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壇傳奇 - 今不如昔 (三)
筆者於較早前曾發表過兩篇關於<<球壇傳奇 - 今不如昔>>的文章,內容主要講述球員的發展之路,以及球迷了解球員實力的方式。今回,筆者將繼續從其他角度分析今不如昔這個現象。
現今球員發展之路不同的主因
商業味太濃,薪金過高,容易導致球員迷失方向;社交媒體和娛樂產品的湧現影響球員作息時間;轉會市場的顛覆令整個職業生涯中只效力一間球會的球員已成稀有品種,球員為冠軍選擇轉會和年老掘金成為大勢所趨,同時間亦影響青年球員的發展空間;陣式戰術轉變又是另一個對球員影響深遠的因素(此部分留在往後文章探討)。
商業化
足球與商業在現今世代已經不可分割,越來越多球員擔任不同品牌的代言人,更會憑著自己在球壇的名氣推銷自家品牌,賺取更多,遠有碧咸的DVB,近有C朗拿度的CR7,球員對自身利益的重視程度甚至凌駕於球會。而且,昔日是由球會打造旗下球員成為球星,現今卻變成球星借助球會的名氣來推銷自家品牌。
迷失方向
隨著網絡世界消息一傳千里,現今球員「一球成名」的例子越來越多,在短時間內被傳媒大肆吹噓,很容易令心志未成熟的青年球員動搖,甚至態度也會改變。再者,現今球員的身價越來越高,週薪動輒數萬鎊,所謂人心肉做,受聲色犬馬所引誘也屬「正常」,連帶間接影響日常操練的表現。另外,薪金越高,球員也並非必然賣命:以朗尼為例,自從拿著超高週薪後,每季表現幾乎每況愈下,無論門前觸覺或於前場的震懾力都逐步減退,於今季更淪為後備。
瘋狂的轉會市場
在大球會壟斷市場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對青年球員的收購已達寧濫莫缺的地步,像皇家馬德里最近宣佈以4500萬歐元的天價,從法林明高簽下年僅16歲的巴西前鋒雲尼施奧斯,震驚球壇,雖然此子仍會留在法林明高比賽,直至2019年7月,待滿18歲才正式加盟,但對一位還未曾在職業聯賽中比賽過一季的球員來說,此天價簡直是天荒夜談。再者,各大主流聯賽的爭標隊伍與中游分子的距離亦越拉越遠,當球員效力一支球隊良久未能奪冠時,便開始考慮尋求新挑戰,既可證明自己實力,又可借轉會提高身價,為自己足球事業邁向另一個層次。於是乎,間接造成現今球壇轉會次數越來越頻繁,要再出現在職業生涯中只效力一間球會的情況幾乎不可複製,亦促使球員的發展路向跟昔日不同。
掘金
今時今日的物價指數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球員有時候在職業生涯末期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也為現實而已。在球迷角度,當然感到可惜,始終不能以One-club man 方式結束球員生涯;在球會角度,就以薪金,競技狀態,對球會的長遠發展,以及在更衣室的影響力等因素作考慮。但對球員本人而言,當原屬球會不能保證其主力位置時,又或在薪酬談判未能達成共識時,為了生計,都會選擇離隊。
當回憶起2007年碧咸由皇家馬德里轉投美職聯的洛杉磯銀河時,便會發現其巨大的歷史價值。碧咸當初願意到美職作「開荒牛」,肯定已經從商業角度上作出過詳細分析;至於競技水平,美職聯的比賽強度並不是第一考慮因素。而美職自碧咸加盟後亦變得更受注目,其餘球隊紛紛仿效洛杉磯的球星策略,不約而同向一眾接近退役年齡或年過30的歐洲球星招手(林伯特,謝拉特,大衛韋拿,派路),務求憑藉球星效應換來更大的商業效益,吸引廣告和贊助商的目光。
因此,碧咸此舉可謂為一眾歐洲球員打開了一道「搵食」大門。而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聯賽歷史背景不夠厚,且吸引力不足,但卻願意大灑金錢兼大力推廣足球發展的國家,例如中東球會、中超,甚至印超。
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聯賽起初皆以銀彈政策吸引球星加盟,以球星為核心帶領陣中球員成長。但經過數年運作後,其運作模式開始作出改變:以財大氣粗的中超為例,一眾中超球會開始仿效班霸廣州恆大的轉會策略,由當初收購年過30的歐洲球星,例始杜奧巴、安歷卡,卡希爾等,改為招攬在巴甲發揮出色的球員,甚至向一些在歐洲球會失落正選的前國腳埋手,例如馬天尼斯、奧古斯圖、奧斯卡、德士拿,拉美利斯等。鑑於新一批到中超掘金的球員仍處於當打年齡,間接提升聯賽的競爭力之餘,中國球員經過長時間的對抗,對中國足球長遠發展當然是好。
總結
我們很難量化商業因素對球員的影響,加上球員發揮失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賽前的睡眠質素,臨場運氣等,但不能否認的是現今社會運作模式已經轉變:
