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正酣的 2015 年,這幾個手機品牌卻反其道行之
粗略統計,剛剛過去的 2015 年裏有超過 800 部手機新品上架銷售。售價從數百元的老人機到幾千塊的旗艦不等,價格區間已經被眾多新興廠商和子品牌切分地極其細碎,過去以「千」為單位劃分高中低端市場的傳統做法在今天依然失效。
2015 這一年,魅族的中低端子品牌魅藍,橫空出世的樂視手機,以及傳統廠商們一款接一款的低端機,不僅切碎了價格段,還讓手機的屏幕尺寸變得異常繁雜。有 mini,有 Note;有 s,也有 Plus。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沒有方法來觀察整個手機行業。正如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在一加 X 發佈會上坦言的那樣,「國產手機市場已經淪為屠宰場,大家都比看誰底褲脱得更乾淨」。
這顯然是個不可持續的怪現象。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在血腥殘酷的屠宰場裏,我們依然找到了幾個從 j 不打價格戰的國產手機品牌。與小米、魅族動輒數千台萬的出貨量相比,它們的市場表現或許不值一提,但我們反而認為這些品牌更應該獲得公眾的鼓勵和支持。從市場營銷出發的產品和從用户角度考慮的產品,在實際體驗上有天壤之別。廉價機型對於廠商的意義首先是對出貨量指標,其次才是好不好用。
從更宏觀的商業模式角度講,手機在許多廠商眼中甚至越來越像「副業」——賣手機掙錢與否變得不再重要,我有額外的增值服務,還有後向付費業務(向廣告主收費)。手機業務裏虧的錢可以從別的業務補回來。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沒錯,這就是樂視的所謂「生態反哺硬件」策略。
2015 年 4 月,樂視推出了三款號稱可以超越 iPhone 的Android手機,還悉數公佈了多款機型的 BOM(硬件物料)成本,喊出「低於成本定價」的口號。且不論對同行的這種做法是否恰當,樂視無疑是敢為天下先,第一個脱下底褲的國產廠商。
緊接着,360 主導的奇酷、魅族旗下的魅藍、華為的子品牌榮耀等又發佈了一波新機,在 5-6 月份,釀造了本年度一個新機潮。傳統的 1000-2000 價位,被切割為 1099、1299、1499、1699 和 1799 等好幾個檔位。千元以內的細分市場,除了紅米和魅藍系列,還有榮耀、酷派等諸多品牌機型。就連長於情懷營銷的錘子科技,都在 8 月份推出了定位低端的千元品牌——堅果。
下半年的 10 月,終於有廠商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一個坐不住的是小廠商一加。為了應對千元機擠破頭的慘烈局面,一加推出了一加 X,定價 1499 起,主動放下「性價比」魔咒轉而追求傑出的工藝設計和手感,卻在有意無意地提高了一加 2 的性價比。
11 月發佈的美圖 V4 初看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繼續強調自拍和美顏特性,做工和配置毫不吝嗇的美圖 V4 起售價達到驚人的 3499。這或許是聯發科平台售價最高的手機產品了。
而到了 12 月,知名創業者羅永浩的「封箱演出」上,錘子科技 T 系列的第二款產品 Smartisan T2 依舊揮別「性價比」,T2 在工業設計和手感拔羣,硬件配置卻只相當於一半價格的小米 4C。老羅在發佈會上坦言,「錘子科技確實太慢了,如果 T2 在半年哪怕三個月前發佈就有很強的競爭力」。
價格戰盛行的當下,訂單量不受工廠重視的小廠商顯然更容易受到衝擊。好在這股風潮可能要過去了,伴隨着剩餘產能的外遷,國產手機廠商未來爭奪的市場更多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而不是中國本土。廠商們需要拿出更好的手機產品,打動消費者的錢包。一個帶有預兆性質的關鍵轉折點,是 11 月的小米發佈會。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之一雷軍不再頻頻強調小米的銷量成績,而是打出一張「煽情牌」,試圖讓更多人喜歡上小米。在後續的一系列新聞事件報道中,雷軍也多次表示希望小米成為一個「有温度」的品牌。
手機品牌的性價比分佈
從小米的成長經歷來看,這似乎並不容易。儘管人們對手機價格早不像當年那樣敏感,但是小米執着地堅守性價比策略,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人們對「理想手機」的價格期待。
剛剛結束的小米家宴上,雷軍表示想在 2016 年重點發展線下實體店,用類似於星巴克、麥當勞的加盟模式把小米打造成人人都喜歡的品牌。這對爭議頗多的小米來講甚至要比推出 3000 元以上高端機更加艱難。要知道,小米是第一個敢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手機的國產品牌。在生產爬坡的初期,售出一台就有一台的虧損...
