常思緒留下筆記 #Stepasidehk
===== ===== ===== =====
FB: @stepasidehk
IG: stepasidehk
Fanpiece: 不連貫,Step aside (品味生活)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w4bp40RJZ9M
我總認為這是被教導出來的。我們只會聯繫到我們見過的東西,未見過的東西應該不會出現在我們的腦子裹吧。未出來工作的時候,其實我們沒有甚麼都市人的概念,因為我們本來就是都市人,身邊每個人都是都市人。每個人都這樣平凡,都市人這個詞你安插到哪個人身上,都沒有甚麼意思的。但只有一個人,我們會深深認識他是都市人,是工作的爸爸或媽媽。
工作的爸爸和媽媽我都曾有過,他們跟我完成了早餐,或送完我上學,就會告訴我,他要上班工作。到我放學回家,功課做完,機都打完,爸爸回到家,媽媽就會跟我說,爸爸加班辛苦了。而父母每日一身的衣服,就是我認識都市人的第一印象,亦是最根深蒂固的印象和圖畫。後來的印象,頂多就是人換了個樣子,但每天工作,重重覆覆的工作生活卻是不變的。
說到這裹,想到一個朋友曾經分享過,一個我都覺得很有趣的觀察。朋友是老師來的,就是那些每天面對天真的中學生的中學老師。學生雖然知道老師是一份職業,但有時卻不明白甚麼是工作。小息時間,當老師拿着很多書本功課回到教員室,同學會到教員室門口找老師,問候了老師一句:「小息不見你的,你去了哪?」臨別老師的時候,又回一句:「下次再找你。」殊不知老師都有情緒,小息是同學的小息,卻不是老師的小息。小息不見你,因為要趕時候去個洗手間;下次再找你,待我休息完再算吧,後會有期,不過遲了更好。同學不在老師的本位,總不明白老師的時間,老師是身處工作的時間,同學是身處上課、小息、和下課的時間。
大家對時間有不同的認識,但到了年齡可以工作的時候,就身處同樣的時間當中。說來慚愧,都市人的時間是恆久的,是習慣來的。不知是誰發明了工作,就是星期一至五是工作,六日就是假期。雖然到了現在,每個人會有不同的時間,有的做食肆,要凌晨起床,晚上待食客吃完後,才可以放工;有的做設計,就活在工作,睡覺,和工作的肝臟時間當中。但每個都市人都會建立一套習慣,一套恆常可重覆的時間當中,以便自己可以重覆過着生活。
重覆的時間,有時會有壓力,於是可以找點旅行、吃飯、聚會加入我們身處的習慣之中。或是有多一點動力,就做做義工,加插在自己的生活習慣中。
都市人又有自己的計劃。重覆是不要緊的,我們二十多就出來工作,就會想像三十歲可以升職;四十歲可以有穩定收入,有事業家庭;五六十歲時,「少女亦隨年漸長,走得多麼快」,我們會面對兒女開始有自己的計劃,我們的力量就是送他們去完成他們的計劃。這是都市人的計劃。都市人的計劃不介意重覆,找點年紀的階梯,就會成為一個令人滿意的計劃。
有時想,與其說這是都市人的計劃,不如說這是都市人的想像。我們既不知明日會怎樣,但又會很自然去想像一個計劃。後續的經歷,多半我們只會界定為,這個夢想能夠實現,或是這個夢想未能實現。說得清楚一點,若果你立志成為一個醫生,你花了生命起初的二十年,努力讀書,就會被你理解為邁向醫生的計劃。若後來考上,就成了,就找另一個都市人的想像,再去實現。若果不能考上,我們就會理解為這二十年浪費了,做不上醫生。
說到這裹,彷彿就走向一個節奏,都市人是重覆、慣性、活在自己的計劃和想像之間。彷似負面,但坦白說,我同活在都市人的節奏中,身體和心理倒沒有告訴我甚麼問題。若果身心有問題,都可以用都市病的治癒法,找醫生處理掉,以便自己重活在都市節奏中,重要的是能夠繼續生活。
今日我只想描述一下都市人的想像和劇本。我們設定了這個角色和劇本,就活在這場戲之中。
後續會寫明日的事。
#為日常思緒留下筆記 #Stepasidehk
===== ===== ===== =====
FB: @stepasidehk
IG: stepasidehk
Fanpiece: 不連貫,Step aside (品味生活)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w4bp40RJZ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