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影》Afterimage :直睹藝術自由的代價


安德烈華意達身為波蘭電影大師,筆者卻是第一次看他的作品,說來有點羞愧。一看,便知他的深厚功力,不論在敘事上的深層意像,或是在畫面上的視覺呈現,都展現出大師應有的功架,影片以波蘭亂世極權時代對藝術表達自由的狙擊,帶出藝術家不畏強權,敢於挑戰、敢於不屈服,堅守自己的創作信念,電影一筆一字都強而有力,幕幕皆撼動人心,見證畫家在共產政府欺壓下如何絕處逢生,顯然,就如大師的自我日記,借影片抒發他對藝術的感悟,可惜,這位90歲的大師拍畢本片後便不幸離世,本片,就是他對藝術的最後寄語,謹此懷念。


故事寫一位藝術教授兼畫家在政局動蕩的波蘭,其畫作被共產政府視為有害於民眾思想以及共產社會的東西,要求他創作需要對社會主義有良好發展的畫作,成為政治宣傳工具,並設法把他舊有的的創作消毀,不能被民眾看到任何有害政府和政權的訊息,頓時一無所有,失去職位,便失去金錢,然後是沒有食物,連為生的安穩也沒有,卻依然堅持把錢財放在藝術創作上,越是遭遇打壓,越是繼續創作,就這樣,走完他的一生。


影片紀錄了一位居於共產主義政府的畫家,他失去藝術創作的自由,失去生活的支撐,他可以選擇過更好的生活,但代價是需要為政府宣傳社會主義而創作,他沒有屈服,寧願過着苟延殘喘的日子,也不願意摧毀自己的藝術價值,喻意我們在任何的時間、地方、政權之下,也不該干擾藝術創作的自由,同時我們要敢於抗權,彰顯公義和自由,才是社會最理想的發展,因此,影片其實表達了對不人道的社會主義作出控訴,種種社會不公、民不聊生的情景慢慢滲出,社會充斥著洗腦工具,限制人民的自由,鼓吹以勞動獲取生活所需,令人民每天過着悲愁的生活,當然,也有不少被灌輸了共產意識的人民還是認為社會主義的好,但相信看完本片後,觀眾自有理據。

而戲中所謂的殘影,就是當你長時間看着一種顏色,那當你把視線轉移到別的東西上,那種顏色依然會在,這就是殘餘的影像,再延伸的說,就是一種習慣,當你長時間習慣了某些事物,便成了自然,當你做其他東西時,便把那種習慣加諸其中,又或是感到不習慣,戲中的畫家的殘影,就是即使在新政權新主義下,他所殘留的是舊時代對藝術創作的自由,因此他敢於反抗。


兩者強烈的衝突,也帶動濃濃的戲味,看着畫家如何逃避政府的追查,也看他如何在一無所有之中生存到最後一口氣,途中寫他對家人的彌補、對朋友的感恩、對學生的教育,電影雖短,卻五臟俱全,起伏高低明確,節奏快慢層次分明,敘事長短流暢自如。華意達靠着幕幕衝突,牽引觀眾的情緒,觀眾初時難免為他焦慮、擔憂,後來卻會為他感到憤怒、悲傷,再加上視覺的巧妙運用,為電影更添一份哀愁。影片從一開首的翠綠草原,陽光明媚的天氣,到中段共產主義的滲入,便到處出現紅色的宣傳工具,其餘在導演眼中,都變得黑白灰沉,失去色彩就是失去生命力,城市都變得無比悲涼,把觀眾從戲外帶到戲內,就如畫家把觀眾從畫外帶入畫中,整部電影就是華意達的結晶藝術品。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