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原來大不同
人人原來大不同
你喜歡的,他不見得喜歡;他想給的,你不見得需要。
經過生活的觀察,發現每個人的感覺與經驗都是獨立的,所以我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思想與視野的開闊!
下班後,到好友新開張的咖啡店,這店是好友的心血結晶,我環顧典雅適意的裝潢,問他:「夢想實現的感覺,如何?」
他笑著回答:「以前,因為喜歡咖啡店裡的氣氛,希望可以天天沉浸在那樣的感覺裡,所以夢想著自己開一家店。等到真正開了店以後,才發現要面對的是櫃台後方的流理台,要顧慮的是收支能不能平衡,要做的事是洗一堆杯子,還有忙不完的打掃工作...跟原本的浪漫想像完全不同。」
試過才知道!我的經驗未必適合他。夢想實現以後,雖然跟原先的想像畫面有所差距,但如果不真實走一遭,永遠也不會明白,心裡總存有遺憾。所以,雖然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動人,但好友沒有怨言,因為,他總算徹底了解站在櫃台後方的感受,也明白咖啡店的窗明几淨,並不是憑空而來。
學弟打電話來,為了求職的選擇而煩惱,他問我:「要當公務員好,還是...」考試在即,他對於自己的未來顯得無措。
兩年前,因為不適合那樣的工作,我辭去了公務人員的職位;因此,面對學弟所提的問題,我直覺想要回答「不好」。話還沒說出口,另一個念頭轉入我的腦裡--每個人對於相同事物的體驗都有所不同,不適合我的,也許會很適合他,我又何必斷然否決呢...
想到這裡,我改口回答學弟:「都很好啊!先去做做看,嘗試過後,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嘛。」反正,年紀輕,任何的嘗試都是值得;也只有嘗試過的,才是屬於自己的經驗。
回家做什麼?已婚未婚左右家庭觀!
在一次高中同學的婚宴上。畢業近十年的五名老同學同坐一桌,難得相聚,迫不及待地聊談彼此的近況。
A是唯一結婚有小孩的。擔任老師的她告訴我們:「希望下個學期可以調到離家近一點的學校,這樣,午休的時候還可以回家一趟。」
「中午回家做什麼呢?」我問。
「可以回家把洗好的衣服晾一晾,或者趁機去買買晚餐的菜啊」A答。
「天啊!」我們其餘四人,同不可思議的眼神外加佩服至極的口吻,異口同聲說:「我們只會想到...中午如果可以回家,就能夠躺在床上好好睡個午覺啦!」
語畢,這兩種思考觀點上的極大差異,讓我們大笑不止。
婚禮結束後,有人提議到附近找家店再坐坐聊聊。A委婉拒絕了,因為還得趕回家帶小孩。我看著A急急步入捷運站內,幾乎可以感受到她心裡對於家庭的牽掛。
母女爭什麼?需求與給予互不相符
同事打電話來,先是向我抱怨,她媽媽退休後閒來無事,總是滿心想著要煮些什麼東西給她吃。雖然是為她好,但同事卻覺得有些煩,她說:「我想吃的時候,自然會開口。不想吃的時候,煮了一大堆東西,對我反而是一種負擔。」需求與給予,沒有達到平衡,日日爭執不斷。
話題轉換,同事聊到她媽媽在家除了抱著電視看之外,完全沒有其他休閒;愛看夜景的同事,偶爾想要帶她出去看看夜景,體驗一下浪漫,她媽媽總說「沒興趣」、「夜景有啥好看」而一口拒絕,令同事為之氣結...
「其實,」我緩緩開口:「妳媽媽不喜歡看夜景,就像妳不喜歡她天天煮一堆東西叫妳吃是一樣的。妳喜歡的,她不見得喜歡;她想給,妳不見得需要。」同事這才恍然大悟。
需求與給予,應該是相互對應的。每個人的感受與體驗不同,有些時候,好意的給予,卻成了強迫推銷的困擾,實在冤枉,也真沒必要。
思想要開闊!感覺與經驗各自獨立;再度回到好友的咖啡店裡。我不經意想起,近來所觀察到「人人原來大不同」的感觸。
「每個人的感覺與經驗都是獨立的。」好友聽了我的描述後,若有所思地說:「不過,人很容易變得主觀,每個人都慣於把自己的感受加諸在別人身上。隨著年紀,這種情形就愈明顯。」
「那該怎麼辦呢?」我問。「像我一樣囉!」他半開玩笑地說:「開一間店,天天跟不同的人接觸,才能保持視野開闊啊!」
再次環顧店裡典雅適意的裝潢,我告訴自己;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立的。所以,我得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思想開闊,以免隨著年齡與生活的經歷,讓自己不經意地淪入僵固刻板的模式中。
來源: 網絡流傳, 作者: 周威秀
你喜歡的,他不見得喜歡;他想給的,你不見得需要。
經過生活的觀察,發現每個人的感覺與經驗都是獨立的,所以我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思想與視野的開闊!
