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逐失敗的「奔月工廠」Google [x](下)


創見乾貨:

《追逐失敗的奔月工廠 Google [x] 中》,我們看到了負責人對 Google Glass,無人汽車等項目的介紹,瞭解了它們都經歷過怎樣讓開發者苦惱的失敗。現在,讓我們來了解更多。看看無人機項目,以及能夠從高空中進行風力發電的風箏都是怎樣一回事?!

關於無人機項目 Wing

當 Wing 項目剛剛上馬的時候,第一個躍入我們腦海中的問題就是:「目前市面上有沒有現成的飛行器供我們使用?」如果有的話那簡直真的是太棒了!因為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將注意力放在軟件開發,傳感器技術等問題上,大大縮短了學習時間和降低了學習成本。但是讓人遺憾的是,我們想的太好。目前市面上壓根沒有一款飛行器材能夠稍微接近我們的目標。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我們需要飛行器以怎樣的方式升空以及降落呢?最後我們研究出來的是「尾坐式」飛行器。(Tail-Sitter)。這種飛行器以「屁股」着地,在起飛的時候就如同直升飛機那樣垂直升起,但是在降落的時候又像普通的民航客機一樣向前俯衝的降落。到了終點之後它又切換到了垂直升起的模式上了。這種飛行形態從機械上來説是簡單的,但是從操作控制系統上來説難過了其他任何飛行設備。所幸運的是,最初的 Wing 項目團隊成員都是精於操作控制系統的精英,這似乎就非常準確的應對上了項目最大的技術難題。

但不幸的是,這種「尾坐式」飛行器似乎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它沒有辦法在強風中進行起飛,當它前進或者後退的時候,總是把貨物晃動的亂七八糟。我相信在經過 8 個月的研究開發之後,,團隊中有一半的人都覺得這不可行,將近 80% 都人認為這個項目還需要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實現真正的突破性進展。但是我們並沒有放棄,因為我們都很討厭堅持某些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選擇。另外一方面,我們也確實想越快將這個產品帶到外面的世界裏,如果我們現在就退回去了,似乎就完全放棄了某種處於 Google X 項目最核心的一項技術。當時團隊對這個問題爭論的很兇。後來 Sergey 做出了一個決定,給團隊劃定了一個時間底線,從當時開始算就 5 個月的時間,並且要求將某些物流遞送方面的問題轉包給非 Google 的人士供他們研究。這個決定有着雙重的意義:一方面,因為只有短短的 5 個月的時間,似乎沒有更多的選擇,團隊只好專注於目前的"尾坐式"設計。鑑於我們已經知道了這個設計並不是很可靠,這似乎從某些角度上來看並不是一個很正確的舉動,另外一方面,我們確實把它交到了外部人員的手中,主要是去年八月份 Google 在澳大利亞的 Queensland 所展開的產品展示和技術交流活動。這些非 Google 的研究人員給這個項目提供了全新的思路,我們從中學到了太多太多。儘管我們在錯誤的「尾坐式」設計上又堅持了 5 個月的時間,但是一部分去澳大利亞展開學習交流的技術人員回來了之後,他們真的從之前的枷鎖中解脱了出來,全新的思路給了他們各種想要嘗試的衝勁,再也沒有什麼時間底線在他們頭腦中給其壓力了, 其設計思路也完全從"尾坐式"設計中解脱出來了。現在證明當時 Sergey 的決策是正確的,即便我們堅持了錯誤的設計將近 5 個月的時間,但其最大的價值在於,我們整個團隊能夠走出門來,積極的與外部人員展開交流,從而真正實現一些思路上的轉變。

這裏要多説一句,這個項目的研發團隊就在去澳大利亞之前還在考慮着是否能夠將市面上的飛行器拿過來供團隊使用,到最後還是證明了不可行。所以他們就決定自己開發出一種全新的飛行器,持續了一兩個月的時間後他們就去澳大利亞了。等他們回來的時候,他們在這款全新的飛行器上下足了功夫,設計了控制操作系統,搭載在它身上的傳感器,以及它提供物流遞送服務的方式。我們很期待在今年的下半年告訴你他們最新的進展情況。

