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時間—假如末日再拉長一點
我必須用「假如」這個詞,才可以寫下去。否則,我們會把充滿疫情的今日當作末日,只是延續末日的終末感。但是,末日就無法如它的詞義「最後一日」真實地呈現下去。我們以為末日是最後一日,但結果我們把末日放到今日,將他帶到明日面前,就摧毀了末日。
末日知道她即將命不久矣,這是所有人都對她說的話。
我們作為旁觀的人,無法領略末日的心情,就是她即將會死去,但卻沒有一絲的衝動,只有即將赴死的感覺一直漫延在末日的房間。這種感覺沒有被壓縮在幾秒的時間,反而是一直延續下去。但末日無法恐懼,因為瀕死的感覺漫延在她的身體的每一吋皮膚上面,她無法因為不明白或感覺不真實而恐懼。她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就是一種瀕死的感覺依舊持續著,沒有人告訴她這種感覺會因為死亡而消失。而末日自己偶而習慣了這種感覺,她抽離一點去感覺當前的時間,有一種被異化的感覺。某程度來說,她離死亡的距離被定住,反而壓制了瀕死的感覺,令她不會叫嚷得太大聲。因為瀕死的狀態似乎被定住,反而把瀕死顯得不真實一點,只是沒有把瀕死的感覺消滅。但是,整個瀕死的感覺、整個房間都將她壓制著,異化了她的心志。證據就是她的思緒一直被瀕死的感覺充斥著,所思所想所感受都只有瀕死的情緒而已。你只能說,瀕死最恐懼的感覺就只是它壓制住你,強逼你去恐懼。其餘一切,除非你真心恐懼死亡,否則瀕死的恐懼感沒有什麼複雜的手段和智慧在裏頭,就只是一種精神的強暴而已。但別理解錯,我不停用「只是」這個詞去限制瀕死,不代表它不強大。它依舊拿著武器攻擊著末日的心智。
彷彿時間和故事被定住,刻在黑白的畫布直到真正意義的末日來臨為止。但這個假設不盡真實,因為有人進入了末日的房間,打破了這一切。那個打開末日房間的人,叫做今日。
今日平常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間,他平日在房間忙得很。一張張的計劃書、一紙紙的記錄,加上一張工作枱,就是平常充斥今日眼睛的大部份影像。偶而,在今日房間兩邊的末日和昨日,會探訪一下今日在做什麼。從末日口中,今日是一個很忙的人,時間在今日的房間好像特別長一樣。似乎什麼事情都不會完全佔據今日的房間,總是留有一點空間。但從昨日的口中,今日做的事似乎總是帶點虛幻,有點無從預計的感覺。但說多一點,今日做的事卻每每帶點道理,總是合情合理。從昨日到末日的眼光看來,他們似乎很熟悉今日要做的事,但你若果要他們說多一點,他們說到口邊,總是說不出具體的東西。但他們都很確定,他們很羨慕今日做的事情,儘管他們不會模仿今日做的事。
然而今天不想談今日,儘管今日的房間一如既往的迷人,但今日走出了自己的房間,來到末日的房間。就如起初說的一樣,今日以為末日即將命不久矣。他輕輕叩門進去,對末日說了一句:「我來,是要跟你說聲再見。」末日有點不知所措。與其順應自然對今日說聲「謝謝」,把一切看為禮序一樣,反倒末日心中特別感覺到那份不尋常。就是即將邁向真正的末日,但仍然要像禮序一樣去迎接這一切。加上一句:「即或這一切從來都是不受歡迎?」
也許,你在房壁的振動中,聽到末日的想法。「這一切都是不受歡迎」,但這一切原來只是包括那個真正意義的末日,而並不是這一切。但不知是聽者有意,或是末日的想像太凌厲,好像末日真的可以把這一切都拖進末日裏頭。但當末日這樣想,旁觀的我們免不得要懷疑一下:「為何真正意義的末日可以容納到這一切呢?」
也許今日都想到這個問題,但他的用詞卻有一點分別。就是把「容納」變為「摧毀」。今日選擇相信那個真正意義的末日。就是一切都將被摧毀,把最後一日的末日帶到連最後一日都沒有盛餘。就是這樣,末日的心被今日的說詞摧毀了。
