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推智能眼鏡 SmartEyeglass,夠膽就預訂
這貨還不如Google眼鏡呢!?
近日,Sony公司宣佈推出了其首款增強現實智能眼鏡 SmartEyeglass 開發者版本,目前全球十個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可在三月預訂該產品。儘管 SmartEyeglass 和早期其他已經悲劇的某智能穿戴設備產品有着一些相同點,但需要「嚴正聲明」的是 SmartEyeglass 絕非Google眼鏡。實際上就外媒反饋來看,還要更差,更更差!
話説Google已經明確了暫時停下在智能眼鏡產品上前進的腳步,並將相應產品部門交由 Nest 恆温器創始人以及 iPod 之父託尼·法德爾(Tony Fadell)負責並重新調整改組,出於Google所留下來的智能眼鏡市場空間的考慮,為之興奮的Sony正竭盡全力去開發這塊巨大的市場。據瞭解,Sony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計劃是要在 2016 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會上亮相。儘管在智能眼鏡市場上鮮有挑戰,但是Sony的 SmartEyeglass 看起來更像是一款註定失敗的產品,Sony的攻城獅們似乎沒有汲取Google眼鏡在消費電子產品領域的教訓。
這貨都有甚麽配置?
Sony SmartEyeglass 的兩幅鏡片上都能顯示出增強現實畫面,相較於Google研眼鏡的單鏡片而言,的確會為佩戴者提供更位清晰和舒適的圖形化界面。SmartEyeglass 通過連接到一個專門的有線控制器模塊來實現所有功能,該模塊實際上是一個電池、揚聲器、麥克風以及觸控界面的綜合體設備,是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的一個極為重要的部件。
圖為:Sony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產品推廣視頻截圖。搞笑畫外音:推廣視頻的女主帶上之後,「尷尬」地微笑了,心中默唸「不要被人看到」。
儘管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貌似解決了一系列智能眼鏡產品的問題,比如前文所提到的極其有限的屏幕顯示、難以掌握的觸控界面,但同樣也放大了智能眼鏡產品的缺陷。坦白來講,SmartEyeglass 的外觀真的是其醜無比。對於可穿戴智能設備而言,產品本身的功能還倒是其次,畢竟沒有人會穿戴一幅如此吸睛的「曝醜」裝備。料想 SmartEyeglass 最終的歸宿也就是書桌的抽屜啦!
此外,我們在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的推廣視頻中並未看到什麼革命性或者十足有趣的功能特性,充其量就是對已有智能眼鏡功能的再次包裝而已,十足一個「舊酒裝新瓶」。
你想要那種無需緊盯智能手機就能獲得分路段顯示的導航服務嗎?其實搭載 Android Wear 平台的智能手錶(無論是否內置 GPS 傳感器)早已實現。而那語音轉文本的即時短信功能呢?Android Wear 也自然搞掂啦!
如果你真的巴不得立即發送相片給好友,首選的還是智能手機的攝像頭,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的攝像頭僅僅只有 300 萬(Google眼鏡的攝像頭是 500 萬像素)。此外Sony官方聲稱 SmartEyeglass 的電池續航時間僅有兩個小時多一些,這並不包括使用攝像頭的能耗,相比之下Google眼鏡的電池續航時間高達一天。
SmartEyeglass 真的是無與倫比的醜啊!男主人帶上去是不是有超級忍者龜的感覺?
SmartEyeglass 開發者版本出沒,開發者請小心
Sony之所以在近期推出開發者版本的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就是為了在明年正式發佈零售版之前,鼓勵並吸引開發者們開發儘可能多的智能眼鏡應用。此外Sony似乎在暗示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更適合用於大型公司,也就是商業化用途。在上個月的產品演示會上,Sony用的就是在 APX Labs 的產品使用視頻。在該視頻中,APX 公司展示了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如何指引倉庫工人將相應的盒子搬到相應的地方,或者在改造引擎工作中,給予機械工程師增強現實支持。
即便如此,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也終究逃不了失敗的命運。倉庫搬運工人很可能不會去「享受」佩戴如此愚笨智能眼鏡設備的工作過程,尤其是拖着一個帶着線控制模塊。對於機械工程師而言,工作期間手上基本上都很髒,佩戴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工作的感覺也很難令人愉悦。
除非Sony公司能給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產品來個洗心革面,最起碼要換個名字。否則 SmartEyeglass 就真的爛在抽屜了。
據瞭解,目前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開發者版本在德國和英國的預售價分別是 670 歐元和 520 英鎊,此外不久之後也會對美國和日本地區的消費者開放預售,價格分別是 840 美元和 10 萬日元。另外,法國、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時、荷蘭以及瑞典的商業用户可在下個月 SmartEyeglass 智能眼鏡開發者版本發售之際正式購買。
資料來源: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