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roject Fi一週歲生日:無線網絡將被重新定義
Google 的無線網項目 Project Fi 從 2012 年 12 月 26 日發起,至今已經三年有餘。不過它最近才剛剛慶祝了一歲生日。
一直以來,Google帝國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動力始終都是搜索引擎廣告。而三年多前,Google 高管 Nick Fox 決定要為 Google 開闢全新的航路。於是他的老闆 Susan Wojcicki 建議他去找 Andy Rubin 談談;Andy Rubin 是 Android 的創始人之一,而若要説誰能看透全球手機操作系統的趨勢和大局,那非他莫屬。聖誕節翌日,兩人交談過後,Rubin 提出他需要一個人來實行他的一個想法。他想重審手機究竟是如何連接和使用無線網的,就像 Google 重新定義了手機操作系統一樣。
Fox 回憶道:「他的想法就是:我們如何才能推動聯網性的技術革新?」
「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離不開聯網性」
Fox 和 Rubin 一拍即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聯網性在人們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太重要了。「聯網性就像水和空氣。」Fox 説道。「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離不開它。」他和 Rubin 兩人討論了通過 Wi-Fi 打電話的可能性,但若説要如何實行,兩人還沒什麼實際想法。但 Fox 依舊滿懷信心。他相信,推動技術革新最好的方法就是召喚一小羣聰明的人,給他們課題、充足的時間好而資源,讓他們慢慢探索慢慢想。在 Rubin 的大力支持下,Fox 真這麼幹了。
這一羣精英搗鼓出來的項目正是 Project Fi,Google 於 2015 年 4 月正式公佈的新型無線網絡服務。有了 Project Fi,人們不僅可以用手機通過 Wi-Fi 打電話,系統在 Wi-Fi 信號太差時,還可以全自動地把這些電話無縫轉換為移動網絡。更重要的是,Project Fi 還能讓手機在幾個移動網絡運營商之間自由切換,哪個信號最好就換哪個。比如當 Sprint 的信號太差的時候,你的手機可以給你自動切換成 T-Mobile。
全新的無線網世界規則
Google 的 Project Fi 代表着無線網界的界線將被重新定義,例如運營商之間的界限如今已近開始淡化。Apple 也在 iPad 平板上提供了類似的服務:用户可以先試用幾個運營商的數據網絡,然後再決定要哪一個。Microsoft 顯然也加入了該行列。雖説這兩家目前還沒趕上 Google,但這三家公司正在為我們打造新的未來:無論你在哪裏用手機,你的設備都會自動連接到信號最好的運營商網絡。
「可能當我在舊金山的時候,某個運營商的網絡信號最好。但當我移動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情況又不太一樣。Project Fi 可以完美地解決這種問題。這絕對能升級用户體驗。」Fox 説道。
Fox 的承諾已經近在咫尺了。Project Fi 已經正式開始運行,不過現在還只有 Google 旗艦 Android 手機 Nexus 才能用。「還沒有人走到他們那一步,尤其是在消費設備方面。」技術顧問公司 Envisioneering 的總監 Richard Doherty 説道。但 Fox 希望能推動別的生產商也朝着類似的方向發展。其實 Nexus 系列背後也有着類似的理念:Google 把最新的理念和技術植入到旗艦手機中,以此來帶動其他生產商達到同樣的高度。
「這些都是我們想探索、推進和實驗的創意。我們想試試看,到底哪些才是真正行得通的。有些可能是錯的,有些可能是對的。」Fox 對 Project Fi 如是評價道。Fox 和他的手下們用的打電話系統就是典型例子。
給自己打電話
Fox 他們用的系統就是 Google 的視頻會議服務 Hangout 的升級版。通過 Hangout,你可以和幾個人一起聯網,視頻或是音頻通話。當你用 Project Fi 通過 Wi-Fi 打電話的時候,其實Google 默認使用的就是音頻模式 Hangout。當你切換成移動網絡的時候,Hangout 依舊會運行,不過會切換成多重連接,於是你的手機就能通過移動網絡重新建立對話。
這概念基本上就是兩個人同時在給同一個 Hangout 撥號。「Hangout 無需知道你是否離開了 Wi-Fi 網絡。」Fox 説道。「而且 Hangout 最好使的地方就是可以多人通話。」當你從 Wi-Fi 切換成移動網絡的時候,你很快可以聽得出區別,因為 Wi-Fi 得益於較高的網絡頻寬,質量會比較好。