末日在今日提出再見後,呆了一段時間,就在今日和末日之間的一段時間中。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彷彿無言正好為這一段對話結尾。但想到要為一段邁向真正末日的對話結尾,末日只好順應這個結尾的想像,用禮序般的回應「謝謝」送別了今日。
送別了今日後,末日想到他離最後的時刻,又近了一步。這種感覺從今天開始,一直彌漫著。近了一步,又恰似又近了一步。這種虛幻的感覺似乎不斷麻醉著末日。末日自己感覺到這種感覺,就好像喝醉了酒,又好像想睡又不去睡的,結果血液被一團團的酒精麻痺。我必須說,若果你不是行禮如儀的去拜會末日,你一定察覺到末日對那種真正意義的末日,有著跟「想睡又不去睡」一樣的身體知覺。
若果行禮如儀的跟末日打招呼,抱著那種真心相信,幾乎要鞠躬道謝末日的心情,我只能說,把真正意義的末日帶到末日面前的,就是這類懷著必死決心的信徒。但末日的說詞,說了一句謝謝後,似乎把今日帶來的末日留在末日自己的房間。別管今日出去之後如何,當他真心相信他道別了末日後,他又過著自己故我的生活,但他一點都察覺不到,原來末日收納了他想像的末日,今日依舊是今日。今日走出房間後,好像從來都沒有見過末日一樣,你也不好說他今天是否末日的信徒。
道別了今日,「想睡又不去睡」的末日總是在這種似醉還醒的狀態下糾纏。末日很清醒,他知道一旦他睡去,就有機會過去一日,迎來真正最後一天 – 末日的過去。但令末日過去,又似乎令他帶有一絲惶惑。畢竟末日過去的話,就似乎意味著末日自己真的會被銷毀。但陷入整個狀態下的前提,是末日抱著邁向末日的想法,才會有這樣的糾纏。若果你觀察入微,你會發現縱使末日抱著邁向真正末日的想法,他倒是那個最忠實頑抗真正末日的人。而不像想像末日的今日,把末日的想像留給別人,又乖乖回到故我的生活圈子裏頭。
咯咯咯……房門又被打開,是一個限陌生的面孔。末日離開他「想睡又不去睡」的狀態,迎來跟他自己,以及跟他抱在心頭的末日都不相識的訪客。末日聽到來自訪客的問候和介紹,是一個名為「明日」的人。末日不認識這個人,但有印象從今日口中曾聽過這個鄰居。末日肯定這個鄰居住在他的房間附近,只是每次只是看到他離開房間,到轉角樓梯扔垃圾的身影,總覺得這個鄰居神出鬼沒。只是末日經常留在自己房間很不同。但是,也許明日都有相似的想法?末日是那個偶而打開房門,偷望明日的人?似乎這兩個的想法,倒是有點心靈相通。也許是心靈相通,也許是莫名的理由,明日打開末日的房門,探訪他的鄰居。
有一點不同,明日的舉止有點別樹一幟,帶有一種特立獨立的個性。說的是,他沒有一種邁向末日,那種彷似必然的禮序。明日帶著一種熟悉的眼光,打量著末日的房間。他沒有一絲窺探的眼神,倒不怕末日的一切。不怕那種末日自以為帶著詛咒般的惶惑眼神。但有趣的是,他彷似熟悉末日的一切。雖然熟悉,但又沒有像今日一樣,被末日吞噬了一部份。打從今日或末日的心裏,我們應該找不著明日那種無懼的原由。但明日又是否那種無從想像、又或不可理喻的存在?誠然不是。
打從末日真誠以為真正末日的到臨,末日又想像有點東西能夠盛載這一切。不是今日那種以為真正末日會摧毀一切的想法,末日以為真實一直被盛載、成全。所以有別樣的東西能夠盛載一切,倒不覺得新奇。或許這就是末日跟明日那種看似陌生,但形同摯友,不用多行禮序的熟落感覺。
成當末日想乘著明日自我介紹後,報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舌頭吐不出他的名字。名字沒有聲音,好像末日都沒有他的聲音或身份。但似乎一種熟悉感帶著能夠盛托一切的力量。沒有名字的陌生感倒變得不太乏力。末日用明日的名字向他打聲招呼:「你好。明日。」他似乎沒有迎到真正的末日,反而把明日接來。
