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式戰術對球員的影響 (10) - 陣式編排越來越細緻
<陣式回顧>
由1930年的第一屆世界盃至今,足球陣式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轉變:由初期的2-3-5、4-2-4、1-3-3-3,到後期的4-4-2、3-5-2、4-3-3、3-4-3,再到現時流行的4-2-3-1、4-1-4-1,4-3-1-2、4-6-0,可以看出陣式編排越來越細緻。
陣式向四線發展
由以往只得前中後三線,慢慢演變成四線,甚至五線,教練會安排球員的位置介乎前鋒和中場之間(進攻中場或false 9),又或在中場和後衛之間(防守中場或墮後型組織中場),目的是避免當三線移動的步伐不一致,造成三線之間的空隙過大,被對手趁機利用此空間製造威脅。
防守球員的位置感
當中前場球員上前壓迫時,後防球員理應順勢把防線推上,以高位壓迫盡快搶回控球權。但有時候,當後防球員跟不上隊友的節奏,與中場球員的距離過大,便會造成後防線前的位置真空。假若對方的攻擊球員(不只一名)游走於此空間,便會形成人少打人少的情況,甚至單對單的局面,考驗防守球員的個人能力。
要解決此問題,防守中場必須恰如其分地緊守崗位,填補空缺,縱使未能即時搶回控球權,防守一方也能利用人數上優勢拖延對方組織攻勢。
另外,現今翼鋒除了會盤球推向禁區邊附近位置起腳射門之外,更會利用對方閘位球員與中堅之間的空檔,製造威脅,這情況通常基於中堅失位,以及閘位球員對於移入中路的意識不足所致。
上季,曼聯起用左閘出身的白蘭特擔任中堅,但奈何身體條件不足兼速度和轉身反應一般,令白蘭特要適應節奏快速的英超聯賽更見吃力。當面對高速或走位靈活的攻擊球員時便會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甚至成為對方前鋒和翼鋒的攻擊對象,加上球隊的左閘人選不斷受到傷患困擾,令白蘭特不時要兼顧左路防守,導致曼聯的防線經常出現「兩頭唔到岸」的情況,需勞煩門神迪基亞幫忙才能保住大門。久而久之,就形成「要不是迪基亞,曼聯早就...」這亦是自從費格遜退休後曼聯防線的寫照。
還有,墜後型組織中場出現於後衛與中場球員之間,既可在隊友的「保護」下組織攻勢,也能彌補後防球員傳球技術的不足,幫助串連中後場。當派路、卡域克,沙比阿朗素等老將退役後,現效力巴黎聖日耳門的華拉堤將會成為這位置的其中一名代表人物。
進攻球員的靈活性
現時很多領隊都會起用三名走位靈活的進攻球員,於對方中場和後防線之間不斷換位,擾亂對方防線,而高普就是當中的表表者。
喜愛採用4-2-3-1陣式的高普在執教多蒙特年代除了講求高位壓迫之外,更強調球員的無球走動能力,無論是早期的巴錫高夫斯基、香川真司,哥斯基奧斯;又或是後期的巴錫高夫斯基、葛斯,萊斯,三名進攻球員在場上無分你我,表面上看似毫無章法的胡亂走動,但實際情況是亂中有序。隊友間熟悉彼此的走動位置,當一名球員引球推進時,隊友便會斜線走動引開對手,製造空間突破和提供傳球路線。此舉不僅在國內聯賽取得兩連冠,蜜蜂兵團更於2012/13年度球季於歐聯四強首回合大破當時由摩連奴執教的皇家馬德里,中前場攻擊球員靈活多變的走位令一眾皇馬防守球員無所適從,前鋒利雲度夫斯基更四喜臨門,帶領球隊殺入決賽,奪得亞軍。
基本上,陣式向四線發展已成為一大趨勢,而隨著各支球隊皆採取針對性部署,球員在球場上的站位也越來越重要。所謂牽一髮動全身,任憑陣式佈置得再好,無論攻與守,只要球員在場上出現位置重疊或失誤時,身邊隊友就需要立即補位,陣式頓時失衡,讓對手有機可乘。
待續...