下班後,到好友新開張的咖啡店,這店是好友的心血結晶,我環顧典雅適意的裝潢,問他:「夢想實現的感覺,如何?」
他笑著回答:「以前,因為喜歡咖啡店裡的氣氛,希望可以天天沉浸在那樣的感覺裡,所以夢想著自己開一家店。等到真正開了店以後,才發現要面對的是櫃台後方的流理台,要顧慮的是收支能不能平衡,要做的事是洗一堆杯子,還有忙不完的打掃工作...跟原本的浪漫想像完全不同。」
試過才知道!我的經驗未必適合他。夢想實現以後,雖然跟原先的想像畫面有所差距,但如果不真實走一遭,永遠也不會明白,心裡總存有遺憾。所以,雖然不如想像中的浪漫動人,但好友沒有怨言,因為,他總算徹底了解站在櫃台後方的感受,也明白咖啡店的窗明几淨,並不是憑空而來。
學弟打電話來,為了求職的選擇而煩惱,他問我:「要當公務員好,還是...」考試在即,他對於自己的未來顯得無措。
兩年前,因為不適合那樣的工作,我辭去了公務人員的職位;因此,面對學弟所提的問題,我直覺想要回答「不好」。話還沒說出口,另一個念頭轉入我的腦裡--每個人對於相同事物的體驗都有所不同,不適合我的,也許會很適合他,我又何必斷然否決呢...
想到這裡,我改口回答學弟:「都很好啊!先去做做看,嘗試過後,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嘛。」反正,年紀輕,任何的嘗試都是值得;也只有嘗試過的,才是屬於自己的經驗。
回家做什麼?已婚未婚左右家庭觀!
在一次高中同學的婚宴上。畢業近十年的五名老同學同坐一桌,難得相聚,迫不及待地聊談彼此的近況。
A是唯一結婚有小孩的。擔任老師的她告訴我們:「希望下個學期可以調到離家近一點的學校,這樣,午休的時候還可以回家一趟。」
「中午回家做什麼呢?」我問。
「可以回家把洗好的衣服晾一晾,或者趁機去買買晚餐的菜啊」A答。
「天啊!」我們其餘四人,同不可思議的眼神外加佩服至極的口吻,異口同聲說:「我們只會想到...中午如果可以回家,就能夠躺在床上好好睡個午覺啦!」
語畢,這兩種思考觀點上的極大差異,讓我們大笑不止。
婚禮結束後,有人提議到附近找家店再坐坐聊聊。A委婉拒絕了,因為還得趕回家帶小孩。我看著A急急步入捷運站內,幾乎可以感受到她心裡對於家庭的牽掛。
母女爭什麼?需求與給予互不相符
同事打電話來,先是向我抱怨,她媽媽退休後閒來無事,總是滿心想著要煮些什麼東西給她吃。雖然是為她好,但同事卻覺得有些煩,她說:「我想吃的時候,自然會開口。不想吃的時候,煮了一大堆東西,對我反而是一種負擔。」需求與給予,沒有達到平衡,日日爭執不斷。
話題轉換,同事聊到她媽媽在家除了抱著電視看之外,完全沒有其他休閒;愛看夜景的同事,偶爾想要帶她出去看看夜景,體驗一下浪漫,她媽媽總說「沒興趣」、「夜景有啥好看」而一口拒絕,令同事為之氣結...
「其實,」我緩緩開口:「妳媽媽不喜歡看夜景,就像妳不喜歡她天天煮一堆東西叫妳吃是一樣的。妳喜歡的,她不見得喜歡;她想給,妳不見得需要。」同事這才恍然大悟。
需求與給予,應該是相互對應的。每個人的感受與體驗不同,有些時候,好意的給予,卻成了強迫推銷的困擾,實在冤枉,也真沒必要。
思想要開闊!感覺與經驗各自獨立;再度回到好友的咖啡店裡。我不經意想起,近來所觀察到「人人原來大不同」的感觸。
「每個人的感覺與經驗都是獨立的。」好友聽了我的描述後,若有所思地說:「不過,人很容易變得主觀,每個人都慣於把自己的感受加諸在別人身上。隨著年紀,這種情形就愈明顯。」
「那該怎麼辦呢?」我問。「像我一樣囉!」他半開玩笑地說:「開一間店,天天跟不同的人接觸,才能保持視野開闊啊!」
再次環顧店裡典雅適意的裝潢,我告訴自己;每個人的感受都是獨立的。所以,我得要時時提醒自己,保持思想開闊,以免隨著年齡與生活的經歷,讓自己不經意地淪入僵固刻板的模式中。
來源: 網絡流傳, 作者: 周威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