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而不死,Google+ 真的掛了嗎?
創見乾貨:數字營銷公司石廟諮詢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恩吉 (Eric Enge) 在 4 月 14 日的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Google+ 的活躍用户數量已經不到整個Google用户數量的 1%,目前Google用户數量為 22 億,Google+ 活躍用户數量可能不到 2200 萬。
數字營銷公司石廟諮詢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恩吉 (Eric Enge) 在 4 月 14 日的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Google+ 的活躍用户數量已經不到整個Google用户數量的 1%,目前Google用户數量為 22 億,Google+ 活躍用户數量可能不到 2200 萬。
恩吉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關於如何定義 Google+ 活躍用户的標準,業界已經爭論了數年有餘。Google+ 到底要多少活躍用户?難不成 Google+ 服務已經淪落成鬼城?」。此次恩吉的研究可謂是業界對此問題定量解答的努力嘗試。石廟諮詢公司網絡營銷分析師馬克·崔弗金(Mark Traphagen)在文中寫到,「考慮到研究中所引用的海量 Google+ 個人檔案數據,這是迄今為止最為翔實的研究報告。」
恩吉分析了 50 多萬個隨機選擇的 Google+ 用户個人資料頁。鑑於Google個人檔案會在用户第一次註冊Google時自動創建,因此即便有九成 Google+ 用户沒有公佈個人資料頁也在意料之中。通過對 22 億Google全球用户進行深度分析和推測,恩吉發現儘管所謂「活躍」的 Google+ 個人資料頁的用户數量有 1.11 億,但是僅有 670 萬用户公佈了超過 50 次個人資料頁,如果將時間限定在近三十天內,那麼這一數字會縮減到只有 350 萬。
恩吉表示,「如果 Google+ 上的公開行為真的只有這麼少,很顯然並不能為Google帶來多大價值。按道理説,這個互聯網搜索巨頭是否應該考慮關閉或者乾脆拆分掉這項服務?」恩吉認為答案顯然不是這樣,儘管 Google+ 活躍用户的比例太小,但數百萬數量的用户對於Google而言,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數據來源。
儘管Google在歷史上不乏各種未能滿足市場需求和預期的產品及服務並隨後進行了大切除手術,但是恩吉還是希望Google的高層能在將來繼續發展 Google+。
恩吉的此項研究同時點燃了大家對最近發佈的「Google+ 隕落的五大原因」文章的熱情,Forbes 網站上各種評論,作者 Twitter 和 Google+ 上的流量也暴增。大量正面的評論對作者的觀點給予了支持,該文甚至被 Forbes 主頁置頂。而反對作者的評論主要分為三個流派,Google+ 鐵桿粉絲派表示,「我和身邊的朋友都喜歡用 Google+,怎麼可能隕落」!也有一些理性分析派,紐約大學營銷學教授斯科特·加洛威(Scott Galloway)就認為 Google+已死。當然第三派就是各種互聯網噴子,無端指責和謾罵滿天飛。
業界對 Google+新共識
加洛威的「Google+已死」的隱喻在社交媒體上並不是什麼新穎或者獨一無二的觀點。亞歷克西婭·索特西斯(Alexia Tsotsis)和馬修·潘扎裏諾曾於 2014 年 4 月 24 日在 TechCrunch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行屍走肉般的 Google+」。麗薩·伊亞迪西科(Lisa Eadicicco)曾於 2014 年 4 月 25 日在 Business Insider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傳聞Google或將終結其失敗的社交網絡產品 Google+」。就在上個月,內特·斯旺納(Nate Swanner)還在 Slashgear 上發文稱,「Google+正被拆分,這可是好事。」現如今恩吉的研究報告中所顯示的岌岌可危的 Google+ 活躍用户數據則為上述言論和觀點提供了定量依據。
就Google對 Google+ 產品的態度而言,其他一些業界評價可沒有恩吉那麼樂觀。有傳言稱Google已經對 Google+ 產品部門動手了,Google+ 的員工已經被解散並差遣到諸如 Photos、Hangout 和 Android 等其他部門。悲觀者認為這也反應了Google高層在歷經了四年的努力之後已經逐步認識到 Google+ 作為一項單獨的產品並沒有達到預期的表現,因此遣散這個產品部門也理所當然。
Google曾表示並未有任何顯著的產品戰略變化並且自一開始也無意讓 Google+ 作為單獨的產品或者前端服務來與 Facebook 正面抗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何要成立一個單獨的產品部門?為何會在 2011 年大吹大擂 Google+?又為何會在 2011 年的 Google+ 發佈會上公佈「胡蘿蔔加大棒」政策,還大言不慚地宣佈如果 Google+ 成功的話會為每位員工額外報酬獎勵?那又為何會強迫 YouTube 和 Hangout 用户註冊 Google+ 賬户?實際上,人人都明確地感受到Google想要重點打造 Google+ 的意圖。而現如今Google高層為何要回避甚至篡改歷史呢?難道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整合全球信息」?