由1930年的第一屆世界盃至今,足球陣式隨著時代變遷而不斷轉變:由初期的2-3-5、4-2-4、1-3-3-3,到後期的4-4-2、3-5-2、4-3-3、3-4-3,再到現時流行的4-2-3-1、4-1-4-1,4-3-1-2、4-6-0,可以看出陣式編排越來越細緻。
陣式向四線發展
由以往只得前中後三線,慢慢演變成四線,甚至五線,教練會安排球員的位置介乎前鋒和中場之間(進攻中場或false 9),又或在中場和後衛之間(防守中場或墮後型組織中場),目的是避免當三線移動的步伐不一致,造成三線之間的空隙過大,被對手趁機利用此空間製造威脅。
防守球員的位置感
當中前場球員上前壓迫時,後防球員理應順勢把防線推上,以高位壓迫盡快搶回控球權。但有時候,當後防球員跟不上隊友的節奏,與中場球員的距離過大,便會造成後防線前的位置真空。假若對方的攻擊球員(不只一名)游走於此空間,便會形成人少打人少的情況,甚至單對單的局面,考驗防守球員的個人能力。
要解決此問題,防守中場必須恰如其分地緊守崗位,填補空缺,縱使未能即時搶回控球權,防守一方也能利用人數上優勢拖延對方組織攻勢。
另外,現今翼鋒除了會盤球推向禁區邊附近位置起腳射門之外,更會利用對方閘位球員與中堅之間的空檔,製造威脅,這情況通常基於中堅失位,以及閘位球員對於移入中路的意識不足所致。
上季,曼聯起用左閘出身的白蘭特擔任中堅,但奈何身體條件不足兼速度和轉身反應一般,令白蘭特要適應節奏快速的英超聯賽更見吃力。當面對高速或走位靈活的攻擊球員時便會顯得有點兒力不從心,甚至成為對方前鋒和翼鋒的攻擊對象,加上球隊的左閘人選不斷受到傷患困擾,令白蘭特不時要兼顧左路防守,導致曼聯的防線經常出現「兩頭唔到岸」的情況,需勞煩門神迪基亞幫忙才能保住大門。久而久之,就形成「要不是迪基亞,曼聯早就...」這亦是自從費格遜退休後曼聯防線的寫照。
還有,墜後型組織中場出現於後衛與中場球員之間,既可在隊友的「保護」下組織攻勢,也能彌補後防球員傳球技術的不足,幫助串連中後場。當派路、卡域克,沙比阿朗素等老將退役後,現效力巴黎聖日耳門的華拉堤將會成為這位置的其中一名代表人物。
進攻球員的靈活性
現時很多領隊都會起用三名走位靈活的進攻球員,於對方中場和後防線之間不斷換位,擾亂對方防線,而高普就是當中的表表者。
喜愛採用4-2-3-1陣式的高普在執教多蒙特年代除了講求高位壓迫之外,更強調球員的無球走動能力,無論是早期的巴錫高夫斯基、香川真司,哥斯基奧斯;又或是後期的巴錫高夫斯基、葛斯,萊斯,三名進攻球員在場上無分你我,表面上看似毫無章法的胡亂走動,但實際情況是亂中有序。隊友間熟悉彼此的走動位置,當一名球員引球推進時,隊友便會斜線走動引開對手,製造空間突破和提供傳球路線。此舉不僅在國內聯賽取得兩連冠,蜜蜂兵團更於2012/13年度球季於歐聯四強首回合大破當時由摩連奴執教的皇家馬德里,中前場攻擊球員靈活多變的走位令一眾皇馬防守球員無所適從,前鋒利雲度夫斯基更四喜臨門,帶領球隊殺入決賽,奪得亞軍。
基本上,陣式向四線發展已成為一大趨勢,而隨著各支球隊皆採取針對性部署,球員在球場上的站位也越來越重要。所謂牽一髮動全身,任憑陣式佈置得再好,無論攻與守,只要球員在場上出現位置重疊或失誤時,身邊隊友就需要立即補位,陣式頓時失衡,讓對手有機可乘。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