#Stepasidehk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vGF1d7MU9MM/
末日知道她即將命不久矣,這是所有人都對她說的話。
我們作為旁觀的人,無法領略末日的心情,就是她即將會死去,但卻沒有一絲的衝動,只有即將赴死的感覺一直漫延在末日的房間。這種感覺沒有被壓縮在幾秒的時間,反而是一直延續下去。但末日無法恐懼,因為瀕死的感覺漫延在她的身體的每一吋皮膚上面,她無法因為不明白或感覺不真實而恐懼。她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事。就是一種瀕死的感覺依舊持續著,沒有人告訴她這種感覺會因為死亡而消失。而末日自己偶而習慣了這種感覺,她抽離一點去感覺當前的時間,有一種被異化的感覺。某程度來說,她離死亡的距離被定住,反而壓制了瀕死的感覺,令她不會叫嚷得太大聲。因為瀕死的狀態似乎被定住,反而把瀕死顯得不真實一點,只是沒有把瀕死的感覺消滅。但是,整個瀕死的感覺、整個房間都將她壓制著,異化了她的心志。證據就是她的思緒一直被瀕死的感覺充斥著,所思所想所感受都只有瀕死的情緒而已。你只能說,瀕死最恐懼的感覺就只是它壓制住你,強逼你去恐懼。其餘一切,除非你真心恐懼死亡,否則瀕死的恐懼感沒有什麼複雜的手段和智慧在裏頭,就只是一種精神的強暴而已。但別理解錯,我不停用「只是」這個詞去限制瀕死,不代表它不強大。它依舊拿著武器攻擊著末日的心智。
彷彿時間和故事被定住,刻在黑白的畫布直到真正意義的末日來臨為止。但這個假設不盡真實,因為有人進入了末日的房間,打破了這一切。那個打開末日房間的人,叫做今日。
今日平常很少走出自己的房間,他平日在房間忙得很。一張張的計劃書、一紙紙的記錄,加上一張工作枱,就是平常充斥今日眼睛的大部份影像。偶而,在今日房間兩邊的末日和昨日,會探訪一下今日在做什麼。從末日口中,今日是一個很忙的人,時間在今日的房間好像特別長一樣。似乎什麼事情都不會完全佔據今日的房間,總是留有一點空間。但從昨日的口中,今日做的事似乎總是帶點虛幻,有點無從預計的感覺。但說多一點,今日做的事卻每每帶點道理,總是合情合理。從昨日到末日的眼光看來,他們似乎很熟悉今日要做的事,但你若果要他們說多一點,他們說到口邊,總是說不出具體的東西。但他們都很確定,他們很羨慕今日做的事情,儘管他們不會模仿今日做的事。
然而今天不想談今日,儘管今日的房間一如既往的迷人,但今日走出了自己的房間,來到末日的房間。就如起初說的一樣,今日以為末日即將命不久矣。他輕輕叩門進去,對末日說了一句:「我來,是要跟你說聲再見。」末日有點不知所措。與其順應自然對今日說聲「謝謝」,把一切看為禮序一樣,反倒末日心中特別感覺到那份不尋常。就是即將邁向真正的末日,但仍然要像禮序一樣去迎接這一切。加上一句:「即或這一切從來都是不受歡迎?」
也許,你在房壁的振動中,聽到末日的想法。「這一切都是不受歡迎」,但這一切原來只是包括那個真正意義的末日,而並不是這一切。但不知是聽者有意,或是末日的想像太凌厲,好像末日真的可以把這一切都拖進末日裏頭。但當末日這樣想,旁觀的我們免不得要懷疑一下:「為何真正意義的末日可以容納到這一切呢?」
也許今日都想到這個問題,但他的用詞卻有一點分別。就是把「容納」變為「摧毀」。今日選擇相信那個真正意義的末日。就是一切都將被摧毀,把最後一日的末日帶到連最後一日都沒有盛餘。就是這樣,末日的心被今日的說詞摧毀了。
末日在今日提出再見後,呆了一段時間,就在今日和末日之間的一段時間中。說長不長,說短不短,彷彿無言正好為這一段對話結尾。但想到要為一段邁向真正末日的對話結尾,末日只好順應這個結尾的想像,用禮序般的回應「謝謝」送別了今日。
