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冠(決賽)戰術分析系列(4) - 阿積士

70年代初期是阿積士和荷蘭全能足球的天下,繼飛燕諾於1970年贏得歐冠後,阿積士於往後3年(71,72,73) 在Rinus Michels和Ștefan Kovács的帶領下殺入歐冠決賽並贏得三連冠。而在戰術層面上,三場決賽都各有特色。

1971年:決賽面對彭拿典奈高斯,雙方大踢進攻足球,行軍快速。進攻上,阿積士以側擊為主,透過邊線撞牆配合或在大禁區角的三角短傳落底傳中,然後van Dijk, Mühren, Cruyff等人便輪流入攝禁區在前後柱捕位爭頂。當中Keizer於左邊表現活躍,多次利用個人技術擺脫對手傳中,而當時只得24歲的Cruyff則展現出對閱讀球賽的成熟程度,何時加速盤帶,何時小組配合,全都得心應手。防守方面,由於阿積士球員換位頻密,每當在前場失去控球權被對方反擊時,身處在中後場的球員唯有採用人盯人戰術追截對手,由隊長Vasović領導的防線缺乏緊密性。彭拿典奈高斯方面,主要依靠10號playmaker Domazos在中場控球,然後直線傳給前鋒Antoniadis進行反擊,前場只需三至四名球員便能完成攻勢。

1972年:面對國際米蘭採用低位防守反擊戰術,阿積士把防線壓得更前至中場線位置,透過越位陷阱破解對方長傳反擊。當季在Ștefan Kovács帶領下,阿積士的十上十落全能足球風格逐漸成型,特別在前場透過球員換位短傳配合製造起腳機會。

1973年:這是阿積士全能足球運作最流暢的一季,亦是王朝最後一季。每名球員都有特定指令,而位置和功能都可以互換:左右兩閘Krol, Suurbier和中堅Blankenburg輪流引球上前場參與組織甚至遠射;指揮官 Cruyff策動攻勢之餘亦會回後補位;Mühren, Arie Haan, Neeskens三人控制中場,爭奪第一點,並確保皮球順利由後場運送到前場,左翼Keizer負責側擊突破,Rep入攝禁區搶點(一頭奠勝)。

雖說全能足球不講求固定位置,但阿積士球員的走位傳接配合仍有一定的設定模式。由門將Stuy進行buildup play,把皮球傳給一對中堅Blankenburg或Hulshoff,組織核心Cruyff隨即墮後現位,控球後一邊指揮隊友走位,一邊引球推進並決定進攻方向。當皮球分邊時,閘位球員會跟翼鋒進行二人配合,一人拉邊引開對手,另一人走進half space區域視察再推進入中路的可能性。假如中路被封,便分邊傳中;相反,便繼續在中路透過傳送或撞牆進入禁區頂位置起腳。

以下是1973年歐冠決賽阿積士對祖雲達斯時,阿積士由後場發動buildup play片段
https://ve.media.tumblr.com/tumblr_qbzzdfqnJp1vhu5dn_720.mp4
除了buildup play,阿積士亦強於利用人數優勢爭奪球權,考慮到當時仍然是門將大腳踢出球門球的年代,阿積士通常會在中場線安排3至4名球員,一人跟對方升空爭頂,一人走近皮球落點範圍「搶波」,其餘球員則人盯人。

以下是1973年決賽阿積士球員在中場爭奪皮球場面

70年代初期的三連冠,令阿積士成為繼皇家馬德里,賓菲加和國際米蘭之後,第4支成功衛冕歐冠的球隊。

各位球迷亦可到Youtube搜尋 - 戰術TSA,觀看今集戰術影片分析。
又或瀏覽以下Facebook 專頁 - 戰術TSA
https://m.facebook.com/pages/category/Coach/%E6%88%B0%E8%A1%93TSA-389071711722604/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即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