不再去糾纏Google發展 Google+ 的初衷,讓我們展望未來,Google+ 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產品,而僅僅是一個平台,根本上了結了與諸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其他社交網絡的競爭。Google+ 團隊很顯然正在構建一些利用 Google+ 為平台的窗口小部件產品,很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 Google+ 取消了針對其他Google產品的關聯整個政策,Google+ 並沒有在官方最終死去,更像是一具行屍走肉。
筆者對Google和其他社交媒體的體驗
一些 Google+ 的粉絲認為筆者是一個「Google黑」。首先必須澄清,作為Google搜索、Gmail、Hangout、Google地圖、Google翻譯以及 Google Groups 的用户,筆者自認為使用體驗還是非常愉快的,在遇到Google被某些紐約噴子攻擊時,筆者還是會維護Google。
筆者自然是希望Google萬事順意。然而人無完人,公司也一樣,即便是筆者所仰慕的蘋果和亞馬遜公司,在公司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改善餘地。相較於評比產品的好壞,筆者更喜歡在公司管理上辨別孰優孰劣。
筆者實際上並非 Facebook 的活躍用户,也僅僅是在 2010 年被網友各種催促才開始使用 Facebook,個人並不買 Facebook 的帳,自認為對工作並沒有什麼幫助,之所以維繫 Facebook 賬户也是為了能在發文之後迅速回應熱心網友的評論。
2011 年 Google+ 上線時,筆者毅然決然地用上了 Google+,當時甚至認為 Google+ 不僅看起來像 Facebook,更會超過 Facebook,落下 Facebook 三條街都沒問題。無需像在 Facebook 上把好友集中在一起,在 Google+上,筆者可以按照圈子來給好友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地關係管理方式令筆者倍感愉悦。筆者並沒有浪費時間去刷 Facebook,Google+ 的朋友圈子非常對胃口,當然還是要吐槽下邀請其他圈子好友使用 Google+的麻煩。總之相較於 Facebook,還是 Google+ 更能俘獲筆者的歡心。
但是與 Twitter 相比,無論在文章傳播還是瞭解其他相關文章以及社交互動上,Twitter 更適合筆者的工作方式。Twitter 這種跳出朋友同事圈子的傳播方式,讓我徹底成為 Twitter 的活躍用户,目前在 Twitter 上也有好幾千數量的好友。
筆者也在 Forbes 網站上積極回覆網友的評論,即便是那些意見完全不合的網友觀點意見,筆者都會一一詳細回覆。但隨着評論數量的暴增,筆者也沒辦法再繼續一一回復網友的評論。從專業意見交換的角度而言,筆者自認為已經竭盡全力地去和每個人保持溝通。
涉及到社交媒體,筆者僅僅是一個普通用户,並非什麼專家。筆者在社交媒體的興趣主要在於方便工作的管理,筆者的社交生活更多的還是在一頓美味的晚餐或者充滿歡樂的美酒上,絕非對着計算機顯示屏。
在 Google+ 上,筆者也並未從 Google+ 粉絲的建議中看到太多優點,實際上隨着 Twitter 逐步佔據筆者的生活,筆者已不再是 Google+的活躍用户。一般用户對於社交媒體的看法是非常有效的,Google應該更加重視才對。比如,在廣泛使用的用户滿意度工具 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值得分)上,Google僅僅是 11 分,總分是 100,改善提升空間非常大。
其他人的 Google+用户體驗