小米創辦初期經歷過的種種磨難,如今或許正困擾着錘子、一加等新晉品牌,好在今天的數碼消費者已經不像五年前那樣「為價格是從」了。
資料來源:TECH2IPO
2015 這一年,魅族的中低端子品牌魅藍,橫空出世的樂視手機,以及傳統廠商們一款接一款的低端機,不僅切碎了價格段,還讓手機的屏幕尺寸變得異常繁雜。有 mini,有 Note;有 s,也有 Plus。但這並不意味着我們沒有方法來觀察整個手機行業。正如一加創始人劉作虎在一加 X 發佈會上坦言的那樣,「國產手機市場已經淪為屠宰場,大家都比看誰底褲脱得更乾淨」。
這顯然是個不可持續的怪現象。
值得慶幸的是,即便在血腥殘酷的屠宰場裏,我們依然找到了幾個從 j 不打價格戰的國產手機品牌。與小米、魅族動輒數千台萬的出貨量相比,它們的市場表現或許不值一提,但我們反而認為這些品牌更應該獲得公眾的鼓勵和支持。從市場營銷出發的產品和從用户角度考慮的產品,在實際體驗上有天壤之別。廉價機型對於廠商的意義首先是對出貨量指標,其次才是好不好用。
從更宏觀的商業模式角度講,手機在許多廠商眼中甚至越來越像「副業」——賣手機掙錢與否變得不再重要,我有額外的增值服務,還有後向付費業務(向廣告主收費)。手機業務裏虧的錢可以從別的業務補回來。是不是聽起來有點耳熟?沒錯,這就是樂視的所謂「生態反哺硬件」策略。
2015 年 4 月,樂視推出了三款號稱可以超越 iPhone 的Android手機,還悉數公佈了多款機型的 BOM(硬件物料)成本,喊出「低於成本定價」的口號。且不論對同行的這種做法是否恰當,樂視無疑是敢為天下先,第一個脱下底褲的國產廠商。
緊接着,360 主導的奇酷、魅族旗下的魅藍、華為的子品牌榮耀等又發佈了一波新機,在 5-6 月份,釀造了本年度一個新機潮。傳統的 1000-2000 價位,被切割為 1099、1299、1499、1699 和 1799 等好幾個檔位。千元以內的細分市場,除了紅米和魅藍系列,還有榮耀、酷派等諸多品牌機型。就連長於情懷營銷的錘子科技,都在 8 月份推出了定位低端的千元品牌——堅果。
下半年的 10 月,終於有廠商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第一個坐不住的是小廠商一加。為了應對千元機擠破頭的慘烈局面,一加推出了一加 X,定價 1499 起,主動放下「性價比」魔咒轉而追求傑出的工藝設計和手感,卻在有意無意地提高了一加 2 的性價比。
11 月發佈的美圖 V4 初看起來有異曲同工之妙。繼續強調自拍和美顏特性,做工和配置毫不吝嗇的美圖 V4 起售價達到驚人的 3499。這或許是聯發科平台售價最高的手機產品了。
而到了 12 月,知名創業者羅永浩的「封箱演出」上,錘子科技 T 系列的第二款產品 Smartisan T2 依舊揮別「性價比」,T2 在工業設計和手感拔羣,硬件配置卻只相當於一半價格的小米 4C。老羅在發佈會上坦言,「錘子科技確實太慢了,如果 T2 在半年哪怕三個月前發佈就有很強的競爭力」。
價格戰盛行的當下,訂單量不受工廠重視的小廠商顯然更容易受到衝擊。好在這股風潮可能要過去了,伴隨着剩餘產能的外遷,國產手機廠商未來爭奪的市場更多在南亞、東南亞和非洲等地區,而不是中國本土。廠商們需要拿出更好的手機產品,打動消費者的錢包。一個帶有預兆性質的關鍵轉折點,是 11 月的小米發佈會。發佈會上,小米創始人之一雷軍不再頻頻強調小米的銷量成績,而是打出一張「煽情牌」,試圖讓更多人喜歡上小米。在後續的一系列新聞事件報道中,雷軍也多次表示希望小米成為一個「有温度」的品牌。
手機品牌的性價比分佈
從小米的成長經歷來看,這似乎並不容易。儘管人們對手機價格早不像當年那樣敏感,但是小米執着地堅守性價比策略,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人們對「理想手機」的價格期待。
剛剛結束的小米家宴上,雷軍表示想在 2016 年重點發展線下實體店,用類似於星巴克、麥當勞的加盟模式把小米打造成人人都喜歡的品牌。這對爭議頗多的小米來講甚至要比推出 3000 元以上高端機更加艱難。要知道,小米是第一個敢以接近成本的價格出售手機的國產品牌。在生產爬坡的初期,售出一台就有一台的虧損...
小米創辦初期經歷過的種種磨難,如今或許正困擾着錘子、一加等新晉品牌,好在今天的數碼消費者已經不像五年前那樣「為價格是從」了。
資料來源: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