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滿就容易不耐煩
自滿就容易不耐煩
魅力是什麼?也許是容貌、性格、見識、才能等等的綜合體吧!而且多一樣,便多添一分魅力。
但所謂的魅力,恐怕至少需要具備兩種以上的內外優點,如果只具備一樣,也許就稱不上魅力了。
一個人如果只具備一項優點,也許也很討好,不過,如果其他強項不足,在別人的眼光中加加減減之後,也許只會落個「沒什麼了不起」的印記。
人不見得要了不起,卻需要有點魅力,這是個人競爭力的基本分,甚至是日後搶分、得分的靠山呢!當然,人的魅力是有可能褪色的,這個時候,也許需要自己留神,或者是別人的提醒。以下是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唐太宗晚年,或許因為承平日子過久了,難免對於自己的功業感到志得意滿,潛在的自信更是逹到頂點,因此,對於別人的意見,漸漸顯露出不耐煩,不愛聽的神色,魏徵感受到這種變之後,便想找機會點醒唐太宗。
有一天,唐太宗看起來神情愉快,還笑著對魏徵說:「你看近來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魏徵立刻抓住機會,對唐太宗說:「陛下剛執政的時候,會主動引導大臣們對朝政提出批評,過了三年,遇到有人建言,陛下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可是,近一兩年來,陛下即使能勉勉強強接受一些意見,不過,從神情看起來就知道心裡不太舒服。」
經魏這麼一說,唐太宗馬上露出吃驚的表情,還追問說,有什麼根據嗎?眼看唐太宗有意思繼續聽下去,魏徵就順勢將他的感受說了出來,他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判元肇師死罪,大臣孫伏伽進諌,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判死罪,陛下當場覺得孫伏伽說得有道理,又有勇氣,於是立刻將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的林園賞給他。這時,有人認為賞得太豐厚了,不過,陛下的回答卻是,因為即位以來,還沒有人進諌過,所以要賞得特別豐厚。我想,陛下當時的舉措是在主動引動進諌。
魏徵接著說:「後來,柳雄因為假冒在隋朝當官的資歷被揭穿面臨死罪,經過戴冑再三力陳柳雄罪不及死,陛下最後也同意了戴冑的看法。當時陛下還對戴冑表示,有他這樣堅持法理的大臣,就不用擔心朝廷會濫用私刑罰了。我認為,陛下這個時候,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大臣的意見。」
眼看唐太宗聽得非常認真,魏徵就不客氣地繼續說出他近來的觀察與憂心。他說:「最近皇甫德上書表示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嚴重剥削老百姓,婦女流行梳高髮髻是受宮中的風氣影響。對這些事情,陛下相當不以為然,還氣憤地說,難道皇甫德要朝廷不役使動用一個民工,要朝廷不徵民間一文錢,宮女都不能留頭髮嗎?」
當時,我勸陛下的意見是,如果臣子上書不夠激烈、直率,就不容易引起君主的注意,不過,激烈、直率的意見,聽起來難免刺耳,讓人不舒服,後來,陛下雖然接受了我的說法,還賞賜了皇甫德綢緞做為獎勵,不過還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陛下心裡的不舒服。
唐太宗聽完了魏徵這一席話之後,有感而發地說:「有你真好,你讓我看見了自己,一個人要真實地看自己,真是不容易!」
人在有所成就之後,或許覺得已經通過驗證,證明自己的能力已非吳下阿蒙,自信必然加大,而且成就越大,自信就難免愈強,尤其在跨越成就的高峰之後,志得意滿的自信,就很容易形成自滿,人一自滿之後,對人、對事便容易顥露出不耐煩。