筆者努力去愛上 Google+ 的嘗試最終泡湯,如果恩吉的研究結果無誤的話,99% 的Google用户應該都有同我類似的經歷。即便Google沒有公開表示 Google+ 已經消亡,Google+ 也很難恢復元氣。自一開始,Google+ 就被「鬼城」的綽號所困擾。Google+ 也許會有一些忠實的用户羣,但是很多人還是對此不感興趣,這些人無法忍受Google對 Google+ 產品的堅持,比如Google嘗試通過 Blogger 或者 YouTube 強迫用户註冊並使用 Google+。實際上 Google+ 並未因此而真正流行起來。
從長遠來看,Google+ 並沒有立身於產品設計,而更多的是靠關聯並綁定其他日常Google服務來生存。這些評價有助於解釋為何 Google+ 的有效用户不足整個Google用户的 1%。很顯然,Google+ 只適合某些人,並不適合所有人甚至是絕大部分人。Google+ 剩下的意義也就在於這是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打造的產品,僅此而已。專注於「整合全球信息」的地球上最強大的 IT 公司歷時四年也僅僅是帶來了不到 1% 的活躍用户。
斯科特·加洛威的研究
我們暫且不談斯科特·加洛威關於 Google+ 用户參與度每年下跌 98% 的陳述,筆者花了些時間同加洛威的 L2 諮詢公司的員工進行深入溝通,瞭解並逐步掌握了這些研究數據。雖然是個人研究,但是很多研究數據還是公開的。若要更好的理解 L2 的研究數據,首先必須瞭解加洛威的此次研究是從一個社交媒體廣告客户的視角來看,而非社交媒體一般用户或者商業公司的角度。正如 L2 所言,「我們對社交平台的分析是基於品牌廣告客户在平台上的投資回報。」
該研究報告中有幾個重要指標,分別是「單位成本下絕對用户參與度」(即為用户互動總次數:基於用户互動總次數的品牌內容傳播表現)、用户參與度(即為單位成本下用户互動次數),絕對用户參與度(即為用户參與度除以社區用户數量再乘以 100)。報告顯示,Google+ 的單位成本下絕對用户參與度從 134 增長到 224,即便 Google+社區用户數量從 680,000 增長到 960,000,但用户參與度卻下降了 98%。
對此,L2 公司表示這種變化反應了研究樣本中的加權平均數。似乎 Google+ 在一些小品牌廣告客户中表現不錯,但在大品牌廣告客户中的表現就非常一般。上述數字也意味着就目前來看大品牌廣告客户對 Google+ 還是不滿意的。
品牌廣告客户數量到底有多重要?Google目前的戰略在於鼓勵用户在 Google+上互動,這樣Google就能在其搜索廣告中追蹤並利用這些互動。無論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Google+ 或許還是能為Google的整體業務帶來一些價值。
L2 公司總結道,「我們認為 Google+ 的真實價值在於嘗試並開發出能夠在網頁端以及其他設備端追蹤得到的單一用户標示,一旦Google不再強迫用户註冊 Google+ 賬户,那麼在社交網絡的用户數量份額上,Google+ 會被進一步拉大與 Facebook 的差距。」
文章來源 Has Google+ Really Died? 本文由 TECH2IPO /創見 樑超編譯
資料來源:TECH2IPO
數字營銷公司石廟諮詢首席執行官埃裏克·恩吉 (Eric Enge) 在 4 月 14 日的公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Google+ 的活躍用户數量已經不到整個Google用户數量的 1%,目前Google用户數量為 22 億,Google+ 活躍用户數量可能不到 2200 萬。
恩吉在研究報告中寫道,「關於如何定義 Google+ 活躍用户的標準,業界已經爭論了數年有餘。Google+ 到底要多少活躍用户?難不成 Google+ 服務已經淪落成鬼城?」。此次恩吉的研究可謂是業界對此問題定量解答的努力嘗試。石廟諮詢公司網絡營銷分析師馬克·崔弗金(Mark Traphagen)在文中寫到,「考慮到研究中所引用的海量 Google+ 個人檔案數據,這是迄今為止最為翔實的研究報告。」
