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式戰術對球員發展的影響 (2)

60年代
一) 防守球員抬頭

如果說早期的足球發展是攻擊球員的天下,那麼從1960至1970年間,就是防守球員的出頭天。自60年代開始,球隊多排出4-2-4,4-3-3,4-4-2等陣式,後衛的關注度相對提高。此外,球隊亦開始注重兩名閘位球員的攻防能力,進攻時多利用球場闊度來組織,不再像以往只大腳傳中,然後透過禁區內的人數優勢爭取入球。以下是一些60年代傑出的防守代表人物:

左後衛
范察堤
意大利奪得1968年歐洲國家盃的功臣之一,他的整個職業生涯只效力國際米蘭,球會更把其3號球衣封存。除了防守技術了得之外,他更善於在左路引球上前助攻,甚至射門,職業生涯合共取得75個入球,其創新踢法是60年代大國米時代的一大進攻殺著,更為後世的翼衛創先河。而在退役後,更曾擔任國際米蘭主席,可見范察堤在球會地位超然。

右後衛
卡路士阿爾拔圖
巴西於1970年奪得第三次世界盃冠軍的隊長。擁有非凡領導才能兼類似翼衛般善於在右路後上助攻的卡路士阿爾拔圖,在決賽對意大利時射入了世界盃史上其中一個經典入球,其踢法為後衛重新定義,絕對是在後輩卡富之前,巴西最出色的右後衛。

中堅
卜比摩亞
1966年英格蘭首次奪得世界盃的隊長。有別於傳統英式中堅,擁有出眾的領導及閱讀球賽能力的卜比摩亞,善於冷靜地分析球賽而作出攔截,現時仍保持著擔任英格蘭國家隊隊長次數最多紀錄(90次)。而於2007年,在英格蘭國家隊主場館温布萊球場外,更樹立了卜比摩亞銅像,表揚這位國家隊隊長的貢獻,而韋斯咸亦把他球員時代所穿著的6號球衣封存。

門將
耶辛
1963年金球獎得主,是歷史上第一位以門將身份獲得此獎項的球員,亦是截至目前為止的唯一一位。耶辛的整個職業生涯只效力莫斯科戴拿模,也是前蘇聯於1960年奪得首屆歐洲國家盃的功臣之一。國際足協於1994年更把金手套獎改為耶辛獎,表揚耶辛在球壇的貢獻,又於2000年壓倒另一經典門將哥頓賓士,成為世紀最佳守門員。按統計顯示,耶辛於整個職業生涯合共救出150個12碼,是門將一項紀錄。

由此足以證明,陣式的變化能夠發揮球員特長,防守球員在國際大賽上終於不再只讓進攻球員專美,而他們更多是國家隊隊長,球會One club man 的代表人物,甚至球會會為他們豎立銅像,更把球衣封存。

二) Catenaccio 十字聯防
60年代另一個具影響力的陣式是由Helenio Herrera於1960-1968年帶領國際米蘭時所採用的Catenaccio 十字聯防陣 1-3-3-3

以下是60年代國際米蘭的常用陣式

此陣式是把一名後防球員定義為libero,意即「自由人」位置介乎於門將與3名後防球員之間,負責指揮後防線及緊貼對方射手,另加上防守中場,呈現十字聯防陣。採用此陣的球隊多數擁有反擊能手在前場,透過穩守突擊戰術作出致命一擊。

基於當時還未有黃牌制度,(黃牌於1968年奧運會試行,到1970年世界盃正式使用,再到1982年才成為法定罰則。)而Catenaccio本身又屬於一個極為防守的陣式,基本上有8位球員回到中後場佈防,以人盯人戰術,干擾、攔截對手,犯規亦在所不惜,比賽經常被中斷屬「家常便飯」。

Helenio Herrera 執教國際米蘭時起用Picchi 出任自由人,配上助攻力超強的左後衛范察堤,加上善於突破的翼鋒Jair願意不惜氣力協防,配上射手Milani,以及一眾具備良好戰術執行能力及紀律性的隊員,令球隊得以把Catenaccio的精髓發揮到極致,接連於1964,1965年擊敗皇家馬德里及賓菲加,連奪2屆歐聯冠軍,成就60年代中期的大國米時代。

可惜,十字聯防陣很快便被瓦解。1967年歐聯決賽,國際米蘭雖於開賽數分鐘後便憑著12碼先開紀錄,但其後被排出4-2-4陣式的些路迪全場圍攻,射門次數更多達40次,在決賽上是一個很誇張的數字,最終反勝為敗,以1:2見負。賽後歐洲傳媒廣泛報導進攻足球得到勝利,而領隊Helenio Herrera亦於1968年離隊。其後意大利國家隊在1970年世界盃決賽被巴西以4:1打敗,以及國際米蘭在1972年歐聯決賽被阿積士的全能足球擊敗。十字聯防陣的城牆接連在決賽被對手圍攻擊破,令部分意大利球會開始反思自由人的作用及位置,甚至逐漸棄用此陣式。

直到1982年世界盃,領隊Enzo Bearzot安排Scirea出任自由人,加上另外4名後衛,配上防守中場,形成5-3-2陣式(或1-4-3-2),十字聯防陣又再展現出來。

Catenaccio雖然在當時予人一種消極防守的踢法,但亦因為意大利對防守足球的重視和堅持,才能夠孕育出多名經典後衛,一代接一代:Scirea、Gentile、柏高美、巴里斯、哥斯達古達、馬甸尼、簡拿華路,尼斯達。

待續...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