球員與經理人為爭取最大利益經常在轉會和續約問題上一拖再拖,球會與贊助商又因商業因素需作出讓步:例如巴塞隆拿就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卡塔爾航空,日本樂天株式會社(2017/18年球季開始)合作,打破球會超過100年未曾在球衣胸前印上任何廣告的傳統。還有,球員活躍於社交媒體,某程度上是借此為自己保持人氣,也會影響到作息時間。因此,現今球壇,今不如昔,並非沒因。
現今球員發展之路不同的主因
商業味太濃,薪金過高,容易導致球員迷失方向;社交媒體和娛樂產品的湧現影響球員作息時間;轉會市場的顛覆令整個職業生涯中只效力一間球會的球員已成稀有品種,球員為冠軍選擇轉會和年老掘金成為大勢所趨,同時間亦影響青年球員的發展空間;陣式戰術轉變又是另一個對球員影響深遠的因素(此部分留在往後文章探討)。
商業化
足球與商業在現今世代已經不可分割,越來越多球員擔任不同品牌的代言人,更會憑著自己在球壇的名氣推銷自家品牌,賺取更多,遠有碧咸的DVB,近有C朗拿度的CR7,球員對自身利益的重視程度甚至凌駕於球會。而且,昔日是由球會打造旗下球員成為球星,現今卻變成球星借助球會的名氣來推銷自家品牌。
迷失方向
隨著網絡世界消息一傳千里,現今球員「一球成名」的例子越來越多,在短時間內被傳媒大肆吹噓,很容易令心志未成熟的青年球員動搖,甚至態度也會改變。再者,現今球員的身價越來越高,週薪動輒數萬鎊,所謂人心肉做,受聲色犬馬所引誘也屬「正常」,連帶間接影響日常操練的表現。另外,薪金越高,球員也並非必然賣命:以朗尼為例,自從拿著超高週薪後,每季表現幾乎每況愈下,無論門前觸覺或於前場的震懾力都逐步減退,於今季更淪為後備。
瘋狂的轉會市場
在大球會壟斷市場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對青年球員的收購已達寧濫莫缺的地步,像皇家馬德里最近宣佈以4500萬歐元的天價,從法林明高簽下年僅16歲的巴西前鋒雲尼施奧斯,震驚球壇,雖然此子仍會留在法林明高比賽,直至2019年7月,待滿18歲才正式加盟,但對一位還未曾在職業聯賽中比賽過一季的球員來說,此天價簡直是天荒夜談。再者,各大主流聯賽的爭標隊伍與中游分子的距離亦越拉越遠,當球員效力一支球隊良久未能奪冠時,便開始考慮尋求新挑戰,既可證明自己實力,又可借轉會提高身價,為自己足球事業邁向另一個層次。於是乎,間接造成現今球壇轉會次數越來越頻繁,要再出現在職業生涯中只效力一間球會的情況幾乎不可複製,亦促使球員的發展路向跟昔日不同。
掘金
今時今日的物價指數已經不能與過去同日而語,球員有時候在職業生涯末期為自己爭取最大利益也為現實而已。在球迷角度,當然感到可惜,始終不能以One-club man 方式結束球員生涯;在球會角度,就以薪金,競技狀態,對球會的長遠發展,以及在更衣室的影響力等因素作考慮。但對球員本人而言,當原屬球會不能保證其主力位置時,又或在薪酬談判未能達成共識時,為了生計,都會選擇離隊。
當回憶起2007年碧咸由皇家馬德里轉投美職聯的洛杉磯銀河時,便會發現其巨大的歷史價值。碧咸當初願意到美職作「開荒牛」,肯定已經從商業角度上作出過詳細分析;至於競技水平,美職聯的比賽強度並不是第一考慮因素。而美職自碧咸加盟後亦變得更受注目,其餘球隊紛紛仿效洛杉磯的球星策略,不約而同向一眾接近退役年齡或年過30的歐洲球星招手(林伯特,謝拉特,大衛韋拿,派路),務求憑藉球星效應換來更大的商業效益,吸引廣告和贊助商的目光。
因此,碧咸此舉可謂為一眾歐洲球員打開了一道「搵食」大門。而隨之而來的,便是一些聯賽歷史背景不夠厚,且吸引力不足,但卻願意大灑金錢兼大力推廣足球發展的國家,例如中東球會、中超,甚至印超。
這些發展中國家的聯賽起初皆以銀彈政策吸引球星加盟,以球星為核心帶領陣中球員成長。但經過數年運作後,其運作模式開始作出改變:以財大氣粗的中超為例,一眾中超球會開始仿效班霸廣州恆大的轉會策略,由當初收購年過30的歐洲球星,例始杜奧巴、安歷卡,卡希爾等,改為招攬在巴甲發揮出色的球員,甚至向一些在歐洲球會失落正選的前國腳埋手,例如馬天尼斯、奧古斯圖、奧斯卡、德士拿,拉美利斯等。鑑於新一批到中超掘金的球員仍處於當打年齡,間接提升聯賽的競爭力之餘,中國球員經過長時間的對抗,對中國足球長遠發展當然是好。
總結
我們很難量化商業因素對球員的影響,加上球員發揮失準的原因有很多,例如賽前的睡眠質素,臨場運氣等,但不能否認的是現今社會運作模式已經轉變:
球員與經理人為爭取最大利益經常在轉會和續約問題上一拖再拖,球會與贊助商又因商業因素需作出讓步:例如巴塞隆拿就曾與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卡塔爾航空,日本樂天株式會社(2017/18年球季開始)合作,打破球會超過100年未曾在球衣胸前印上任何廣告的傳統。還有,球員活躍於社交媒體,某程度上是借此為自己保持人氣,也會影響到作息時間。因此,現今球壇,今不如昔,並非沒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