但 Hangout 並非 Google 的獨門祕訣。Hangout 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開源項目 WebRTC 上,開源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或修改代碼。如今 Google 已經率先開發出了 Wi-Fi 和移動網絡之間自由切換的通話方式,就等着別的生產商跟上來了。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 Google 開發出的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東西。T-Mobile 和其他運營商也在提供類似的 Wi-Fi 通話服務。但 Fox 的團隊希望能加速這方面的技術革新進程,打開更寬廣的市場——尤其是給 Android 系統。
當你被無線網世界包圍
Wi-Fi 通話不過是該項目的一部分。Project Fi 還保證了安全性,可靠的 Wi-Fi 網絡,而且如果你在相關網絡的服務區內的話,你的設備將會自動登錄,這也就保障了更好的 Wi-Fi 頻寬。而在此基礎上,Project Fi 還可以讓你在幾家移動網絡運營商之間自由切換,而這將會徹底改變移動網絡的運行模式。
目前,移動網絡確實有「漫遊」功能,可以讓你漫遊到其他網絡,但他們並不會把信號強度和網絡速度視作有限條件。而且漫遊費用太過高昂。相比之下,Project Fi 則價格十分親民。目前,Project Fi 還只與 T-Mobile 和 Sprint 合作;想要進一步發展,Google 就必須和其他 AT&T 和 Verizon 等移動網絡巨頭建立合作關係。但顯然,目前 Google 已經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如今 Google 和 Apple 的實力還在繼續增長,而 Sprint 和 T-Mobile 等第二梯隊運營商也在努力創新,好與 AT&T 和 Verizon 競爭。在不久的將來,統治無線網世界的將不是運營商,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長久以來,運營商總是把你鎖在他們提供的手機和網絡中。如今,Project Fi 可以讓你在 T-Mobile 和 Sprint 之間切換自如,如此一來市場趨勢也自然會推動現有的模式朝着新的方向發展。
Google 自有 Google 的辦法
Fox 再三強調,Google 並沒有就此推開那些主力運營商。「我們在努力不要讓移動網絡商品化。一旦移動網絡真的商品化了,那運營商無疑會競相殺價;這樣對誰都不好。科技只有在強大的商業模型的支持下才會前進,只有在某個環境下投資 5G 等先進技術成為了一筆非常划算或者有希望的投資,技術才會朝着那方向發展。」Fox 説道。
Fox 還強調,Google 並沒有打算成為「大型」運營商,他們只是想進一步推動市場。也許 Fox 説的是真心話。但不要忘了,曾幾何時,Google 光纖推出時 Google 也是這麼説的。如今,Google 推出的這個超高速有線網服務項目已經在該領域裏成為了霸主之一。Google 會竭盡一切所能推動市場,而 Project Fi 還需再加一把勁。
原文來源 :Wired,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 Locin 編譯,首發於 TECH2IPO / 創見
資料來源:TECH2IPO
一直以來,Google帝國的主要經濟來源和動力始終都是搜索引擎廣告。而三年多前,Google 高管 Nick Fox 決定要為 Google 開闢全新的航路。於是他的老闆 Susan Wojcicki 建議他去找 Andy Rubin 談談;Andy Rubin 是 Android 的創始人之一,而若要説誰能看透全球手機操作系統的趨勢和大局,那非他莫屬。聖誕節翌日,兩人交談過後,Rubin 提出他需要一個人來實行他的一個想法。他想重審手機究竟是如何連接和使用無線網的,就像 Google 重新定義了手機操作系統一樣。
Fox 回憶道:「他的想法就是:我們如何才能推動聯網性的技術革新?」
「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離不開聯網性」
Fox 和 Rubin 一拍即合;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聯網性在人們如今的日常生活中是在太重要了。「聯網性就像水和空氣。」Fox 説道。「無論我們做什麼我們都離不開它。」他和 Rubin 兩人討論了通過 Wi-Fi 打電話的可能性,但若説要如何實行,兩人還沒什麼實際想法。但 Fox 依舊滿懷信心。他相信,推動技術革新最好的方法就是召喚一小羣聰明的人,給他們課題、充足的時間好而資源,讓他們慢慢探索慢慢想。在 Rubin 的大力支持下,Fox 真這麼幹了。
這一羣精英搗鼓出來的項目正是 Project Fi,Google 於 2015 年 4 月正式公佈的新型無線網絡服務。有了 Project Fi,人們不僅可以用手機通過 Wi-Fi 打電話,系統在 Wi-Fi 信號太差時,還可以全自動地把這些電話無縫轉換為移動網絡。更重要的是,Project Fi 還能讓手機在幾個移動網絡運營商之間自由切換,哪個信號最好就換哪個。比如當 Sprint 的信號太差的時候,你的手機可以給你自動切換成 T-Mobile。
全新的無線網世界規則