恩吉分析了 50 多萬個隨機選擇的 Google+ 用户個人資料頁。鑑於Google個人檔案會在用户第一次註冊Google時自動創建,因此即便有九成 Google+ 用户沒有公佈個人資料頁也在意料之中。通過對 22 億Google全球用户進行深度分析和推測,恩吉發現儘管所謂「活躍」的 Google+ 個人資料頁的用户數量有 1.11 億,但是僅有 670 萬用户公佈了超過 50 次個人資料頁,如果將時間限定在近三十天內,那麼這一數字會縮減到只有 350 萬。
恩吉表示,「如果 Google+ 上的公開行為真的只有這麼少,很顯然並不能為Google帶來多大價值。按道理説,這個互聯網搜索巨頭是否應該考慮關閉或者乾脆拆分掉這項服務?」恩吉認為答案顯然不是這樣,儘管 Google+ 活躍用户的比例太小,但數百萬數量的用户對於Google而言,依然是一個重要的數據來源。
儘管Google在歷史上不乏各種未能滿足市場需求和預期的產品及服務並隨後進行了大切除手術,但是恩吉還是希望Google的高層能在將來繼續發展 Google+。
恩吉的此項研究同時點燃了大家對最近發佈的「Google+ 隕落的五大原因」文章的熱情,Forbes 網站上各種評論,作者 Twitter 和 Google+ 上的流量也暴增。大量正面的評論對作者的觀點給予了支持,該文甚至被 Forbes 主頁置頂。而反對作者的評論主要分為三個流派,Google+ 鐵桿粉絲派表示,「我和身邊的朋友都喜歡用 Google+,怎麼可能隕落」!也有一些理性分析派,紐約大學營銷學教授斯科特·加洛威(Scott Galloway)就認為 Google+已死。當然第三派就是各種互聯網噴子,無端指責和謾罵滿天飛。
業界對 Google+新共識
加洛威的「Google+已死」的隱喻在社交媒體上並不是什麼新穎或者獨一無二的觀點。亞歷克西婭·索特西斯(Alexia Tsotsis)和馬修·潘扎裏諾曾於 2014 年 4 月 24 日在 TechCrunch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行屍走肉般的 Google+」。麗薩·伊亞迪西科(Lisa Eadicicco)曾於 2014 年 4 月 25 日在 Business Insider 上發表了一篇名為「傳聞Google或將終結其失敗的社交網絡產品 Google+」。就在上個月,內特·斯旺納(Nate Swanner)還在 Slashgear 上發文稱,「Google+正被拆分,這可是好事。」現如今恩吉的研究報告中所顯示的岌岌可危的 Google+ 活躍用户數據則為上述言論和觀點提供了定量依據。
就Google對 Google+ 產品的態度而言,其他一些業界評價可沒有恩吉那麼樂觀。有傳言稱Google已經對 Google+ 產品部門動手了,Google+ 的員工已經被解散並差遣到諸如 Photos、Hangout 和 Android 等其他部門。悲觀者認為這也反應了Google高層在歷經了四年的努力之後已經逐步認識到 Google+ 作為一項單獨的產品並沒有達到預期的表現,因此遣散這個產品部門也理所當然。
Google曾表示並未有任何顯著的產品戰略變化並且自一開始也無意讓 Google+ 作為單獨的產品或者前端服務來與 Facebook 正面抗衡。如果真的是這樣,那為何要成立一個單獨的產品部門?為何會在 2011 年大吹大擂 Google+?又為何會在 2011 年的 Google+ 發佈會上公佈「胡蘿蔔加大棒」政策,還大言不慚地宣佈如果 Google+ 成功的話會為每位員工額外報酬獎勵?那又為何會強迫 YouTube 和 Hangout 用户註冊 Google+ 賬户?實際上,人人都明確地感受到Google想要重點打造 Google+ 的意圖。而現如今Google高層為何要回避甚至篡改歷史呢?難道這就是他們所謂的「整合全球信息」?
