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零年代戰術史系列之三 - 2010世界盃戰術分析

今集將會從五方面分析2010世界盃戰術細節:

1)陣式
順應當時球壇潮流,4-2-3-1是當屆賽事的主打陣式,接近40%球隊採用,而上屆世界盃(2006)的主打陣式則是4-4-2。而4-4-2陣式的沒落某程度上是因為各隊越來越要求掌控比賽形勢,假若雙前鋒的回防能力不足,便會令中後場形勢失衡。

隨著陣式由三線變為四線,球員走動更著重space between line位置。4-2-3-1陣式另一特點是講求分工清晰,當中以下三隊,亦即是當屆賽事的冠亞季軍球隊,就是當中的表表者。

西班牙
上圖是西班牙的決賽正選陣容

承接前任阿拉干尼斯以傳控足球為西班牙帶來2008歐洲國家盃,加上巴塞隆拿tiki taka風潮直卷歐洲,領隊迪保斯基繼續以Possession掌控比賽,當中特點是以控球為防守,戰術核心沙維大放異彩,大衛韋拿表現精湛射術,佩奧爾領導防線,加上卡斯拿斯在決賽兩救洛賓單刀,配合恩尼斯達絕殺,最終贏得國家史上首個世界盃冠軍。只不過,過份追求控制的風格,久而久之亦令球迷感到沈悶。

荷蘭
上圖是荷蘭的決賽正選陣容

相比起歷屆世界盃賽事,荷蘭於當屆賽事的比賽風格予人一種「與別不同」的感覺,當中最經典的一幕必定是尼祖迪莊於決賽向沙比阿朗素施展穿心腿。事實上,除了世界各地球迷不齒荷蘭球員落腳兇狠,太多毛手毛腳之外,就連球王告魯夫亦公開表示不滿領隊雲馬維克,認為荷蘭踢得太茅了。


只不過,當撇除所有犯規場面,雲馬維克的戰術部署仍有其價值,至少當屆荷蘭是繼1974年之後最接近冠軍的一次。

- 前中後三線分工清晰:進攻三叉戟配合進攻中場組成四人攻擊組合,雙防中主守,當中雲保美兼顧控制節奏,四人防線以左閘雲邦賀斯主攻,其餘三人主守。

- 著重球員個人能力:考慮到雲佩斯於當季受傷患困擾,狀態不足,雲馬維克便以當時大熟大勇的史尼達為球隊核心,洛賓負責邊線突破和內切起腳,古治除了在左邊竄擾之外,亦為頻頻助攻的雲邦賀斯補位。

德國
上圖是德國的正選陣容

領隊路維提拔四位2009年歐洲U21歐洲國家盃冠軍成員為國家隊正選,分別是奧斯爾,基迪拉,紐亞,謝路美保定,配上當季一嗚驚人的湯馬士梅拿,一貫青春風暴令德國成為當屆賽事最令球迷喜出望外的球隊。戰術方面,講求行軍快速的攻守轉換Transition,訓練有素的Counter attack:奧斯爾在中場盤球擺渡,斜線傳給湯馬士梅拿,後者傳中給高路斯撞射或cut back,又或皮球溜向尾柱給普度斯基左腳狂轟。節奏明快,清脆利落,新舊交替,為下屆賽事奪冠奠下基礎。

2)入球分析

當屆賽事產生145個入球,場均2.27球原來是自1998年改為32隊後入球最少的一屆。而當中經中路傳接走位配合(Combination play)和兩側傳中(wing play)各有29個入球,亦即各佔總入球20%。





3)Zonal marking trend
由於區域聯防越來越普及,在陣地戰中的防守人數漸多,更需要個人能力強的球員來牽制對手(例如卡卡、羅賓奴、恩尼斯達、洛賓、奧斯爾,美斯),為隊友製造一對一情況。另一方面,當屆賽事共有31%的入球組織來自through ball,特別是由中場放過頭波向邊線給翼鋒,甚至前鋒亦會拉邊接應。

4)風格
當屆賽事比賽風格較為突出的球隊大致可歸納為兩類,分別是追求Possession的🇪🇸🇦🇷🇧🇷🇨🇱🇵🇾,以及縮後等待反擊的🇺🇾🇩🇿🇨🇭🇵🇹。比賽風格一方面是順應該國的足球歷史文化所形成,另一方面是按球員特性。但亦有一些球隊踢出有別於本土文化的風格,例如🇫🇷🇳🇱🇮🇹,當中法國隊就出現將帥不和(安歷卡,艾夫拿vs杜明尼治),荷蘭踢出殺傷力足球,2006年冠軍意大利則出現青黃不接情況,加上防線跟不上對方突擊速率,導致成為法國於2002年後,第二支在分組賽出局的衛冕冠軍。

5)對閘位的渴求
由於中路防線越來越密密麻麻,要找尋進攻空間唯有從邊線發展。因此,除了突破能力強的翼鋒之外,擁有一定傳中球質素的閘位亦成為球隊能否打破困局的關鍵。於當屆賽事中,馬干、沙治奧拉莫斯、拿姆、雲邦賀斯等閘位球員都踢出上佳表現,當中馬干和雲邦賀斯更分別射入世界波。

各位球迷亦可到Youtube搜尋 - 戰術TSA,觀看今集戰術影片分析。

又或瀏覽以下Facebook 專頁 - 戰術TSA
https://m.facebook.com/pages/category/Coach/戰術TSA-389071711722604/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