Google 的 Project Fi 代表着無線網界的界線將被重新定義,例如運營商之間的界限如今已近開始淡化。Apple 也在 iPad 平板上提供了類似的服務:用户可以先試用幾個運營商的數據網絡,然後再決定要哪一個。Microsoft 顯然也加入了該行列。雖説這兩家目前還沒趕上 Google,但這三家公司正在為我們打造新的未來:無論你在哪裏用手機,你的設備都會自動連接到信號最好的運營商網絡。
「可能當我在舊金山的時候,某個運營商的網絡信號最好。但當我移動到偏遠地區的時候,情況又不太一樣。Project Fi 可以完美地解決這種問題。這絕對能升級用户體驗。」Fox 説道。
Fox 的承諾已經近在咫尺了。Project Fi 已經正式開始運行,不過現在還只有 Google 旗艦 Android 手機 Nexus 才能用。「還沒有人走到他們那一步,尤其是在消費設備方面。」技術顧問公司 Envisioneering 的總監 Richard Doherty 説道。但 Fox 希望能推動別的生產商也朝着類似的方向發展。其實 Nexus 系列背後也有着類似的理念:Google 把最新的理念和技術植入到旗艦手機中,以此來帶動其他生產商達到同樣的高度。
「這些都是我們想探索、推進和實驗的創意。我們想試試看,到底哪些才是真正行得通的。有些可能是錯的,有些可能是對的。」Fox 對 Project Fi 如是評價道。Fox 和他的手下們用的打電話系統就是典型例子。
給自己打電話
Fox 他們用的系統就是 Google 的視頻會議服務 Hangout 的升級版。通過 Hangout,你可以和幾個人一起聯網,視頻或是音頻通話。當你用 Project Fi 通過 Wi-Fi 打電話的時候,其實Google 默認使用的就是音頻模式 Hangout。當你切換成移動網絡的時候,Hangout 依舊會運行,不過會切換成多重連接,於是你的手機就能通過移動網絡重新建立對話。
這概念基本上就是兩個人同時在給同一個 Hangout 撥號。「Hangout 無需知道你是否離開了 Wi-Fi 網絡。」Fox 説道。「而且 Hangout 最好使的地方就是可以多人通話。」當你從 Wi-Fi 切換成移動網絡的時候,你很快可以聽得出區別,因為 Wi-Fi 得益於較高的網絡頻寬,質量會比較好。
但 Hangout 並非 Google 的獨門祕訣。Hangout 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開源項目 WebRTC 上,開源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使用或修改代碼。如今 Google 已經率先開發出了 Wi-Fi 和移動網絡之間自由切換的通話方式,就等着別的生產商跟上來了。
不過這並不意味着 Google 開發出的真的是前所未有的東西。T-Mobile 和其他運營商也在提供類似的 Wi-Fi 通話服務。但 Fox 的團隊希望能加速這方面的技術革新進程,打開更寬廣的市場——尤其是給 Android 系統。
當你被無線網世界包圍
Wi-Fi 通話不過是該項目的一部分。Project Fi 還保證了安全性,可靠的 Wi-Fi 網絡,而且如果你在相關網絡的服務區內的話,你的設備將會自動登錄,這也就保障了更好的 Wi-Fi 頻寬。而在此基礎上,Project Fi 還可以讓你在幾家移動網絡運營商之間自由切換,而這將會徹底改變移動網絡的運行模式。
目前,移動網絡確實有「漫遊」功能,可以讓你漫遊到其他網絡,但他們並不會把信號強度和網絡速度視作有限條件。而且漫遊費用太過高昂。相比之下,Project Fi 則價格十分親民。目前,Project Fi 還只與 T-Mobile 和 Sprint 合作;想要進一步發展,Google 就必須和其他 AT&T 和 Verizon 等移動網絡巨頭建立合作關係。但顯然,目前 Google 已經邁出了至關重要的第一步。
如今 Google 和 Apple 的實力還在繼續增長,而 Sprint 和 T-Mobile 等第二梯隊運營商也在努力創新,好與 AT&T 和 Verizon 競爭。在不久的將來,統治無線網世界的將不是運營商,而是我們每一個人。長久以來,運營商總是把你鎖在他們提供的手機和網絡中。如今,Project Fi 可以讓你在 T-Mobile 和 Sprint 之間切換自如,如此一來市場趨勢也自然會推動現有的模式朝着新的方向發展。
Google 自有 Google 的辦法
Fox 再三強調,Google 並沒有就此推開那些主力運營商。「我們在努力不要讓移動網絡商品化。一旦移動網絡真的商品化了,那運營商無疑會競相殺價;這樣對誰都不好。科技只有在強大的商業模型的支持下才會前進,只有在某個環境下投資 5G 等先進技術成為了一筆非常划算或者有希望的投資,技術才會朝着那方向發展。」Fox 説道。
Fox 還強調,Google 並沒有打算成為「大型」運營商,他們只是想進一步推動市場。也許 Fox 説的是真心話。但不要忘了,曾幾何時,Google 光纖推出時 Google 也是這麼説的。如今,Google 推出的這個超高速有線網服務項目已經在該領域裏成為了霸主之一。Google 會竭盡一切所能推動市場,而 Project Fi 還需再加一把勁。
原文來源 :Wired,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 Locin 編譯,首發於 TECH2IPO / 創見
資料來源:TECH2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