不再去糾纏Google發展 Google+ 的初衷,讓我們展望未來,Google+ 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獨的產品,而僅僅是一個平台,根本上了結了與諸如 Facebook 和 Twitter 等其他社交網絡的競爭。Google+ 團隊很顯然正在構建一些利用 Google+ 為平台的窗口小部件產品,很顯著的一個變化就是 Google+ 取消了針對其他Google產品的關聯整個政策,Google+ 並沒有在官方最終死去,更像是一具行屍走肉。
筆者對Google和其他社交媒體的體驗
一些 Google+ 的粉絲認為筆者是一個「Google黑」。首先必須澄清,作為Google搜索、Gmail、Hangout、Google地圖、Google翻譯以及 Google Groups 的用户,筆者自認為使用體驗還是非常愉快的,在遇到Google被某些紐約噴子攻擊時,筆者還是會維護Google。
筆者自然是希望Google萬事順意。然而人無完人,公司也一樣,即便是筆者所仰慕的蘋果和亞馬遜公司,在公司管理上都存在很大的改善餘地。相較於評比產品的好壞,筆者更喜歡在公司管理上辨別孰優孰劣。
筆者實際上並非 Facebook 的活躍用户,也僅僅是在 2010 年被網友各種催促才開始使用 Facebook,個人並不買 Facebook 的帳,自認為對工作並沒有什麼幫助,之所以維繫 Facebook 賬户也是為了能在發文之後迅速回應熱心網友的評論。
2011 年 Google+ 上線時,筆者毅然決然地用上了 Google+,當時甚至認為 Google+ 不僅看起來像 Facebook,更會超過 Facebook,落下 Facebook 三條街都沒問題。無需像在 Facebook 上把好友集中在一起,在 Google+上,筆者可以按照圈子來給好友分門別類,井然有序地關係管理方式令筆者倍感愉悦。筆者並沒有浪費時間去刷 Facebook,Google+ 的朋友圈子非常對胃口,當然還是要吐槽下邀請其他圈子好友使用 Google+的麻煩。總之相較於 Facebook,還是 Google+ 更能俘獲筆者的歡心。
但是與 Twitter 相比,無論在文章傳播還是瞭解其他相關文章以及社交互動上,Twitter 更適合筆者的工作方式。Twitter 這種跳出朋友同事圈子的傳播方式,讓我徹底成為 Twitter 的活躍用户,目前在 Twitter 上也有好幾千數量的好友。
筆者也在 Forbes 網站上積極回覆網友的評論,即便是那些意見完全不合的網友觀點意見,筆者都會一一詳細回覆。但隨着評論數量的暴增,筆者也沒辦法再繼續一一回復網友的評論。從專業意見交換的角度而言,筆者自認為已經竭盡全力地去和每個人保持溝通。
涉及到社交媒體,筆者僅僅是一個普通用户,並非什麼專家。筆者在社交媒體的興趣主要在於方便工作的管理,筆者的社交生活更多的還是在一頓美味的晚餐或者充滿歡樂的美酒上,絕非對着計算機顯示屏。
在 Google+ 上,筆者也並未從 Google+ 粉絲的建議中看到太多優點,實際上隨着 Twitter 逐步佔據筆者的生活,筆者已不再是 Google+的活躍用户。一般用户對於社交媒體的看法是非常有效的,Google應該更加重視才對。比如,在廣泛使用的用户滿意度工具 Net Promoter Score(淨推薦值得分)上,Google僅僅是 11 分,總分是 100,改善提升空間非常大。