天上飄着的「發電風箏」



現在我要跟你們講一個 Google 的「為了失敗而失敗」的故事。在 Google X 項目中,有一個項目獲得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它就是 Makani。這個項目的目標是打造出來一款懸浮的風力渦輪機,或者用一個更加通俗易懂的名字就是「供電風箏」。它能夠充分利用風能來發電,而成本只是傳統風力渦輪機發電成本的很小一部分。這樣一款系統能夠大大推動人類走向循環型能源主導的未來。

風力發電機的最主要原理就是,你越在高處,風力也就越大,風力越大都能帶來更多的電力。但是如今的風力渦輪機組都是相當巨大,無論是建造,運輸到相應的地點,以及整個安裝好都是需要花費巨大的成本的。它們一般都高達 100 米,重約 200 噸到 400 噸。並且並不是你想的那樣,建造的風力渦輪機越是高大,所產生的淨收益也越好。

如今,我們將在下個月進行試飛的「電力風箏」Makani 的重量僅僅只有這些傳統風力發電裝置的百分之一,而它在空中的高度將達 250 米,在那裏風力將更加強勁穩定。它通過牽引的繩子來傳導電,並且使得它的螺旋槳能夠像是"尾坐式飛行器"那樣,當繩子放到了大概 450 米的時候,它就進入了「側風飛翔」模式,當風進入到我所指的這些圓圈的時候,這些螺旋槳將成為 8 個飛行中的風力渦輪機組,通過牽引線向我們傳導 600 千瓦的電力!

我們下個月即將進行試飛的「電力風箏」大概是 84 英尺寬。其實我們有各種大小不一的版本,你通過各種版本的實際飛行來掌握它們與環境之間的適應程度。之前我們最開始研發出來的「風箏」是 28 英尺寬。對於這些大小不一的版本,拉利佩奇曾經對我直言不諱的表示過:這麼多版的風箏,他希望我們至少有 5 次實驗完全失敗掉。當然,他並不是希望我們在安全上有什麼疏漏,他的本意就是希望我們能夠不斷的給自己壓力,讓我們通過失敗的案例儘可能快速的學習到研發所需要的一切信息。他就是希望我們能儘可能的經歷失敗。在這樣奇怪的要求下,們將其中的一個試飛地點定在了北美風力最大,也是氣象條件變幻最複雜的地形上:加利福尼亞州的 Pescadero 的 Pigeon Point。那裏風向能夠以九十度角變換,風力時速能在幾秒的時間裏面變換 20 米。我們就是這樣勇於去挑戰極限,去嘗試最為複雜的環境,從中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的信息。

失敗有很多種類,其中有一種是你沒有察覺到它的降臨。之前你可能覺得項目中的某個環節特別的簡單,到頭來才發現那是最困難的部分。這在 Project Loon 項目上可見一斑。我們完全了低估了讓氣球在一定時間內懸浮在某個位置上的難度。在 2013 年的 6 月份,我們第一次在新西蘭進行試飛氣球,我們曾經有過讓某些氣球在天上停留大概幾天時間,但是大部分情況氣球只能在天上停留幾個小時。剛開始我們覺得這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兒吧。把這種高強度的氣球(非彈性的)升空,在天上待上幾個月的時間,可是後來我們不斷的嘗試,不斷的失敗。我們才意識掉曾經以為的最容易的部分,成為了擋在面前的一塊頑石。

