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之都:維也納
作爲中世紀歐洲最大的三座城市之一的維也納,至今仍保持著昔日顯赫的地位。維也納是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亦是國內最大的城市,以「音樂之都」聞名遐邇。提起維也納,自然會想到古典音樂,很多著名的音樂大師均出於此,包括「華爾茲之王」小約翰史特勞斯、海頓、莫札特、「樂聖」貝多芬、舒伯特等。 維也納每年都舉辦很多音樂節及演出活動讓人處處感受到音樂的氣氛,難怪她成為音樂學習者與愛好音樂人仕「朝聖」之地。
維也納歷史始於羅馬帝國,但至一千多年前才正式發展。西元1278年,哈布斯堡(Habsburger)家族於奧地利開始其長達7世紀的帝國。定都維也納,使之迅速發展。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達7世紀之久,至19世紀為其最輝煌的時期,版圖日益擴大,但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來臨,即為王朝歷史劃上了句號,奧地利帝國及維地納亦隨之失去昔日光彩。二次大戰期間,維也納遭戰火嚴重破壞,戰後更被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佔領了十年之久。1955年,奧地利簽訂條約成為中立國後,維也納再度發展起來,並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商業及交通中心。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藍色多瑙河畔」,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開闊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位於奧地利的東部,面積有415平方公里,人口160 萬, 這意謂約有五分之一的奧地利人來自這個城市。維也納是奧地利最主要的旅遊城市,每年的遊客近三百萬。多瑙河貫穿全城,維也納森林和綠地、沼澤(包括普拉特公園)、遍佈山坡的葡萄園都是這個城市不可缺少的財富。
維也納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爲內城。內城的古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爲巴洛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高138米。第2環形路外爲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 從「麗泉宮」到「國立歌劇院」,從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到西班牙騎術學校,到處都是一片往日奧匈帝國的京城景象。衆多宮殿宅第和博物館,把輝煌的傳統和現代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此外,維也納還是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地。從葡萄園釀制的純正葡萄酒到風靡世界的奧地利咖啡,從世界頂級設計師設計的名牌産品,到珍貴的古玩和有趣的紀念品這裏可說是應有盡有。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維也納的名字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準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始於羅馬帝國,但至一千多年前才正式發展。西元1278年,哈布斯堡(Habsburger)家族於奧地利開始其長達7世紀的帝國。定都維也納,使之迅速發展。 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奧地利達7世紀之久,至19世紀為其最輝煌的時期,版圖日益擴大,但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的來臨,即為王朝歷史劃上了句號,奧地利帝國及維地納亦隨之失去昔日光彩。二次大戰期間,維也納遭戰火嚴重破壞,戰後更被美國、英國、法國和蘇聯共同佔領了十年之久。1955年,奧地利簽訂條約成為中立國後,維也納再度發展起來,並成為奧地利最重要的商業及交通中心。
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藍色多瑙河畔」,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開闊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麗、清潔的花園城市。位於奧地利的東部,面積有415平方公里,人口160 萬, 這意謂約有五分之一的奧地利人來自這個城市。維也納是奧地利最主要的旅遊城市,每年的遊客近三百萬。多瑙河貫穿全城,維也納森林和綠地、沼澤(包括普拉特公園)、遍佈山坡的葡萄園都是這個城市不可缺少的財富。
維也納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爲內城。內城的古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爲巴洛克式、哥德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高138米。第2環形路外爲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 從「麗泉宮」到「國立歌劇院」,從維也納童聲合唱團到西班牙騎術學校,到處都是一片往日奧匈帝國的京城景象。衆多宮殿宅第和博物館,把輝煌的傳統和現代的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此外,維也納還是購物天堂和美食天地。從葡萄園釀制的純正葡萄酒到風靡世界的奧地利咖啡,從世界頂級設計師設計的名牌産品,到珍貴的古玩和有趣的紀念品這裏可說是應有盡有。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他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維也納的名字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準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裏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