送別了今日後,末日想到他離最後的時刻,又近了一步。這種感覺從今天開始,一直彌漫著。近了一步,又恰似又近了一步。這種虛幻的感覺似乎不斷麻醉著末日。末日自己感覺到這種感覺,就好像喝醉了酒,又好像想睡又不去睡的,結果血液被一團團的酒精麻痺。我必須說,若果你不是行禮如儀的去拜會末日,你一定察覺到末日對那種真正意義的末日,有著跟「想睡又不去睡」一樣的身體知覺。
若果行禮如儀的跟末日打招呼,抱著那種真心相信,幾乎要鞠躬道謝末日的心情,我只能說,把真正意義的末日帶到末日面前的,就是這類懷著必死決心的信徒。但末日的說詞,說了一句謝謝後,似乎把今日帶來的末日留在末日自己的房間。別管今日出去之後如何,當他真心相信他道別了末日後,他又過著自己故我的生活,但他一點都察覺不到,原來末日收納了他想像的末日,今日依舊是今日。今日走出房間後,好像從來都沒有見過末日一樣,你也不好說他今天是否末日的信徒。
道別了今日,「想睡又不去睡」的末日總是在這種似醉還醒的狀態下糾纏。末日很清醒,他知道一旦他睡去,就有機會過去一日,迎來真正最後一天 – 末日的過去。但令末日過去,又似乎令他帶有一絲惶惑。畢竟末日過去的話,就似乎意味著末日自己真的會被銷毀。但陷入整個狀態下的前提,是末日抱著邁向末日的想法,才會有這樣的糾纏。若果你觀察入微,你會發現縱使末日抱著邁向真正末日的想法,他倒是那個最忠實頑抗真正末日的人。而不像想像末日的今日,把末日的想像留給別人,又乖乖回到故我的生活圈子裏頭。
咯咯咯……房門又被打開,是一個限陌生的面孔。末日離開他「想睡又不去睡」的狀態,迎來跟他自己,以及跟他抱在心頭的末日都不相識的訪客。末日聽到來自訪客的問候和介紹,是一個名為「明日」的人。末日不認識這個人,但有印象從今日口中曾聽過這個鄰居。末日肯定這個鄰居住在他的房間附近,只是每次只是看到他離開房間,到轉角樓梯扔垃圾的身影,總覺得這個鄰居神出鬼沒。只是末日經常留在自己房間很不同。但是,也許明日都有相似的想法?末日是那個偶而打開房門,偷望明日的人?似乎這兩個的想法,倒是有點心靈相通。也許是心靈相通,也許是莫名的理由,明日打開末日的房門,探訪他的鄰居。
有一點不同,明日的舉止有點別樹一幟,帶有一種特立獨立的個性。說的是,他沒有一種邁向末日,那種彷似必然的禮序。明日帶著一種熟悉的眼光,打量著末日的房間。他沒有一絲窺探的眼神,倒不怕末日的一切。不怕那種末日自以為帶著詛咒般的惶惑眼神。但有趣的是,他彷似熟悉末日的一切。雖然熟悉,但又沒有像今日一樣,被末日吞噬了一部份。打從今日或末日的心裏,我們應該找不著明日那種無懼的原由。但明日又是否那種無從想像、又或不可理喻的存在?誠然不是。
打從末日真誠以為真正末日的到臨,末日又想像有點東西能夠盛載這一切。不是今日那種以為真正末日會摧毀一切的想法,末日以為真實一直被盛載、成全。所以有別樣的東西能夠盛載一切,倒不覺得新奇。或許這就是末日跟明日那種看似陌生,但形同摯友,不用多行禮序的熟落感覺。
成當末日想乘著明日自我介紹後,報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舌頭吐不出他的名字。名字沒有聲音,好像末日都沒有他的聲音或身份。但似乎一種熟悉感帶著能夠盛托一切的力量。沒有名字的陌生感倒變得不太乏力。末日用明日的名字向他打聲招呼:「你好。明日。」他似乎沒有迎到真正的末日,反而把明日接來。
#Stepasidehk
==== ==== ==== ====
Photo Credit:
https://unsplash.com/photos/vGF1d7MU9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