關鍵問題出在我們往往是在地面上檢查這些氣球,一切狀況都非常良好。然後我們會將它放飛到距離地面 6 萬英尺甚至 8 萬英尺的地方。那個時候氣球就開始出現一些緩慢的泄露現象。當氣球上升到了一定高度,那無疑就像是給氣球紮了一針。經過我們的研究,氣球一旦出現在壓力僅為大氣壓力 2% 的環境,泄露就會發生,並且晝夜輪轉所產生的巨大的温差變化,以及劇烈風速的種種影響。那麼我們該如何去察覺到這些泄露現象的發生呢?我們該如何在地面上將這一問題非常完整的複製重現出來呢?去年冬天,我們在 South Dakota 的極地漩渦處模擬了上述情境,氣壓一樣,温度一樣,看看從中我們能夠學到什麼。

最後的話

在做總結之前,讓我們説回到「無人駕駛汽車」上吧。這個團隊的人為了儘可能的多瞭解路況,交通和車子的性能,為了找出到底出現怎樣的情境會阻礙影響到無人汽車的臨場表現,每天都要在城市中開上千公里,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選擇一種更加簡單的方式。兩年前我們就已經開發出來了一種高速公路上可供上班族上下班的交通方式。

在 2012 年的秋天,我們想從那些非無人汽車研發小組的 Google 同事們那裏獲得反饋。我們詢問了是否有人願意使用我們的這款 Lexus 無人汽車,用它來上下班。他們只要輕輕按下一個按鈕,一切就都交給汽車來處理了。只是在汽車馬上到達高速公路出口的時候,司機需要重新掌管起來駕駛權,走完剩下的路。如果我們選擇向市場推出這樣的產品,本來就應該能賺的盆滿鉢滿了。

但是,現實生活中的種種狀況讓我們開始意識到不能就到此為止。我們應該將研發方向僅需向前拓展。人是會做傻事的。如果你真的將人作為安全的最後保障,這完全説不通的。當消費者購買了你的無人駕駛汽車,就是完全將信任寄託在汽車的身上。人雖然是理性的,但是本來應該百分之百的控制汽車的時候,人在發短信聊天的情況也多了去了。所以,我們不能安全的最後底線寄託在人的身上。既然你要開發出來的是無人駕駛汽車,那麼就應該徹底取消掉方向盤這樣的東西!這款存在於我們概念中的汽車將會更加精簡,從 A 點到 B 點,只需要輕輕按一下按鈕就徹底完成了人所需要做的一切事情。

這就是我們勇敢迎接失敗的另外一個小的插曲。有些時候,「失敗」這個字眼並不一定就意味着「還沒有成功」。你可以將「失敗」理解為「我們嘗試過了,但是並沒有奏效。現在我們比曾經更加的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在前行的路上也會更加的明智。」你更可以將其理解為:「我們確實以各種方式嘗試了很多次,我想我們應該將這些精力轉向其他一些更有希望的項目上。」

Google X 現在已經 5 歲了。當我回望這五年的時光,我看見無數曾經犯下的錯誤。文化層面的,工程層面的,產品層面的,以及更多。當這些錯誤成羣結隊的從我眼前走過的時候,我的想法並不是"我本應該避免它們",我不覺得在成長進取上能夠做到 0 錯誤,我只是希望能夠讓我儘可能快速的去經歷這些失敗。

Google X 現在已經取得了極大的進展,我很驕傲於我們的團隊目前所取得的成就。我很想將這一切成績歸功於我們曾經做過的實驗,曾經一路上所得到的種種負面的,消息的評價和結果,以及我們在應對這些評價和結果時的方式。

很多人看到如今我們拿出來的成果,很自然的想到我們所取得的成績,卻無視掉了我們曾經失敗了多少次,沮喪了多少回。其實,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失敗,我們才能走到今天。我想要讓這家奔月工廠走的更遠,真正實現奔月的含義,我更希望每一個科技創業者都或多或少的從 Google 身上學到一些什麼,比如那無所畏懼,勇敢擁抱失敗的創新精神。

來源:Medium 由Tech2ipo/創見花滿樓編譯


資料來源:TECH2IPO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

標籤: Google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