故事中,魏徵看出了唐太宗的不耐煩,因而認為這將減損唐太宗的領導魅力,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又找機會給他上了一課。
這則軼事提醒我們,人在未能有所成就之前,沒有不耐煩的權力,應該多多培養自的魅力,而有所成就之後,或許更沒有自滿的權利,如此才能減少魅力的耗損,繼續保持成功者的優雅與戰鬥力。
來源: 網絡流傳
魅力是什麼?也許是容貌、性格、見識、才能等等的綜合體吧!而且多一樣,便多添一分魅力。
但所謂的魅力,恐怕至少需要具備兩種以上的內外優點,如果只具備一樣,也許就稱不上魅力了。
一個人如果只具備一項優點,也許也很討好,不過,如果其他強項不足,在別人的眼光中加加減減之後,也許只會落個「沒什麼了不起」的印記。
人不見得要了不起,卻需要有點魅力,這是個人競爭力的基本分,甚至是日後搶分、得分的靠山呢!當然,人的魅力是有可能褪色的,這個時候,也許需要自己留神,或者是別人的提醒。以下是唐太宗與魏徵的故事:
唐太宗晚年,或許因為承平日子過久了,難免對於自己的功業感到志得意滿,潛在的自信更是逹到頂點,因此,對於別人的意見,漸漸顯露出不耐煩,不愛聽的神色,魏徵感受到這種變之後,便想找機會點醒唐太宗。
有一天,唐太宗看起來神情愉快,還笑著對魏徵說:「你看近來有什麼需要特別注意的地方嗎?魏徵立刻抓住機會,對唐太宗說:「陛下剛執政的時候,會主動引導大臣們對朝政提出批評,過了三年,遇到有人建言,陛下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可是,近一兩年來,陛下即使能勉勉強強接受一些意見,不過,從神情看起來就知道心裡不太舒服。」
經魏這麼一說,唐太宗馬上露出吃驚的表情,還追問說,有什麼根據嗎?眼看唐太宗有意思繼續聽下去,魏徵就順勢將他的感受說了出來,他說:「陛下剛即位的時候,判元肇師死罪,大臣孫伏伽進諌,認為按照法律不應該判死罪,陛下當場覺得孫伏伽說得有道理,又有勇氣,於是立刻將價值百萬的蘭陵公主的林園賞給他。這時,有人認為賞得太豐厚了,不過,陛下的回答卻是,因為即位以來,還沒有人進諌過,所以要賞得特別豐厚。我想,陛下當時的舉措是在主動引動進諌。
魏徵接著說:「後來,柳雄因為假冒在隋朝當官的資歷被揭穿面臨死罪,經過戴冑再三力陳柳雄罪不及死,陛下最後也同意了戴冑的看法。當時陛下還對戴冑表示,有他這樣堅持法理的大臣,就不用擔心朝廷會濫用私刑罰了。我認為,陛下這個時候,還能心平氣和地接受大臣的意見。」
眼看唐太宗聽得非常認真,魏徵就不客氣地繼續說出他近來的觀察與憂心。他說:「最近皇甫德上書表示修洛陽宮是勞民傷財,收地租是嚴重剥削老百姓,婦女流行梳高髮髻是受宮中的風氣影響。對這些事情,陛下相當不以為然,還氣憤地說,難道皇甫德要朝廷不役使動用一個民工,要朝廷不徵民間一文錢,宮女都不能留頭髮嗎?」
當時,我勸陛下的意見是,如果臣子上書不夠激烈、直率,就不容易引起君主的注意,不過,激烈、直率的意見,聽起來難免刺耳,讓人不舒服,後來,陛下雖然接受了我的說法,還賞賜了皇甫德綢緞做為獎勵,不過還是可以很明顯地看出陛下心裡的不舒服。
唐太宗聽完了魏徵這一席話之後,有感而發地說:「有你真好,你讓我看見了自己,一個人要真實地看自己,真是不容易!」
人在有所成就之後,或許覺得已經通過驗證,證明自己的能力已非吳下阿蒙,自信必然加大,而且成就越大,自信就難免愈強,尤其在跨越成就的高峰之後,志得意滿的自信,就很容易形成自滿,人一自滿之後,對人、對事便容易顥露出不耐煩。
故事中,魏徵看出了唐太宗的不耐煩,因而認為這將減損唐太宗的領導魅力,實在不是一件好事,所以又找機會給他上了一課。
這則軼事提醒我們,人在未能有所成就之前,沒有不耐煩的權力,應該多多培養自的魅力,而有所成就之後,或許更沒有自滿的權利,如此才能減少魅力的耗損,繼續保持成功者的優雅與戰鬥力。
來源: 網絡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