其他人的 Google+用户體驗
筆者努力去愛上 Google+ 的嘗試最終泡湯,如果恩吉的研究結果無誤的話,99% 的Google用户應該都有同我類似的經歷。即便Google沒有公開表示 Google+ 已經消亡,Google+ 也很難恢復元氣。自一開始,Google+ 就被「鬼城」的綽號所困擾。Google+ 也許會有一些忠實的用户羣,但是很多人還是對此不感興趣,這些人無法忍受Google對 Google+ 產品的堅持,比如Google嘗試通過 Blogger 或者 YouTube 強迫用户註冊並使用 Google+。實際上 Google+ 並未因此而真正流行起來。
從長遠來看,Google+ 並沒有立身於產品設計,而更多的是靠關聯並綁定其他日常Google服務來生存。這些評價有助於解釋為何 Google+ 的有效用户不足整個Google用户的 1%。很顯然,Google+ 只適合某些人,並不適合所有人甚至是絕大部分人。Google+ 剩下的意義也就在於這是互聯網巨頭Google公司打造的產品,僅此而已。專注於「整合全球信息」的地球上最強大的 IT 公司歷時四年也僅僅是帶來了不到 1% 的活躍用户。
斯科特·加洛威的研究
我們暫且不談斯科特·加洛威關於 Google+ 用户參與度每年下跌 98% 的陳述,筆者花了些時間同加洛威的 L2 諮詢公司的員工進行深入溝通,瞭解並逐步掌握了這些研究數據。雖然是個人研究,但是很多研究數據還是公開的。若要更好的理解 L2 的研究數據,首先必須瞭解加洛威的此次研究是從一個社交媒體廣告客户的視角來看,而非社交媒體一般用户或者商業公司的角度。正如 L2 所言,「我們對社交平台的分析是基於品牌廣告客户在平台上的投資回報。」
該研究報告中有幾個重要指標,分別是「單位成本下絕對用户參與度」(即為用户互動總次數:基於用户互動總次數的品牌內容傳播表現)、用户參與度(即為單位成本下用户互動次數),絕對用户參與度(即為用户參與度除以社區用户數量再乘以 100)。報告顯示,Google+ 的單位成本下絕對用户參與度從 134 增長到 224,即便 Google+社區用户數量從 680,000 增長到 960,000,但用户參與度卻下降了 98%。
對此,L2 公司表示這種變化反應了研究樣本中的加權平均數。似乎 Google+ 在一些小品牌廣告客户中表現不錯,但在大品牌廣告客户中的表現就非常一般。上述數字也意味着就目前來看大品牌廣告客户對 Google+ 還是不滿意的。
品牌廣告客户數量到底有多重要?Google目前的戰略在於鼓勵用户在 Google+上互動,這樣Google就能在其搜索廣告中追蹤並利用這些互動。無論如何在有限的範圍內,Google+ 或許還是能為Google的整體業務帶來一些價值。
L2 公司總結道,「我們認為 Google+ 的真實價值在於嘗試並開發出能夠在網頁端以及其他設備端追蹤得到的單一用户標示,一旦Google不再強迫用户註冊 Google+ 賬户,那麼在社交網絡的用户數量份額上,Google+ 會被進一步拉大與 Facebook 的差距。」
文章來源 Has Google+ Really Died? 本文由 TECH2IPO /創見 樑超編譯
資料來源: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